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的文学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出现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的奠基作,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文学的基本特征是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第二个十年(1928-1937):左联”时期的文学。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涨,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还出现了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并出现了众多的社团流派,形成了现代文学的繁荣局面。它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第三个十年(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又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广大作家纷纷走出书斋,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宣传一致抗日和爱国主义思想。二、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十七年文学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继承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总方向,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文艺工作成绩比较显著。这一时期文学的特征是走进历史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展现中华民族除旧布新的、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社会变革风貌,表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1966年至1976年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观念和意图更直接地转化为文学作品,作品的接受行为也更明确地被赋予了特定时期的政治意义,而当时作家的写作和作品的发表也需要得到允许才能获得资格。“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学,存在两个部分。一是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作品;一是秘密或半秘密状态写作和传播的作品,通常称为“地下文学”(三)新时期的文学新时期文学是指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86年前后约十年时间的文学,所以称之为新时期十年文学。这一时期文艺思想的讨论十分活跃,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理论批评者在对“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居于指导地位的文艺思想和文艺观念进行深刻反思、对被批判的各种文学观点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艺的新观念。(四)新世纪之交的文学新世纪之交文学环境的一个特点是包罗万象。文学潮流的淡化是新世纪之交的文学现象之一。在文体形式上,比较突出的是“长篇小说热”和“散文热”。新世纪之交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受到普遍的关注。王蒙、贾平凹、张炜、韩少功、张承志、余华、苏童、王小波、王安忆、池莉等主要特点: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承传。2、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白话新诗的尝试与开局胡适是最早尝试新诗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初期白话诗人。1917年2月,他在《新青年》上率先发表《白话诗八首》。1920年3月,出版新诗集《尝试集》。这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影响重大。初期白话诗人对中国诗歌的重大变革和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以白话写诗,将中国诗歌从文言语体中解放出来;二是创立了自由诗体、无韵诗体、散文诗体,将中国诗歌从旧诗词的体式中解放出来。早期的新文学小说家大致可以划分为“新青年”作家群和“新潮”作家群。在“新青年”作家群中,最能显示文学革命实绩的无疑是鲁迅。“新潮”作家群也是较早进行白话小说创作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钧等。“新青年”和“新潮”两大小说作家群的共同特点是:密切关注社会问题,以小说反映和讨论社会现实问题,把小说作为改良社会、改良人生的工具。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刊发短小的时评或杂感,这是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它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是适应当时急遽的战斗要求而产生的。现代作家真正有意识地把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创作,是从1919年开始的,是从以抒情和叙事为主的“美文”开始的。李大钊、冰心、鲁迅、周作人等都积极尝试和倡导美文。《狂人日记》的意义: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全新的现代性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呐喊》中的第一篇,是鲁迅第一次用白话写成的小说,也是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短篇小说。另附:《孔乙己》在不到3000字的篇幅里,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呼之欲出、令人难忘的形象。小说《药》利用双线结构精心设计了两条情节线索。《阿Q正传》是这一类题材中的经典之作,小说最初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晨报副刊》。作品通过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风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小说特别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中人们的不幸和病苦。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这是新文学产生以来最早成立的重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基本文学主张,一是强调“为人生而艺术”,二是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冰心是文学研究会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她在小说、散文、诗歌等创作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冰心的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19年至1920年,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她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第二阶段以1921年发表的《超人》为发端,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开出了对种种社会问题的“药方”——爱的哲学。