第八章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讲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第一节我国鱼类资源及面临的问题一、我国的鱼类资源我国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按地理分布可区分为以下四大类型:1、内陆土著淡水鱼类我国内陆土著淡水鱼类共804种,分别隶属于13目39科232属(《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渔业卷》,1995)。其中经鲤形目的种类为最多,有632种,分隶于6科160属,占内陆水域土著鱼类总数的77.2%。其次为鲶形目鱼类共84种,分列于8科23属,占总数的10.4%。第三为鲈形目鱼类共56种,分列于9科20属,占总数6.9%。第四为鲑形目鱼类共22种,分列于5科14属,占总数2.7%。其余为鲟形目7种,分别为2科3属;七鳃鳗目、鲱形目、颌针鱼目、鳕形目及合鳃目各有1科1属6种。在内陆土著淡水鱼类中,有以下特点:种类繁多,而且以鲤科鱼类为主体。我国的鲤科鱼类共有12个亚科120个属433种,占全国内陆水域土著淡水鱼类总数的53.7%。我国特有的种类,如青鱼、草鱼、鲢、鳙鱼均为主要的经济鱼类。它们的发源在在我国,也是我国固有的种类。以温带鱼类为主。主要经济鱼类分布广、适应性强。2、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及河口半咸水鱼类我国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及入河口的海水鱼类共有238种(《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渔业卷》1995),分别隶属于22目73科144属。多分布在各江河水系下游河口水域,也有上溯到江河中上游水域的。其中过河口洄游性鱼类约60余种,隶属于9目21科30属,绝大多数是有经济价值的名贵鱼类。具体可分为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和降河产卵洄游鱼类。河口半咸水鱼类,主要指生活于江河入海处咸淡水水域的鱼类,有分布于我国沿海各河口的鱼类。其中大多数鱼类是重要的养殖对象或河口捕捞的渔获对象。3、国外引进的养殖鱼类至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养殖鱼类约有50余种左右。其中移植效果较好,并已大批量推广生产(或应用其制种)的有l0余种。4、沿海海水鱼类我国海洋面积广阔,而且大陆架占世界大陆架面积的27.3%,并有十几条河流入海,沿岸营养物质丰富,水质肥沃,加以我国处于温带、亚热带及热带,温度适宜。因此,我国沿海是海水鱼类繁殖的良好场所。其物种丰富,现记录约有1500多种。鱼类种群组成的主体仍为温带及亚热带鱼类。现有的经济鱼类主要为中下层鱼类,由于受大陆架的影响,鱼类洄游范围小,特别集中在水深40m~80m的海区内,还有不少为定居性种类。二、鱼类资源所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水产品市场需求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我国自然水域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部分水域呈现生态荒漠化趋势,外来物种入侵危害也日益严重。现就主要的问题分述如下:1、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资源下降森林大量砍伐造成水量锐减、水量平衡失调、水土流失而导致水工建造物修建而破坏、改变其生存、生长、繁殖环境导致资源下降2、水域污染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废水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江河湖泊均遭受不同程度污染;近岸海域有机物和无机磷浓度明显上升,无机氮普遍超标,赤潮等自然灾害频发,渔业水域污染事故不断增加,鱼类的主要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功能明显退化,水域生产力急剧下降。据15个省(市、区)29条江河的不完全统计,有2.5万公里河段的水质达不到渔业水质标准,2800公里长的河段鱼类基本绝迹。全国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26%的湖泊已富营养化,尤其城郊湖泊受害最为严重。我国海域每年赤潮频频发生,其规模之大、毒性之强前所未能有,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其最直接的原因是沿海城市生产和生活污水的大量直接排放以及水产养殖自身污染越来越突出。