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做一位小科学家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以下两点进行:1基于上节课的学习经验,继续鼓励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2在探索中体会科学家“做”科学的点点滴滴,不放过每个教学时机,力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为“科学不仅是需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本课重在通过学生以吹泡泡的亲身经历与科学家的经历作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总结出科学探究要经历的过程: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阅资料—思考—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的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小科学家的快乐和成就感,感受科学的真谛。在反复提问题的训练中,暗示提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地位,“一切科学研究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从而强化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架起“搞科学”与“提问题”之间的思维桥梁,为学生真正进入科学探究,迈出坚实的第一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和实际的心理、年龄特点,我们这样处理教材:1.通过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进一步认识“科学是什么”,努力“打破科学的神秘感,拉近科学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2.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上,着重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反思。3.进一步明确、强调“科学是什么”,科学研究要历经“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阅资料—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将“科学是什么”从具体的活动中提炼出来,上升到概念。在玩玩具活动中,尊重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的现状。给学生以广阔、开放、自由的选择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玩赏自己感兴趣的玩具(但也要注意玩具自身的安全性,提前做好“玩”中的安全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亲近科学的同时,也能喜欢上科学课,由衷地发出“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的感叹。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听故事,比一比—玩玩具,提问题—解释科学是什么—发现身边的科学。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顺应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通过作比较、强化练习、反复经历,不断加深学生对“科学是什么”的理解。在具体教学的实施上,注意引导、鼓励学生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逐步上升到有价值的科学活动上。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会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知识和技能●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个小科学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讲爱迪生发明创造的小故事。(1)出示课件,教师谈话:老师今天领大家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大朋友。他是谁?知道吗?(2)学生回答。(3)教师讲述爱迪生的故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你知道哪些呢?(4)学生回答。(5)谈话:不错,电灯就是爱迪生最著名的一项发明,它的出现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光明的世界。可是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爱迪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想像力丰富,爱听故事,易受感染的特点,开始上课时,讲述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小故事。以丰富、形象的图画,栩栩如生的文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顺利地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2比较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自己吹泡泡经历的相似之处。(1)组织讨论: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过程?他先是做了什么?接着呢?最后呢?你在吹泡泡活动中又是怎样做的?先如何?再怎样?最后怎样?(2)我们吹泡泡和爱迪生发明电灯有哪些相似之处?(3)组织学生做好记录:把你认为在活动过程中你和爱迪生相似的地方记录下来。【说明】这是科学课的首次记录。对于一个普通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自身学习经验的限制,他们采用文字记录的方式还有些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去整理。不必强调语言的完整性,只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词语记录就可以了。另外,也可以提示学生用“画下来”的形式做记录。逐渐完成记录上的过渡。(4)教师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如果第一课已讲过,可以换一个故事)(5)思考:弗莱明和谢林斯基的成功都是从什么开始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二、玩玩具,提问题1谈话:提问题原来这么重要,那么你们会提问题吗?我们今天就开展一个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最棒!2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具体活动要求如下:(1)活动时间:5分钟。(2)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再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好,最有研究价值。【评析】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提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玩”得用心,用心去“玩”,从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暗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把提出的问题整理、汇总、记录下来。4学生分组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把本组提出的问题告诉大家。5交流、评价。根据小组提问题的情况,全班评议,民主评选出班内的最优秀的提问题小组。【说明】对于学生提出的那些好的、有价值的、有实际研究意义的问题,要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多从“这是什么”和“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提问题,在“爱提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提问”。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细心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以一种理解、欣赏、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想法,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个问题。