第三阶段,从美国学成归国后在1931年发表了小说《分》、《冬儿姑娘》等,宣告了她的小说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叶绍钧始终坚持“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对生活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他提倡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由于长年的教员生涯,叶绍钧对现代中国教育界的情形了解得深切详明,擅长描写小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先生在难中》许地山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代表作有《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地山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早期的飘忽不定的玄想和温柔敦厚的文风转为激愤,浪漫色彩减弱,现实主义倾向增强。郁达夫是创造社小说家的代表和旗帜,1921年10月出版的小说集《沉沦》由《银灰色的死》、《南迁》和《沉沦》三个短篇组成,是郁达夫自己、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是郁达夫最有影响的短篇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沉沦”乃至忏悔,并且由忏悔而投海自沉的悲凉故事。作为前期新月派的主将之一,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派诗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祖国、思恋祖国,反帝、反种族歧视以及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左翼作家群柔石也是比较著名的早期革命小说家,他的中篇小说《二月》和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篇小说《二月》是柔石最出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表达了“五四”退潮后青年知识分子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对人生取向的思索抗战前,艾芜有小说集《南行记》、《南国之夜》、《夜景》、《芭蕉谷》,散文集《漂泊杂记》等出版。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他本人的流浪经历,描写了西南边境上农夫、士兵、流浪汉、赶马人、滑竿夫等下层人民的生活。东北作家群:萧红是东北作家群中成绩最为卓著的一位女作家,以中篇小说《生死场》敲开现代文坛的大门,一举成名。后来出版了散文集《商市街》,小说散文集《桥》,小说集《牛车上》、《旷野的呼喊》等。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叙事风格细腻而深刻,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洞悉历史的真实,达到对现代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彻悟。在中国,最早真正研究、倡导并实际推进报告文学兴起和发展的人当属夏衍。这不仅因为他创作的《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而且,他也是30年代初期报告文学的研究者和提倡者。一、“京派”的文学创作“京派”是新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流派,虽然没有正式结社,但围绕着《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季刊》、《水星》、《文学杂志》等刊物形成了一个大体稳定的作家群体,主要包括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朱光潜、俞平伯、萧乾、凌叔华、林徽因等。他们身居带有衰颓意味的古都,又浸染于经院学风,文化心态从容宽厚,功利意识淡薄而艺术独立意识浓厚,其作品多从文化层面探讨人生与人性,注重道德与文化的健康和纯正,作品充满一种东方古典式和谐圆融的情致。废名小说代表作主要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枣》,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这些成就使其成为京派小说的鼻祖,也是诗化小说的开拓者。曹禺:曹禺的主要代表作是被称为“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以及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本《家》,表现抗战题材的剧本《黑字二十八》、《蜕变》,还有1949年以后创作的《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四幕剧《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其一鸣惊人的成名作。作者时年23岁,显示了非凡出众的艺术才华。《雷雨》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都以各自鲜明独特的性格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着这场命运悲剧的深刻与复杂。四幕剧《日出》是曹禺的第二部重要剧作,最初发表在1936年《文季月刊》第1至第4期,同年1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日出》不仅比《雷雨》的人物数量多、人生经历更复杂,而且无论是人物的群体性格特征还是个性特征,都更加鲜明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也更具社会批判力。《原野》不仅仅写了一个农民的复仇故事,它还写出了故事背后更为深刻的人性的矛盾冲突和心灵的震颤,写出了封建家庭、封建统治者强权统治对人性的巨大扭曲和摧残。从这个意义上讲,《原野》对曹禺又不是陌生的,而是体现着其剧作独特的一以贯之的追求。夏衍《上海屋檐下》及夏衍剧作的风格特色夏衍的创作努力追求政治性、时代性、艺术性的统一,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民族化和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夏衍剧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尤其善于把戏剧生活化,把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还原给生活。《上海屋檐下》是夏衍杰出的现实主义力作,也是他自觉实践现实主义手法取得的重要收获。该作发表于1937年,标志着作者的剧作题材已从历史转向现实,并自觉地运用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上海屋檐下》通过严密的布局,巧妙地将人物组织在—起,使多条线索共同发展。故事来自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但又感到洗练、隽永,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夏衍善于表现普通人的命运;善于组织简约严谨的戏剧结构;善于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在一起;语言质朴自然,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紧紧围绕着“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和“如何去服务”两个问题展开,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才能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使解放区的文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文艺发展的情况来看,解放区文学创作基本上可以把《讲话》的发表作为标志,划分为两个阶段。1942年以前,比较易于抒发感情、激励士气、传递战争信息、反映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生活和斗争的诗歌、报告文学、速写和小说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收获钱钟书:《围城》::新《儒林外史》《围城》写于1944年到1946年之间,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风格独特的幽默讽刺长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围城》的思想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作者以精细、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人物形象。《围城》的艺术成就在艺术上,《围城》是细腻而婉转的。作品中高超的幽默讽刺手法,大量的奇妙譬喻,以及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围城》在艺术上突出显示了作家特有的幽默机智,作品以渊博的学识和生花的妙笔体现出钱钟书卓越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