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doc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章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2.1复习笔记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一)刺激一反应理论(联结理论/强化理论)1.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2.理论要点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行为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而复杂的行为则是一系列简单的刺激一反应联系单位的联合。(1)桑代克的主要理论桑代克进行了饿猫逃出迷笼实验,并提出动物学习的三大规律:①练习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若是多次重复可得到加强,即使用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若是长期不被使用就会削弱,即失用律。②效果律。刺激引起反应时,若伴随满足状态,联结则会加强;若伴随烦扰状态,则联结会削弱。满足或奖励所起的积极作用比烦扰或惩罚所起的制止作用更明显。③准备律。当一个神经传导单元有了传导的准备时,让其传导就产生满足,不让传导就产生烦扰;如果神经传导单元没有传导的准备时,迫使它传导就产生烦扰。(2)斯金纳的主要理论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并指出强化有不同方式:s型的条件作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是无关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同时呈现作为必要的强化方式;R型的条件作用(指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是一种操作性反应伴随强化物(食物、言语刺激等)而产生的强化方式。后来他还发现了逐步接近强化法,并应用于机器教学与程序教学。3.应用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使用联结理论解释与探讨社会学习与社会行为发生机制。(二)模仿论1.代表人物:米勒、道拉德2.理论要点模仿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可以通过延伸刺激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模仿而习得的,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3.应用模仿论被用来解释儿童的社会行为和谈论的习得、维持纪律和遵从社会规范、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挫折一侵犯以及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等。(三)社会学习理论1.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2.理论要点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1)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2)①对信息的注意;②保持,把示范行为表征化,即转换成意象和言语符号加以贮存,它不必都需要直接强化,或仅需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③制作或组织反应,产生即时动作再现或延迟性的动作再现:④动机通过结果的信息反馈,获得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的认知与经验,形成具有自我评价、预期或自我调节功能的动机系统。(2)观察学习论相比联结说的新进展①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和执行加以区分。观察学习论指出,人们通过一次观察常常可以获得示范行为的表象或符号,但不一定即刻表现在行为中,而可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某些诱因条件下再次出现类似的行为。②发展了“强化”的概念。观察学习论认为行为学习在最初时需要有外部直接或瞬时的强化,但当形成自我评价和内在诱因之后,这种外部强化就不再是必要的手段;替代性强化或自我强化常起着更大的作用。(3)班杜拉的环境(E)、人(P)和行为(B)的交互决定论班杜拉指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认知)与环境(主要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选择与影响)的信息加工活动的结果;人的认知会影响行为的组织,行为的反馈又会使人产生结果的认知与调节功能的提高;人的行为改变着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的行为。三者是交互决定的。3.应用社会学习论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有相当大的影响,常被用来讨论与解决如电视节目的消极影响等现实问题。(四)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理论。1.代表人物:霍曼斯、阿当斯和沃尔斯2.理论要点(1)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和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并避免痛苦的倾向。(2)人的社会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一个人以行动带给别人以好处,并迫使对方做出互惠的行动,造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行为与关系就会得到继续与发展,否则就会减少、疏淡或停止。(3)分配公平原则。阿当斯、沃尔斯特等进而将其发展为公平理论(equitytheories)。认为每人所得到收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越多,投入也越高。在双方交往中,人们会权衡自己的收支与对方的收支,采取各种行为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3.应用由社会交换理论引出的人际相倚作用理论、对策与决策研究、社会比较的探讨等引起了当代社会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二、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1.代表人物:韦特海墨、苛勒和考夫卡2.理论要点该理论主要包含知觉组织原则、同型论、顿悟学习理论、心理和行为的场论思想等,从整体和关系的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而做出的。任何一种环境必须通过人有组织的相关的认知活动才可能引起行为反应。认知是行为的先导与决定因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心是认知活动方面。(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1.代表人物:勒温2.理论要点(1)场论勒温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它在外部环境的包围与影响下存在着一个由E(en.vironment,心理环境)和P(person,人)构成的个人生活空间(1ifespaceofperson,简称LSP),也是一个心理动力场(psychodynamicsfield)。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外部环境通过人的自我状态(P)和心理环境(E)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心理动力场而发生的。勒温提出了一个公式:B=f(P,E)=.f(LSP)即行为是环境与人的函数,或说是心理生活空间的函数。(2)群体动力学勒温把B=f(pE)=f(LSP)的公式推广到群体过程他把P看成许多人,把E理解为准社会的心理环境,这样就构成了群体的生活空间。