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测量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测量误差的分类与处理原则•偶然误差的特性•精度评定的指标•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本章主要内容如下:21、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的定义?2、偶然误差的特性?3、等精度观测值中误差的计算?4、误差传播定律?3一、观测误差当对某观测量进行观测,其观测值与真值(客观存在或理论值)之差,称为测量误差。用数学式子表达:△i=Li–X(i=1,2…n)L—观测值X—真值§5-1测量误差概述1、仪器的原因①仪器结构、制造方面,每一种仪器具有一定的精确度,因而使观测结果的精确度受到一定限制。二、测量误差的来源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4例如:DJ6型光学经纬仪基本分划为1′,难以确保分以下估读值完全准确无误。使用只有厘米刻划的普通钢尺量距,难以保证厘米以下估读值的准确性。②仪器构造本身也有一定误差。例如: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轴不平行,则测量结果中含有i角误差或交叉误差。水准尺的分划不均匀,必然产生水准尺的分划误差。52、人的原因观测者感官鉴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观测者的习惯因素、工作态度、技术熟练程度等也会给观测者成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仪器和外界环境通常称为观测条件;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观测条件不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不等精度观测。3、外界条件例如: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风力、大气折光等因素的变化,均使观测结果产生误差。例如:温度变化使钢尺产生伸缩阳光曝晒使水准气泡偏移,大气折光使望远镜的瞄准产生偏差,风力过大使仪器安置不稳定等。6三、测量误差的分类先作两个前提假设:①观测条件相同.②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直接观测在此基础上分析出现的误差的数值、符号及变化规律。7•先看两个实例:例1:用名义长度为30米而实际长度为30.04米的钢尺量距。丈量结果见下表5-1:表5-1尺段数一二三四五···N观测值306090120150···30n真实长度30.0460.0890.12120.16150.20···30.04n真误差-0.04-0.08-0.12-0.16-0.20···-0.04n可以看出:误差符号始终不变,具有规律性。误差大小与所量直线成正比,具有累积性。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危害性很大。8例2:•在厘米分划的水准尺上估读毫米时,有时估读过大,有时估过小,每次估读也不可能绝对相等,其影响大小,纯属偶然。•大气折光使望远镜中目标成像不稳定,则瞄准目标有时偏左、有时偏右。可以看出:①从个别误差来考察,其符号、数值始终变化,无任何规律性。②多次重复观测,取其平均数,可抵消一些误差的影响。91.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出现的误差在符号和数值上都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具有规律性。2.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都不相同,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规律性,为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个别偶然误差虽无规律,但大量的偶然误差具有统计规律。3.粗差----观测中的错误叫粗差。例如:读错、记错、算错、瞄错目标等。错误是观测者疏大意造成的,观测结果中不允许有错误。一旦发现,应及时更正或重测。引进如下概念:10(二)测量误差的处理原则•在观测过程中,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总是同时产生。•系统误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尤为显著,应尽可能地加以改正、抵消或削弱。•对可能存在的情况不明的系统误差,可采用不同时间的多次观测,消弱其影响。•消除系统误差的常用的有效方法:•①检校仪器:使系统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②求改正数:将观测值加以改正,消除其影响。•③采用合理的观测方法:如对向观测。•研究偶然误差是测量学的重要课题。•消除或削弱偶然误差的有效方法:•①适当提高仪器等级。•②进行多余观测,求最或是值。11四、偶然误差的特性若△i=Li–X(i=1,2,3,···,358)负误差正误差合计误差区间d△(″)个数k频率k/n个数k频率k/n个数k频率k/n0~33~66~99~1212~1515~1818~2121~24>244540332317136400.1260.1120.0920.0640.0470.0360.0170.01104641332116135200.1280.1150.0920.0590.0450.0360.0140.006091816644332611600.2450.2270.1840.1230.0920.0720.0310.0170∑1810.5051770.4953581.000表5-212从表5-2中可以归纳出偶然误差的特性⑴在一定观测条件下的有限次观测中,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⑵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频率大,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频率小;⑶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具有大致相等的频率;⑷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大时,偶然误差的理论平均值趋近于零。用公式表示为:实践表明:观测误差必然具有上述四个特性。