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发展心理学(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青春期11、12~15、16岁、青年期17、18~35岁、中年期35或40~60或65岁、老年期60岁以后)(婴儿的动作、幼儿的游戏、童年的学习、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青年期的一般特征、中年期的生理变化、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及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卫生)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发展心理学: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2、个体发展心理学: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3、广义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4、心理发展的5个方面的基本性质: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增长和衰退辩证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5、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青春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6、发展心理学研究的4个方面的任务:①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②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③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④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7、每一学派都要阐述的问题:①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②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起来的。③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④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各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1、发展心理学简史4个阶段: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准备阶段、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2、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儿童心理》被公认为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3、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儿童心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4、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名称,确立了发展心理学的地位。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1、发展心理学3种研究方式:横断研究、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2、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3、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也叫追踪研究。第四单元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1、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2、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顿认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和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3、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华生认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4、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5、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按其情欲说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个阶段理论(重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26、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一直是儿童心理发展领域最杰出的一个代表人物。7、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建构说、心理发展阶段说、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8、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起源于动作;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9、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10、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11、图式: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同化: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心的认知结构。3、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4、心理发展阶段论观点为: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阶段的发展次序是固定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也是后一阶段的量的积累过程,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之中。5、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2)前运算阶段(2~6、7岁):主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表现为泛灵性、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主要是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主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8、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3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尚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他律道德判断又称道德实在论,道德判断以他律为主要特征。(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自律道德判断又称为道德相对论。自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9、弗洛伊德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情欲说,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性本能~利比多,并强调人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1)口唇期(0~1岁):利比多的发展从嘴开始,吮吸本能可产生快感。(2)肛门期(1~3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能产生快乐。(3)前生殖器期(3~6岁):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生活主要是指儿童对异性父母的一种爱恋,即恋母情结、恋父情结。(4)潜伏期(6~青春期):利比多受到压抑,性能量转移到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和学习中去。(5)生殖期(青春期):青春期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同时,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1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①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②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③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日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④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和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11、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个阶段理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后期。(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3(7)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8)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12、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的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13、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说明、预测和控制行为,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14、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15、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展则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认为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16、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17、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1)“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2)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18、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认为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19、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教育具有引导和促进心理发展的作用;(首先,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方向;其次,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给个体发展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第三,恰当而又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发展创造主观条件;第四,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2)教育的效果取决于选择启发的时期(年龄阶段与当时心态);(3)教育的内容(教材)和教法要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4)教育与孩子的性格形成的关系:一个孩子在充满批评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吹毛求疵、谴责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反抗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恐惧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害怕、担心、忧虑;一个孩子在充满嫉妒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贪得无厌;一个孩子在充满耻辱的环境下成长,他就自觉有罪;一个孩子在充满怜悯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自哀自怨;一个孩子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耐心;一个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自信;一个孩子在充满赞美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赏识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认同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爱惜自己;一个孩子在充满被接受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爱这个世界;一个孩子在充满被肯定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立定志向;一个孩子在充满分享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慷慨;一个孩子在充满公正诚实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坚持正义;一个孩子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信任他人;一个孩子在充满友善的环境下成长,他就学会热爱人生。20、哈佛大学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用多方面的研究证明,人有7种不同的智力:语言的智力、逻辑~数学的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进入内心的智力。21、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他的相对论中的公式E=mc2,就是通过想象而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