个人在群体中生活,其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LSP),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的制约。群体动力学基于整体比部分重要的观点,认为群体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单独个体。一个已经建立的群体有共同的社会目标和价值标准,因此会形成凝聚力使个体的动机更容易偏向群体的目标。所以引起群体变化而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习惯比直接去改变个体要容易;而群体价值观没有改变,就很难使个体放弃群体标准来改变原有的主见。(三)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认知相符是指人只要意识到自己的信念、观点或态度与其他观点或行为有矛盾,就会自发地调整自己原来的观点,使之与正常逻辑关系相符。认知相符理论是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或倾向性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1.一致性理论(和谐理论)一致性理论是探讨与预测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理论。(1)代表人物:奥斯古德和坦南鲍姆(2)理论要点①信息源和信息对象以及有关两者的态度之问的关联:a.如果人对两件事都持有肯定的态度(正向关系),而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表明它和信息对象之问也存在肯定关系,两者一致,人会感到愉快,则无需改变原态度;b.假如信息表明它们之问存在否定关系(负向关系),信息所表达的关系和人的原态度的情况存在不一致,人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快,会产生内部动力去调整对两件事的态度(改变态度方向或降低程度);C.人若对两件事持有不同的态度,但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表明它们之问存在正向关系,也能使人感到冲突或不快,人的内部动力会去促使原态度发生改变。②态度调整的特点:a.人调整态度的过程是迅速完成的,可以不被明确意识到;b.调整的结果,不仅取决于三种变量因素(个人对信息源的态度、个人对信息对象的态度、对信息源关于信息对象所作断言的态度)的方向(肯定或否定),也涉及它们的强度;C.各个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化,其变化的总量与其相对的强度成反比,所以一般不会去改变评价最强的因素。2.认知一感情相符理论(1)理论要点认知一感情相符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们总是试图使其认知与其感情相符的论说。人对他人或事物的有关信息影响着对此人或事物产生的情感。因情感改变而使认知有所改变,是人倾向于去减少不平衡的一种措施,这种不平衡是由于诱使感情变化而造成与原认知不相符合而产生的。一旦感情发生变化,减少不相符的压力就会导致各种认知上的变化。(2)评价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派理论主要是探讨认知活动或过程及其在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中作用的一种学说,整体上很少涉及其他心理因素,如情感、意向和动机等。而“认知一感情相符理论”则在这方面有所突破。3.其他认知相符理论其他认知相符理论包括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7)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diss0—nancetheory),海德(F.Heider,1958)和纽科姆(T.Newcomb,1961)的“平衡理论”(balancetheory),海德和凯利(H.H.Kelley,1967)等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等。三、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论(psychoanalytictheory)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始并由阿德勒、荣格等众多心理学家推动形成,最初是在精神病治疗中为分析病态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而建立起来的。1.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性潜力“里比多”驱使人去追求快感。本能欲望常不为社会习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相容,因此必须去适应现实,服从现实原则。当本能欲望与规范发生冲突,欲望常被压抑而成为被遗忘的“无意识”,但它仍对人发生影响,如表现为变态或失常行为。意识是人类理智的作用,它寻求满足本能欲望冲动的途径,并调节无意识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2.弗洛伊德的后期理论(1)本能理论人有生存本能——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死亡本能——表现为求杀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等侵犯倾向,向内表现时成为自我谴责、自我惩罚及自杀等自毁倾向。(2)人格结构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①本我是由肉体提供能量并库存在无意识中的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构成,它们不断发出冲动要求。本我通过自我,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去找到对象物。②自我是意识的重要部分,它不仅使人知道自己具有认识现实并依据现实通过活动去满足欲望的能力,而且也为了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而去对本我进行控制与压抑。③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自我理想是习俗要求与社会规范教育的产物,是用来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良心则是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内心的惩罚。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三者处于相对的平衡之中,个人因此能够很好地适应周围环境;若三者的平衡发生破坏,就会产生压抑现象,出现变态人格或失常行为。人在童年期三者平衡与失衡的经验对于人格的正常发展极为重要。3.阿德勒的向上意志一补偿说此理论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性,认为支配人的行为的并非都是性驱力,更主要是一种生而具有的“追求优越”的内驱力。人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而产生自卑感,就可能不愿屈服于这种自卑感并设法努力改变,还有可能因此形成“生活风格”和人格特征。补偿作用可促使儿童身心的发展,迫使人达到更高的成就和形成特定的人格;但也常有消极作用。4.评价精神分析理论受到众多的质疑和批评,原因在于它单纯以性或其他本能来说明社会行为的动力,而没有考虑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动机。但它对潜意识进行深层探讨,重视动机冲突、移情、人格结构等的研究,对于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有许多启发。(二)新精神分析(ne0—psychoanalysis)中的社会学派别新精神分析学派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作用,重视自我的整合与调节作用。其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弗罗姆和埃里克森等。1.卡伦·霍妮的“文化因素”说(1)理论要点霍妮认为人的行为与人格发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