而且,当观测的个数愈大时,这种特性就表现得愈明显。0limlim21nnnnn13-24-21-18-16-12-9-6–30+3+6+9+12+15+18+21+24x=△图5-1频率直方图dnk/)(/频率nk为了直观地表示偶然误差的正负和大小的分布情况,可以按表5-2的数据作误差频率直方图(见下图)。14若误差的个数无限增大(n→∞),同时又无限缩小误差的区间d△,则图5-1中各小长条的顶边的折线就逐渐成为一条光滑的曲线。该曲线在概率论中称为“正态分布曲线”,它完整地表示了偶然误差出现的概率P。即当n→∞时,上述误差区间内误差出现的频率趋于稳定,成为误差出现的概率。正态分布曲线的数学方程式为:(5-3)为标准差,标准差的平方为方差。方差为偶然误差平方的理论平均值:efy221)(22215•从5-3式可以看出正态分布具有前述的偶然误差特性。即:•1.f(△)是偶函数。即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求得的f(△)相等,所以曲线对称于纵轴。这就是偶然误差的第三特性。•2.△愈小,f(△)愈大。当△=0时,f(△)有最大值;反之,△愈大,f(△)愈小。当n→±∞时,f(△)→0,这就是偶然误差的第一和第二特性。•3.如果求f(△)二阶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可以求得曲线拐点横坐标:△拐=±•如果求f(△)在区间±的积分,则误差出现在区间内的相对次数是某个定值,所以当愈小时,曲线将愈陡峭,即误差分布比较密集;当愈大时,曲线将愈平缓,即误差分布比较分散。由此可见,参数的值表征了误差扩散的特征。efy221)(2216f(△)+σ-σ111√2πσ1△-σ+σf(△)△2+σ-σ2√2πσ12√2πσ117观测条件较好,误差分布比较密集,它具有较小的参数;观测条件较差,误差分布比较分散,它具有较大的参数;具有较小的误差曲线,自最大纵坐标点向两侧以较陡的趋势迅速下降;具有较大的误差曲线,自最大纵坐标点向两侧以较平缓的趋势伸展。最大纵坐标点:efy221)(2218§5-2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标准一.中误差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为:标准差nΔΔmef221)(22nnnnlimlim2在测量工作中,观测个数总是有限的,为了评定精度,一般采用下述误差公式:①标准差σ中误差m的不同在于观测个数n上;②标准差表征了一组同精度观测在(n→∞)时误差分布的扩散特征,即理论上的观测指标;③而中误差则是一组同精度观测在为n有限个数时求得的观测精度指标;④所以中误差是标准差的近似值估值;⑤随着n的增大,m将趋近于σ。19必须指出:同精度观测值对应着同一个误差分布,即对应着同一个标准差,而标准差的估计值即为中误差。同精度观测值具有相同的中误差。例3:设对某个三角形用两种不同的精度分别对它进行了10次观测,求得每次观测所得的三角形内角和的真误差为第一组:+3″,-2″,-4″,+2″,0″,-4″,+3″,+2″,-3″,-1″;第二组:0″,-1″,-7″,+2″,+1″,+1″,-8″,0″,+3″,-1″.试求这两组观测值的中误差。由解得:m1=±2.7″m2=±3.6″可见:第一组的观测精度较第二组观测精度高。nm20二、容许误差(极限误差)根据正态分布曲线,误差在微小区间d△中的概率:p(△)=f(△)·d△设以k倍中误差作为区间,则在此区间误差出现的概率为:分别以k=1,2,3代入上式,可得:P(︱△︱≤m)=0.683=68.3℅P(︱△︱≤2m)=0.955=95.5℅P(︱△︱≤3m)=0.997=99.7℅由此可见:偶然误差的绝对值大于2倍中误差的约占误差总数的5℅,而大于3倍的误差仅占误差总数的0.3℅。由于一般情况下测量次数有限,3倍中误差很少遇到,故以2倍中误差作为允许的误差极限,称为“容许误差”,或称为“限差”即△容=2mkmkmdfkmP)()(21三、相对误差在某些测量工作中,对观测值的精度仅用中误差来衡量还不能正确反映观测的质量。例如:用钢卷尺量200米和40米两段距离,量距的中误差都是±2cm,但不能认为两者的精度是相同的,因为量距的误差与其长度有关。为此,用观测值的中误差与观测值之比的形式来描述观测的质量。即m/L来评定精度,通常称此比值为相对中误差。相对中误差又可要求写成分子为1的分式,即。上例为K1=m1/L1=1/10000,K2=m2/L2=1/2000可见:前者的精度比后者高。与相对误差相对应,真误差、中误差、容许误差都称为绝对误差。N122§5-3误差传播定律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未知量不能直接观测而求其值,需要由观测值间接计算出来。例如某未知点B的高程HB,是由起始点A的高程HA加上从A点到B点间进行了若干站水准测量而得来的观测高差h1……hn求和得出的。这时未知点B的高程H。是各独立观测值的函数。那么如何根据观测值的中误差去求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呢?阐述观测值中误差与观测值函数中误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误差传播定律。23一、倍数的函数设有函数:Z为观测值的函数,K为常数,X为观测值,已知其中误差为mx,求Z的中误差mZ。设x和z的真误差分别为△x和△z则:若对x共观测了n次,则:将上式平方,得:求和,并除以n,得kxzxzk)2,1(nikxizi)2,1(222nikxizinknxz22224即,观测值与常数乘积的中误差,等于观测值中误差乘常数。nmnmxxzz22xzxzkmmmkm222nmnmxxzz22因为:所以:25例:在1:500比例尺地形图上,量得A、B两点间的距离SAB=23.4mm,其中误差msab=土0.2mm,求A、B间的实地距离SAB及其中误差msAB。解:由题意:SAB=500×Sab=500×23.4=11700mm=11.7mmSAB=500×mSab=500×(士0.2)=土100mm=土0.1m最后答案为:SAB=11.7m士0.1m26二、和或差的函数设有函数:Z为x、y的和或差的函数,x、y为独立观测值,已知其中误差为mx、my,求Z的中误差mZ。设x、y和z的真误差分别为△x、△y和△z则若对x、y均观测了n次,则将上式平方,得yxzyxz)2,1(niyixizi)2,1(2222niyiixyixizi27由于Δx、Δy均为偶然误差,其符号为正或负的机会相同,因为Δx、Δy为独立误差,它们出现的正、负号互不相关,所以其乘积ΔxΔy也具有正负机会相同的性质,在求[ΔxΔy]时其正值与负值有互相抵消的可能;当n愈大时,上式中最后一项[ΔxΔy]/n将趋近于零,即求和,并除以n,得nnnnyxy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