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1.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1)计划经济是政府通过政府职能,有意识地自觉利用经济杠杆,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资源的配置。计划(经济)——“看得见的手”特点:自觉性、事前性、宏观性长处:宏观调控缺陷:微观领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4)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微观上的动力不足,宏观上的计划失调)邓小平:“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2)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特点: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长处:微观领域弱点:宏观领域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及其特点市场能够较快地传递各种经济信号并灵敏地做出反应,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平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通过竞争和优胜劣汰,给生产者以动力和压力,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技术,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失灵市场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实际上纯粹的市场调节会扩大收入差距,引发社会矛盾.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它不可能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平衡弥补资本主义缺点要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独立的企业制度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分散决策和价格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独立的企业制度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二、有效的市场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有效的市场竞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竞争必须公平;二是竞争必须相对充分;三是竞争必须有序。。第三、规范的政府职能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与经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良政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政府的职能通过法律得到明确和恰当的界定。2)民主和透明的政府决策程序。3)政府权力要受到法律的有效约束。4)有效制止政府官员腐败第四、良好的社会信用和健全的法治基础诚实守信在任何时期对于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体制都具有普遍的价值,是任何规则正常运转的基础。现代市场经济基础的法治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法的内容符合基本的或公认的正义,特别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二是法是至高无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法律得到公正执行。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主要特点和弊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单一,限制、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经济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于政府,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政企不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中国要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2)“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邓小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月)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必然性(1)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市场机制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3)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4)我国市场取向改革成功实践证明可以搞市场经济(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1.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制度属性的传统观念,把它们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论断的创新意义:(1)阐明了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2)阐明了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普遍采用的调节经济的手段(3)阐明了作为配置资源的方式和手段的市场经济的共性2.强调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并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视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经济在市场平等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在宏观调控上,坚持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政府宏观调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围绕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目标,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3)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质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4)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要求我们做到如下几点:①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②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国家只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其他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由投资主体自行决策,依法办理用地、资源、环保、安全等许可手续。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无形的手)失灵: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公共品、收入分配、经济波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与政府——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政府干预:法律、行政、经济:财政(公共品生产与提供、税收、补贴、政府支出)、货币政府失灵:决策失误、寻租行为(墓葬品)、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或失真、政府职能越位、道德风险市场与政府关系全面认识——如何界定各自的最适领域和最佳结合方式(视频)我国立法机构在2007年走出了令人瞩目的步伐:《企业所得税法》提出¡°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物权法》提出¡°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反垄断法》提出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外资并购应进行两种审查;还有旨在保障民众基本利益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为宏观经济指明方向的《城乡规划法》《节约能源法修订草案》¡­¡­经济立法由框架性立法进入纵深层次,更加着眼于确立制度、规范权责、保障权益,为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实基础。两年来,宏观调控政策从¡°一防¡±到¡°双防¡±,向¡°一保一控¡±和¡°保增长¡±的转变,凸显了党和政府为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民生的不断改善,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前瞻性、及时性和灵活性。(视频)■财政、货币政策¡°冲锋¡±阻击中国经济下滑中国存在的十大不平衡:①城乡发展不平衡、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③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④发展中的¡°三驾马车¡±不平衡、⑤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⑥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不平衡、⑦发展总量与品质效益不平衡、⑧当前发展与持续发展不平衡(包括体制支撑、劳动力素质支撑、管理水准支撑、科技创新支撑等等)、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⑩物质的发展与精神的发展不平衡。所以,唐双宁说中国经济真正走向复苏需要¡°五次拉动¡±(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1.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3.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包括: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温州因气候温和而得名,地处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区域,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78年到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加到1402.92亿元,翻了近7番;财政总收入从1.35亿元增加到143.17亿元,翻了近7番。温州在全国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率先导入民营经济机制,据测算,非公经济比重已占80%左右。温州模式(视频)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市场经济模式。是在农村发展非公有制的非农产业。温州经济是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小”产品、“大”产业的特点突出。有全国著名的柳市电器、桥头纽扣、永中阀门、塘下汽车摩托车配件、龙港印刷、温州服装。从“温州模式”中看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温州以个体私有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如何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兼容的呢?据统计,2002年,温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55亿元,民企比重达到80%;财政总收入达到126.26亿元,民企占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0多亿元,九成来源于民资。但是,温州地区的个体私有经济集中在竞争性部门的加工工业和商业零售业中,而带有垄断性的行业和部门,如银行金融、电讯、交通,水、电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个体私营经济还尚未涉足,这些部门仍然由国有经济控制和经营着,并在继续增加投入,其控制力和影响力居于领导地位是不容怀疑的。这些社会主义基础设施和产业,是温州个体私有经济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和条件。正是这些基础设施,维持了温州社会经济的稳定,劳动力的低成本、交易成本的低廉。另一方面,政府对个体私有企业的依赖程度也在与日俱增。温州的80%税源来自个体私有企业,一些重大公用事业的投入,也有个体私有经济的“赞助”和“支持”。因转制而“下岗”的工人,大多数流向个体私有经济,缓解了就业压力,又成为消化国有资产生产要素,实现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的主要力量。温州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成为个体私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而个体私有经济也弥补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缺陷,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兼容、相互吸引着。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计划经济时代,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改革开放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形成的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的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