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伦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伦理、欲望与人性【摘要】现代都市生活纷繁复杂,不仅存在着灵与肉的交织,更体现现代都市人于伦理道德边缘的挣扎,体现着人性的解放与张扬。张爱玲的《半生缘》在伦理、欲望和人性彼此的交织、对立中构成了一幅别具风情的都市风景线。【关键词】现代都市;伦理;欲望;人性;张爱玲现代都市生活纷繁复杂,都市题材的文学写作又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滩为主要写作背景。在当时的上海滩生活中,不仅存在着浮华中灵与肉的交织,人们追求精神的解放,亦不排斥肉体的欲望;更体现着现代都市人在伦理道德边缘的痛苦挣扎,渴望遵循道德,却因之而背叛道德,彰显着人性的扭曲、解放与张扬,于矛盾中孕育着躁动与抗争。张爱玲的代表作品之一《半生缘》,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为背景,以顾曼桢的生活经历为主线,描写了夹杂着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一场唯美凄婉的爱情故事。与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的30年代“海派”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同,张爱玲是四十年代成名的海派作家,与同一时期的作家如潘柳黛、苏青等一批都市女性,“以自我的生活实录,以女性唠叨式的文学叙述,与国统区作家共同组成40年代都市文学的特殊风景:对都市凡俗人生的悲剧写实。”而张爱玲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又有所不同,李俊国先生认为:“相比而言,张爱玲是个‘异数’。她不仅描写了‘孤岛’上海男女的生存‘状况’,更着意于‘苍凉’背景下的‘上海智慧’与人性的扭曲与变异。”张爱玲的作品充溢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悲凉”或者“苍凉”成为其小说的情感基调。《半生缘》由原作《十八春》改编而成,小说以回忆性的方式作为开始。最开始便是沈世钧的回忆。前面提到张爱玲的作品主要是写都市的凡俗人生,因此作品中无论是家境还算富裕的沈世钧,处于普通阶层的许叔惠,还是生活相对较拮据的顾曼桢,都不过是生活在都市的平凡人。虽都是平凡的普通人,却又都各有特色。沈世钧为人淳朴、善良,却又疏于表达,不善交际,和工厂里的许多同事都无法搞好关系,人缘并不好,只是和许、顾二人合得来。他具有当时青年的进步和叛逆心理,敢于摆脱封建家庭的桎梏,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却又身怀旧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落后性,他自始至终还是以家庭为主,无法真正的摆脱。可以说沈世钧这一人物形象具有那个时期都市生活中男性的典型的特征,身负时代的烙印。顾曼桢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新时期的新女性形象,她努力挑起家庭的重担,在纸醉金迷的上海滩,虽追求物质上的进步,却能够洁身自好,具有纯洁、进步的精神。她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家人生活幸福,然而她终究无法摆脱社会和家庭带给她的灾难和残酷命运:被姐姐设计陷害失去了贞洁,母亲和家庭又在最关键的时候抛弃了她;努力抗争,却因为孩子而最终妥协嫁给了祝鸿才,使之前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虽然最后离婚恢复了自由,却深感虚度了自己的一生;多年后遇到心爱的人,才发现一切都已不复从前,回不去了。顾曼桢在痛苦的挣扎中不断地抗争—妥协—抗争,她的精神具有时代的进步性,然而社会的现实又将一切打回了原形。三个人中许叔惠最善交际,也最有自信,然而因为家境平凡,最终无法正视自己的感情,在自信的背后却是无法掩饰的自卑心理。他的身上显现的是普通阶层对命运的抗争性和软弱性的矛盾结合体。可以看出,作品的主要人物虽都具有很强的抗争意识,却又因为各种原因而以一幕幕的悲剧作为收场。