3、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量急剧下降我国是世界上捕捞渔船和渔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由于长期采取粗放型、掠夺式的捕捞方式,造成传统优质渔业品种资源衰退程度加剧,渔获物的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现象严重,捕捞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特别是许多优质生物种类受到严重破坏和消失,无法继续利用。中国海域的重要经济鱼类资源近20多年来已出现衰退现象。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以及其他经济鱼类资源出现全面衰退,使我国东海舟山一带几乎形不成渔汛。鲐鱼、梭鱼、鲈鱼等传统捕捞对象也相继受到破坏。长江渔业产量约占全国淡水渔业产量的60%。近年来长江渔业受到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渔业资源及水生哺乳类资源严重衰退。资料显示,长江流域自然资源捕捞量1954年为42.7万吨,而近几年捕捞产量维持在10万吨左右。60年代前,近海捕捞对象是大型底层种类和近底层种类,如大、小黄鱼、带鱼、鲆鲽类、鳕鱼和乌贼鱼等;70年代中期捕捞对象上述经济种类减少,代之以小型中上层鱼类;80年代中期捕捞对象只以鳀鱼、黄鲫等小型中上层鱼类为主,它们已占总量的60%以上。由于生境条件的变迁,和强大捕捞压力下的过捕影响,水生动物物种的消亡也正在加速。如鲥鱼在长江下游过去一般年应量在500t左右,最高达1500余t(1974年),由于连年酷渔滥捕产卵亲鱼和降河下海的幼鱼,其后产量大幅度下降,80年代后期,长江鲥鱼已极稀少近于绝迹。青、草、鲢、鳙等已形不成渔汛,有的已濒临灭绝。大麻哈鱼在我国主要产在黑龙江萝北以下江段及乌苏里江下游,过去一般年产量30余万尾,近年由于下游截捕以及产卵河段水位等影响,回归群体大为减小,资源下降趋势明显,我国年捕获量仅数万尾。过度捕捞现象的出现,反映人类对鱼类这一可更新生物资源的生产、调节、复苏规律缺乏正确认识,或即使有所认识,往往只顾眼前不计将来,甚至炸鱼、毒鱼等破坏资源的做法也禁而不止,对鱼类资源的科学管理缺乏能力或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使天然资源遭到破坏,全国淡水捕捞的产量一直徘徊不前。4、人类生产活动导致鱼类栖息地破坏和濒危种类增多湖泊围垦由于围湖造田等人为的影响和其它原因,面积日益减少和萎缩,许多湖泊已经消亡或正在消亡之中。建国初期,我国有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2800余个,总面积约90000km2,到80年代初期,数量减少为2300多个,面积则减为70000km2。。围湖造田直接破坏了鱼类产卵繁殖、索饵肥育和生长栖息场所,不仅缩小了渔业水面,还影响防洪、排涝,而且垦区内的农田低洼易涝,产量很低,结果事与愿违,反受其害。水利水电、交通航运和海洋海岸工程建设最为典型的发生在长江水系,长江及其附属湖泊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包括较多的特有属和特有种,鱼类就有300多种,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库。我国以至东南亚的许多重要的经济鱼类均起源于长江水系,长江水系不但支撑着庞大的淡水渔业,而且保留着我国淡水经济鱼类的种质资源。盲目引种盲目引种,使当地土著种类受到抑制或灭绝也使我国濒危物种增多。人们曾将东部平原地区的经济鱼类引入其它地区的湖泊中,如云南滇池先后引进草鱼、鲢、鳙、鲤(60年代)和太湖新银鱼(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鱼类的引入,与当地土著鱼类发生食物、空间等方面的竞争,造成了土著鱼类种群数量的减少,甚至绝迹。云南杞麓湖大头鲤(CyprinusC.pellegrini)是当地特产占,以往占鱼产量的50%(1958年),鳙鱼的引进导致杞麓湖中大头鲤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现已濒于灭绝。再如泸沽湖50、60年代因在引进四大家鱼苗种时,带进了鰕虎鱼、麦穗鱼等小型鱼类,这些小型鱼类的种群得以很快发展,在湖泊中成为优势种群。它们不仅与土著鱼类发生食物、空间的竞争,而且还大量吞食土著鱼类所产的卵,造成土著鱼(三种裂腹鱼)在泸沽湖数量减少,甚至绝迹。