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材标题要点解读基本内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①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②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③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石英(SiO2)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④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等。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2、岩石①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②分类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页岩、石灰岩、砂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①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②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③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2、岩石的转化①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②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③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重熔再生作用)成为新的岩浆附:本节内容123:一大循环、两大特点、三个概念、三类岩石一大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岩石的转化两大特点:沉积岩的两大特点三个概念:矿物、矿产、岩石三类岩石:成因及常见的类型沉积岩存器岩浆岩变质岩岩浆(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冷凝)(熔化)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教材标题要点解读基本内容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①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②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③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外力作用①能量来源太阳能②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③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趋向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①板块划分岩石圈由6大板块组成,板块处在运动当中②板块边界板块相向运动,就会张裂,形成裂谷、海岭。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形成山脉、岛弧、海沟。③我国是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国家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2、地质构造①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岩层上凸的称为背斜、岩层下凹的称为向斜。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内力作用。原因: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外力作用。原因: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②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③现实指导意义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3、火山和地震(不作要求)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流水①侵蚀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溶解),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②堆积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岸形成冲积平原,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2、风力①侵蚀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②堆积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要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分析与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标题要点解读基本内容(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2、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3、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因为大气平流,天气晴朗。4、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具有选择性特性。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CO2吸收红外线反射:主要是云层的反射,无选择性。散射: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光最容易被散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程:见下图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气象因素等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第三节大气环境(二)教材标题要点解读基本内容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热力环流形成原理①原理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②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受热上升、冷却下沉→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2、大气的水平运动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运动的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②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③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①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低纬环流和信风带(0°~30°)中纬环流和西风带(30°~60°)高纬环流和极地东风带(60°~90°)②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①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②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相反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见下表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削弱作用大气逆辐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与等压线斜交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①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②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③亚洲季风见下表2四、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与天气①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②锋面系统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分类:见下表32、气压系统与天气①分类气旋、反气旋与天气。见下表4②锋面气旋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表1:海陆活动中心时间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7月(夏季)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冬季)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表2:亚洲季风时间东亚南亚7月(夏季)风向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月(冬季)风向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西北季风东北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3:锋面类型及锋面天气分类概念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和气团移动阴天、大风、降温、降雨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气温和湿度骤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冬季的寒潮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春、夏南方降水表4: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实例气旋低气压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上升阴雨台风反气旋高气压中心向外辐散(北顺南逆)下沉晴朗伏旱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材标题要点解读基本内容一、水循环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状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水循环又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并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2、过程读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3、意义水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人类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降雨、跨流域引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二、洋流1、概念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2、影响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洋流与所流经区域之间,也通过能量交换来改变其环境特征。3、分布规律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250~30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西风漂流,就性质来讲属于寒流。4、其他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波浪、潮汐补充:洋流形成的成因有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结合写数字“8”了解洋流的流向,判断洋流的性质a、b、c、d形成是由于盛行风的吹拂,a、d由于中纬西风吹拂,b、c由于低纬信风吹拂。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一部分,性质上属于寒流。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加那利寒流和本格拉寒流。b①④海洋⑤⑥②③⑦⑧⑨d00ec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