这与张爱玲自身的经历和创作意图有关。她的创作风格与她成长时期的“情感缺失性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童年时父母的亡故、离异等痛苦的遭遇对作家的性格、气质的影响,为作家艺术创作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指向性。张爱玲情感的缺失无疑来自于父爱、母爱的缺失,爱情的悲剧,国家的失落。而这些在本部作品中有着相当性的体现,沈世钧、顾曼桢都缺少父爱的滋养,爱情悲剧在小说中更是比比皆是,由故事发生的时间可以看出家国命途多舛。具体而言,可有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描述:首先,作品中另外一些角色更加具有戏剧性和代表性。顾曼桢的姐姐曼璐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父亲去世后,曼璐为了养活一家人,放弃学业、爱情和贞操做了舞女,她出卖自己的身体来负起维系家庭的责任,可以说这一精神是伟大的,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同时也体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了生存,普通女性的悲惨命运。在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之后,封建的世俗伦理却没能轻易放过她,当家庭不再需要她时,她的家人开始嫌弃她,为她的身份而感到不齿和羞愧,连家里的小孩子也看不起她。虽然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庭的维系,然而传统的伦理道德早已在这个家庭、在这个社会根深蒂固,她的所作所为显然无法让得周围的人们安然接受。于是家里人开始厌烦她,催她早点嫁人。更重要的是,在家人不再需要她的时候,她自己也无法接受自己的所作所为,尤其是面对昔日的情人,于是她被迫嫁给了祝鸿才,一个一无是处的无赖。由此我们可以窥探出她已经无比悲惨的命运,没有人可以真正的理解她,没有人愿意接近她,只有这个无赖。就在她以为一切都可以结束了的时候,却不知不久以后更大的悲剧还在等待着她。婚后,祝鸿才发了财,行为渐渐不端;由于自己早年的工作原因,已无法生育,这使得这个家庭变得岌岌可危。为了维系家庭,她竟然想出了借腹生子的主意,曾经一度想到自己的二妹。起初她为自己会有这样的念头感到不寒而栗,后来的事情出乎她的意料。曼璐的父母撮合自己昔日的恋人张豫瑾和自己的妹妹,这成为了后来悲剧的导火线。虽然曼璐自认为自己已经配不上张豫瑾,但依然希望他可以为自己坚守,这是她多年来能够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然而在此刻这一支柱却由自己最疼爱的二妹亲手摧毁了。她在并不知道二妹拒绝张豫瑾的情况下,设计让祝鸿才玷污了自己的妹妹。她做舞女的初衷是希望家庭幸福,希望自己的妹妹能够冰清玉洁的嫁给一个心爱的人;最终却为了一己之私,她背叛道德伦常,泯灭人性,亲手葬送了妹妹的一生,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可叹的是,她是为了维系自己家庭,实现自己家庭的完整这一道德原则上,背叛了社会道德。在亲情、伦理和人性面前,曼璐选择了欲望,而她的欲望再简单不过,只是希望维系自己的家庭。仔细想想,却又不能怪她,怪只怪那个表面文明的“吃人”的都市社会,而且这也是当时能够在上海滩生存下去的特有的“上海智慧”。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是张爱玲悲剧艺术中对同胞手足之情的无情揭露和讽刺。封建人伦在张爱玲的笔下是虚伪的,所谓的家庭亲情在她冷峻的目光下也绝少温情的成分,手足同胞相残相煎也不乏其例。另外,张爱玲的悲剧艺术具有代表性的一点就是对传统母爱神话的解构和对传统父权的无情颠覆。母亲这一角色无疑是个体生命里最重要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对母亲的尊重是要远远超越父亲的。张爱玲解构传统的母爱神话,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失望或被环境所异化的母亲形象。