第二节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水生生物(包括鱼类)为主体的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丰富的水生生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对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00六年二月十四日]一、鱼类资源的繁殖保护措施(一)亲鱼和产卵场的保护有效措施是设置禁渔区和禁渔期,就是针对重要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栖息繁衍场所及繁殖期和幼鱼生长期等关键生长阶段,设立禁止捕捞区域和捕捞作业时间,即在一定时间内对特定水域严禁一切捕捞活动,对其产卵群体和补充群体实行重点保护,以恢复资源。因为,多数鱼类在繁殖季节都集群活动,且行动迟钝,容易捕捉,以往鱼类繁殖季节是淡水捕捞的旺季。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使鱼群不受干扰地生长和繁殖,必须实行渔业控制,限制捕捞努力量,减少捕捞死亡率,以保证有一定规模的繁殖群体参与繁殖活动,保障种群的补充和繁荣。禁渔期的确定通常是在主要经济鱼类的繁殖季节和仔、幼鱼索饵肥育时期;而禁鱼区的划定范围通常是指产卵场,产卵洄游通道和仔、幼鱼索饵场以及成鱼和亲鱼的越冬场等。可以是海域的某些局部范围作为禁渔区,也可以全水域禁渔,依保护对象的生物学特点来确定。目前捕捞许可证制度和禁渔区、禁渔期、禁渔具等实施在我国沿海各海域、长江和大型湖泊已普遍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目前,休渔海域已覆盖了中国管辖的东海、渤海、黄海、南海四大海域。伏季休渔的时间集中在每年的6月到9月。东海海域为6月16日~9月16日,南海海域为6月1日~8月1日,渤海海域为6月16日~9月1日。2002年长江流域首次全面实施禁渔期制度。范围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0个省(市)的长江江段。目前已在在珠江、黑龙江、黄河等主要流域及重要湖泊逐步推行此项制度。2002年3月20日至6月20日,鄱阳湖首次实施春季禁渔。开捕2个月表明,渔获物中鱼类种群数量增多,个体变大。鲫、鲢、鳙、鲤等四大家鱼明显多于往年,鳡鱼、黄颡鱼、鳜鱼、鳊鱼等以前不多见的鱼类品种大量出现。2003年黄河宁夏、内蒙古段开始实行为期3个月(每年5月1日至7月31日)的休渔期。这将对保持黄河水生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对黄河鲤、黄河鲶等黄河重要经济鱼类资源的保护和休养生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仔幼鱼保护仔幼鱼保护一般指对尚未达到捕捞规格的经济鱼类的保护工作。幼鱼是扩大渔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保护幼鱼,使其生长、成熟、繁衍后代,然后合理加以利用,是保证鱼类资源增殖的重要环节。保护仔幼鱼的方法主要有:限制捕捞规格密眼网、鱼鹰等应酌情限制或淘汰;确定最小捕捞规格。炸、毒渔法应禁止。幼鱼被搁浅,可挖掘深水沟及时放水,或捕捞后放回原水域。(三)繁殖条件的改良繁殖条件是鱼类自然种群兴衰最重要因素之一,改造和改善鱼类的繁殖条件,或在繁殖条件遭到破坏时,采取补救措施,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是鱼类资源增殖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自然繁殖条件遭到破坏的水域,模拟天然繁殖的某些条件,建立半人工或全人工的鱼类产卵场,是补偿自然繁殖条件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每一种鱼类的性腺发育以及产卵,都要求在一定的自然生态条件。当短缺某一必要条件时则会导致性腺退化与产卵过程停顿。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氧气、水流、混浊度、光照、底质及产卵附着物等。有时,纵使具备大部分必备条件,但缺少产卵基质(草、石砾、洞穴等)时,也会抑制繁殖过程。故在水量小、水位低的年份,或者缺少水草时,建人工鱼巢是十分必要的。1.人工鱼巢为草上产卵鱼类辅设人工鱼巢的方法,已被广泛地应用。通常,在繁殖季节只要把产卵附着物,有规则地布置在产卵场上,就形成了人工产卵场。人工鱼巢的材料有塑料制品、棕榈皮、杨树根、水草(苦草、聚草、马来眼子菜、金鱼藻),扎结成一定形状,如带状、梅花状、三角形和圆形等,然后固定在产卵场上。固定方式大致上分成浮式和沉式两类。2、草上人工产卵场春汛前,在湖泊沿岸带裸露区域播种草类,选择平坦区域,周边挖深沟(40cm~50cm),在中央种植草类,当水位上升时,控制水深20cm~30cm,被淹没草类可供草上产卵鱼类自行产卵。在水位发生变动情况时周边深沟为仔幼鱼栖息场所和避难地。在繁殖季节草上产卵鱼类有从底层游入沿岸带沉水植物分布区去产卵的习性。而且,这种移动与春汛水流,水位增加有关。利用这一习性,在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