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科学价值,但至少对这个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而且教师对孩子的一个问题的肯定,会让孩子感觉到对他思考的尊重,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三、解读“科学是什么”1谈话:我们的小科学家生涯是从提问题开始的。那么,在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应该怎么做呢?2学生回答。3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引导学生自述探究的经历,理解“科学是什么”。4回顾今天做小科学家的经历,让学生说说对科学的体会。【评析】将“科学是什么”显性化,突出“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构筑起科学探究的框架。这种显性化处理教材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科学就是这样的”这种认识,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的个人经历与看似神秘深奥的科学探究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无所不在;另一方面,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做一个小科学家其实并不难,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位小科学家,因为自己想做的事里面就可能有科学。四、发现身边的科学每人提10个科学的问题,可以说是本单元的总结活动,是为学生们在今后科学课的学习中会提问题专门设计的。要求:从身边的事物入手,每个人从“这是什么”和“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提10个适合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将提出的问题记录在活动手册上。【评析】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走进课堂,有意识地挖掘相关的生活经验,以此为起点建构新的知识,这是本环节设计的意义所在。教学片断赏析1.交流玩玩具竞赛活动的教学环节师:刚才大家从玩玩具活动中发现了那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认为哪一组在竞赛活动中表现得最出色,问题提得最好呢?【说明】小组式的合作活动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他人和自己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同时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生:我认为第二小组的表现最好!生:我认为第八小组的表现更好!生:第七小组也挺出色的。(举手的人很多)师:能说说理由吗?生:第二小组的问题提得最多。生:问题提得多,就一定提得好吗?生:(继续)第二小组提的问题虽然很多,可是有的问题就是为了凑数,太简单了,谁都知道。师:能举个例子吗?生:比如说对木头笔筒,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笔筒是什么做的?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意义。师:提问题还要有意义,原来提问题也需要多动脑!生:对,怎么也得多想想才能提出好问题。师:还有谁想说?生:我认为第七小组有一个问题提得最好,我很感兴趣。师:说说看。生:为什么小车在地面上比在桌面上跑得远?师:这个问题提得真不错,还有哪些好问题?生:第八小组的这个问题也不错:为什么安上电池后玩具小狗就会跳舞,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生:遥控器为什么能控制电动小汽车?生:……师:好问题还真不少,那我们调整一下政策,颁发三个奖项吧——提问题最多奖、好问题最多奖、最有价值问题奖。……【片断评析】低估学生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课程的主体。教师轻松、随意的点拨引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激励性的话语消融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2.解读“科学是什么”的教学环节师:回顾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经历哪些过程。(学生小声议论)师: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是怎么做的?生:提出“怎样能把泡泡吹得又大又好”的问题。师:这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个阶段,提出研究问题。然后怎么办?生:做实验,观察,测量。生:思考,想办法。生:好好分析一下。生:最后把问题解决。师:如果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不能通过动手实验来解决,还可以有什么途径?生:看书,去图书馆。生:上网。生:看电影,看电视。生:还可以去实地考察,测一测。师:大家的办法还真多!条条大路通罗马,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也不少。师: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能不能结合你们这两节课的研究经历给大家总结一下?生:含有科学的东西很多,生活中许多事中都有科学。生:玩中也有科学。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位小科学家。生:科学就是先找出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师:可以联系玩玩具和吹泡泡的经历说说。生:……生:科学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实验、查资料、测量、考察等各种方法,把问题弄清楚,得出结论。师:原来呀这就是科学,就这么简单……【片断评析】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敬畏。”我们的科学课就是要保持和呵护孩子们这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本课的教学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的。1科学强调从问题入手。科学始于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着重强调从问题开始。当然,学生所碰到的问题,大多数是人类知识系统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但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仍然是个新问题。一个人的知识成长过程是人类知识成长过程的缩影,从提问题开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好途径。2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作为科学课主体的小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巨大的激情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校园、家庭、社会乃至广阔的大自然。让我们的孩子在有味、有趣、有奇、有感的氛围中,发展智力,发散思维,健康成长。第1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中的生命世界》中的第1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寻找并研究校园里的物体,能分辨出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哪些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从而建立初步的“生物”与“非生物”概念,由此实现《课程标准》中关于生命世界的要求:尽可能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动植物的认识已有零星的经验,所以本课的学习可为将来学习更多的动植物分类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师预先要做实地调查,挑选有代表性的观察地点、观察对象,教学内容可因地制宜,也可以到附近的公园甚至农田等地考察。根据相关的调整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知识与技能●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植物;●知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