本部作品中,顾曼桢母亲的形象就是这一悲剧艺术的具体体现。在作品之初,这位顾太太可以说是一个慈母形象,勤俭持家,教养子女。她的身上有一定的进步性,并不逼迫子女成婚,对女儿谈恋爱的事情并不反对,甚至是默许。然而她身上的软弱性和封建女性固有的落后性却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她已有的印象。曼璐设计陷害妹妹之后,为顾太太发觉,由于对大女儿心存愧疚,又不愿相信大女儿会如此心狠;得知女儿清白已失,非但不去想为女儿讨回公道,反而认为此等丑事不宜公开,甚至采取了不得已而默认的态度,并在大女儿的撺掇下希望曼桢能够嫁给祝鸿才。更有甚者,在大女儿的欺瞒之下,竟对曼桢生死不管不顾,并举家搬离了上海。这样的母亲形象,出乎我们的想象,然而在那个时代却也并非罕见。虽然自以为是为了子女着想,但在根本立足点上就出现了严重偏差,使读者深感都市浮华的背后那令人心酸的人事变迁。至于对传统父权的颠覆,该作品提到的并不多,却也可窥之一二。文化标榜的传统父亲形象是坚强、勇敢、刚毅、伟岸,是小至家庭,大至社会的擎天柱。而在作品中,沈世钧的父亲始终是一个病怏怏的形象,他抛弃原有的家庭,和姨太太呆在小公馆而常年不回家,只有去长辈家拜年的时候才想起他的结发妻子。即使在有了姨太太以后也不老实,借去上海办公之便,到舞厅与舞女纠缠不清。张爱玲撕破了父权社会强加在男性身上的各种耀眼的光环,贬抑了父权宗法制的传统文化,彻底颠覆了人们心目中惯常认为的高大威严的父亲形象,对男权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嘲讽。由于和胡兰成之间的爱情悲剧经历,张爱玲在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上,也存在着很深的质疑。沈世钧在和顾曼桢因为一些列事情分手以后,因为感情的失落或者说是对顾曼桢的报复,最终在他生活的小圈子里,在父母的期望中,选择了与毫无感情可言的石翠芝结婚。而石翠芝喜欢的人是许叔惠,她也不过是不希望再出现类似于和别人解除婚约这样的事情,避免情感上的孤独而与沈世钧结婚。十四年后,旧人重逢,才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荒唐,十几年的夫妻生活脆弱的不堪一击。张爱玲从父母及自身不圆满的经历中戳穿了婚恋面纱下的可笑与龌龊,彻底消解了爱情与婚姻的神话。在张爱玲看来,英雄不过是特殊和个别,而有着种种缺陷的凡人才是广泛和普遍,因而普通的人生和人性才更为真实。“当处于绝望窘迫中的都市,‘活着’成为都市生存的第一要义。”“无法关注希望只好关注当下的日常生存。”所以,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激烈的矛盾冲突,她总是对自己笔下人物的悲剧冲突进行低调的弱化处理,以一种低调悲剧中凡夫俗子在现实挤压下隐忍退缩的弱化模式,凸现沉重人生给软弱的凡人所造成的伤痛与无奈。这种“唠叨式”的文学叙述,“让读者从作家的唠叨叙事过程中,重新演绎曾经经历的生活和生命流程,重新咀嚼出当下生存的艰辛与无奈。”也是对那一时期上海等地区都市状态的一种反讽。《半生缘》中张爱玲对都市平凡人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多方位的透视,她将人物置于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将人性放在物欲、情欲的现实考验中,用社会、文化、生命本身三个层面诠释了这些普通人的悲剧命运。用细腻的笔触于伦理、欲望、人性的彼此交织、对立中建构了一幅颇具风情的都市风景线。【参考文献】[1]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文学论纲[M].湖北大学学报.2003[2]李俊国.科学精神与新感觉派都市叙事[M].江汉论坛.2007[3]李俊国.祝复兴.精神漫游者的都市超验叙事—透视海派小说的超验审美[M].甘肃社会科学学报.2007[4]杨黎丽.爱的缺失与张爱玲文本的悲剧性[D].郑州大学.2007[5]杨黎丽.张爱玲笔下的文化视角和女性意识[J].名作欣赏.2006[6]李燕.张爱玲: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M].东疆学刊.2004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