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生活指导第一节生活指导的基本涵义一、“生活指导”界说在学校里,经常使用“生活指导”这个词语,但作为日常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通常把负责寄宿生日常生活管理的老师称为“生活指导”,这是把“生活指导”作为一种职务的名称了。也有把生理保健、环境卫生、公共福利、纪律检查等方面的工作称为“生活指导”的。总之,作为日常概念的“生活指导”与本章所述的“生活指导”,其底蕴是大相径庭的。在卷帙浩繁的教育理论著作中,似乎还找不到为大家所认同的关于“生活指导”的科学界定。尽管关于“生活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流派纷呈、各有侧重,所依据的价值标准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在以下几点上已接近于达成共识:(一)生活指导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职能之一。生活指导是一个和学习指导并列的教育职能概念。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这两种教育职能是不可残缺的。通常把以学科学习为中心进行的指导称为学习指导;把学科学习以外的在经验领域中的生活态度和能力的指导称为生活指导。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这两种教育职能又是不可分割的。在学习指导中含有生活指导,在生活指导中也含有学习指导,两者统一于培养人的教育目标,贯穿于各科教学,各种课外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只是为叙述的方便,才把两者加以区别。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角度来看,生活指导就是对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对待事物的看法、想法、感受方法、行为方式所作的指导,帮助他们在知识、技能、情绪、兴趣、习惯、态度、道德、理想等人格的所有因素或方面都得到健全的发展和高度的统一。(二)生活指导的宗旨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自由的发展为前提的。生活指导要使学生认识人的尊严,帮助他们以不是作为手段而是作为目的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既使他们自尊自爱,又使他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生活指导的目标是,根据学生个体的自身素质和环境条件,发展适应现代生活的个性,培养现代社会成员所应具有的丰富的人格,并能对社会的发展作出各自的贡献。生活指导摒弃刻板划一的教育模式,强调所培养的每一个人既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又具有多样的个性,培养他们能使各自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态度和能力。当今的青少年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他们总想求索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而摸索着自己的人生道路,思考着自身面临的种种问题。由于涉世未深,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往往陷于困惑和迷惘之中,无论在价值取向还是具体的待人处世的方式方面都极需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但要帮助学生在不越出社会公认的各种价值或在公共利益的范围内实现个性。在生活指导方面强调个人的尊严、承认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要放任自流,也并不承认人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所以生活指导并不排斥必要的伦理道德的灌输和控制时,强调内化和自律而已,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把生活指导为空洞的道德说教和简单化的行为规范训练或强制性的越轨行为的防治,而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在处理、解决生活中碰到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当如何生活,如何做人,2发展自己解决未来人生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三)生活指导应以发挥学生自我理解和自我指导和能力为中心以培养独立人格为目的的生活指导,应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自律性和自主性为中心课题,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己、评价自己并进而容纳自己。要帮助学生将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正确处理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和错误的群体舆论的压力下,都能正确地判断是非善恶和奸媸,并能命令和驱使自己忠实地遵循和践履自己所选择的原则,而且这一切都是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行所无事地去做的。日本教育家译田庆辅曾把生活指导定义为:“……生活指导是指帮助学生:(1)加深个人对自身的认识,(2)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兴趣,(3)圆满地适应自身所在的整个环境内的种种事态,(4)发挥能够作出明智的决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对社会作出自己的特有的贡献。”(1)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学校的生活指导,应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理想为方向,以集体主义道德伦理为核心,以培养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自我教育能力和集体主义自决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求的各种品质,把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实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完美地统一起来。二、生活指导的重要意义(一)、传统美德与生活指导我国的传统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处世做人的教育,把“学会做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儒家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叫做“人禽之别”,就是讨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荀子说“禽兽有父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儒家强调人之所以为人是在于人有人伦,有道德。人们常把没有德行的人称为“衣冠禽兽”可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真正学会做一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在传统美德中有许多处世做人的观念,包含着许多值得提倡、继承的精神。比如现在讨论得比较多的义利关系问题,就是人生的基本问题。义利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利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传统的精神是“义以为上”。义以为上的内涵,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见利思义,二是见义勇为,三是舍生取义。这就是要求我们不取不义之财;与坏人坏事斗争,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救人于危难之中;在两者不可得兼的生死关头,以生命维护正义,而决不偷生害义。三个层次,要求不同,贯穿其中的共同精神是义重于得利,义以为上,并不是某些人理解的那样,只要义不要利。在这个意义上讲的“重义轻利”,就是一个重要的做人原则。又如“学者为己”的主张。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提倡为己之学。所谓“为己”,不是为一己谋私利,而是指为完善自己,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完成和保持自己独立人格,而不是做给别人看,以求得他人的赞誉。这是为学、修养的根本态度,体现看自觉的道德精神。本着这一精神,古人以“慎独”为道德修养的具体要求,即在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严格自律,不背于义。