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重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自主梳理】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背景:经济:西汉初年,,百废待兴。政治:社会动荡,需适应的需要。2、地位:从到即位约70年的时间,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3、内容:①黄老之说指学说中的两派,即和的学说;②包括和两个方面;③黄老之学强调“”既尊重,反对有主张倡导是一种的哲学观4、对西汉社会的影响(1)作用:黄老政治的实施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稳定,发展,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形势发展的需要,到汉武帝时被所取代。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出现背景: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事业;2、主要内容:A、它是(人物)依据《公羊学说》,融合、和而形成2的新的思想体系;B、董仲舒认为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因而提出“”。C、新儒学的基础是学说。他神化,宣扬。因此人君必须遵守,实行D、董仲舒强调君王施政应以为主,以辅,并提出、、、、“”为人论道德标准;而、、则为天经地义、绝对不能改变的“王道之纲”。3、影响:“罢黢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和。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合作与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3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引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知识结构】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背景:经济残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西汉初的一个是治身,一个是治国黄老之学内容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各家学说哲学观: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作用: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背景: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法家思想形成罢黜百家思想新儒学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独尊儒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地位:儒学在政治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在传统文化中确立主流地位4【学习检测】1、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2、黄老之学指的是A.黄帝和老子互相交流,合作创立的学说B.阴阳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C.黄帝年老时创立的学说D.道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3、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D.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6、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A.思想内容变化B.社会环境变化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7、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5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8、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对此,他向汉武帝提出A.天人感应学说B.君权神授学说C.独尊儒术建议D.崇尚法制主张9、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10、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据材料1、2,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6(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必修III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答案)【合作与探究】[答案](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可拓展为: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学习检测】1---5ADABD6---10BDCDD3、[解析]黄老之学适用于汉初经济残破的局面。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西汉急需加强中央集权,黄老之学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答案]A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一定的思想状况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7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秦汉、明清地位不同的原因主要受当时政治和经济状况的影响。[答案]B7、[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试题的要求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因此选D。[答案]D9、[解析]抓住这两个事件的本质而不是影响。[答案]D10、[解析]结合当时时代背景考虑,抓住关键词“根本性问题”。[答案]D11、(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3)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