再如:“推己及人”的观念。这是处理人我关系的基本准则。具体地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人与人之间就会相互理解和帮助充满挚爱和温馨。上述美德在漫长的历史中渗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积淀为我们的民族心理,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精华。今天我们批判继承这些精神,并赋以新的时代内容,将有助于提高年轻一代的精神境界和品德修养,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二)社会变迁与生活指导(1)〔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76页。31、社会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的要求美国科学院院士,未来学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对人的现代化问题作了长期的专门研究,指出“现代人”应是至少具备12种特质的综合体,其显著特征是: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动方式,能适应社会的各种改变和变化,能理解不同意见,头脑开放,尊重和认真考虑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不囿于成见,不因袭传统,敢与陈旧的知识和教育内容挑战;守时、惜时,讲求办事效率;乐于让后代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选择离开习俗所尊敬的职业;“现代人’还应越来越相互尊重、相互信赖。他根据调查材料,给“现代人”下的定义是:知识丰富,见识广,是积极的公民;重视教育和技术技能;努力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同时注重个人的责任感;认识到计划(包括计划生育)的益处;赞同社会变迁,对新经验(包括城市生活和工业雇用招聘)表示欢迎;具有很强的个人效能感;不盲从家庭、部族和教派的权威;培养新的对整个社会的忠诚;赞同给个人地位低、权力小的人以更多的自主和权利,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和妇女。(1)英克尔斯的说法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系,根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各种不同情况相比较概括出来的。对于正在为现代化而奋斗的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我国专家的研究成果,可以将“现代人”最重要的素质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开放的世界意识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过程,是从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开始的。正如马克思早已指出的那样,近代大工业的出现,把全世界联系在一起了。特别是近年来高度发达的交通、通讯和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世界各国彼此间的联系影响和作用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密不可分了。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当今世界里得到发展,必须同世界加强联系和交往;任何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成为时代的主人,必须要有开放的世界的观念,这样才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和潮流方向,使自己具有“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而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语)。也就是说,不论你做什么工作,从事什么职业,都要立足本职,放眼世界,彻底抛弃保守的封闭式的观念,随时注意洞察世界各种动态、信息,努力吸取世界新的创造和先进成果,使自己更适应世界发展的需要。(2)强烈的文化意识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是近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创造的伟大成果。现代化是用合理化的手段把国家机构、经济、社会、个人、从一个水平向更高的水平不断推进的过程。一切合理的行动必须以合理的认识为前提,而近代科学是一种合理认识世界的体系。无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必须靠科学,特别是近代科学。拿人与自然关系即生产劳动来说,就单个人而言,如果没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就难以适应由劳力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转化的现代生产的需要;至于要使整个社会生产组织得好,不仅所生产的产品为社会需要,而且在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等方面,都发生积极作用而消除各种公害,没有科学文化更是万万做不到的。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对自己自信自重自立自律,对他人尊重关心,团结友爱,善于合作,都要有高度的文明修养和民主意识,而文明修养和民主意识都植根于科学精神,离不开科学文化的培养基。(3)积极变革,勇于开拓的精神人的现代化就是指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高速度,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急剧的变化,供人们在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时候,不是只停留在眼前,而要想到未来,想到发展和变化。有人认为,农业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是面向过去(指一切都凭过去的经验办事);工业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变为面向现实(工业化加快了社会进程,许多现实问题单凭过去经验已经无法应付);进入瞬间万变的信息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必须面向(1)参见1983年8月15日《人民日报》及《人的现代化》一书。4未来,这样才能适应变化迅速的客观环境。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同任何因循守旧、僵化保守、故步自封、抱残守缺的思维方式都是不相容的。面向未来,就是要随时吸取新鲜思想,接受新鲜事物,不断打破陈规陋习,不断改变一切过时的观念和制度,探讨新领域,开拓新局面,创造新成果。(4)强烈的时间效益和组织纪律观念高效率,快节奏正成为今天社会生活的基调。它要求人们具有强烈的时间效益观念。人的现代素质如何,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他在单位时间里掌握运用科学技术所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的多寡和工作效率的高低,而不是看他是否夜以继日,疲于奔命。快节奏和高效率要求严格的纪律。守纪律就意味着准时,精确,一丝不荀,条理化,责任心;意味着集体观念,敬业精神。总之,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遵循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帮助学生具备现代人的素质,是生活指导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2、社会转型时期,学校教育面临的挑战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处在对内深化改革、对外全面开放,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体制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改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进取、理性、务实成为主导的社会心理,但同时贪污腐败、赌博迷信、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也在沉渣泛起。校园内外实际上存在道德双轨现象,学校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社会上某些人低水准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也在蔓延,老师长年累月苦口婆心的教导,常常被社会上流传一些丑闻和儿句“新民谣”给抵消了。固有的道德体系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上,对个人利益有所忽视,与目前人们所从事的经济行为不相吻合,很难再起到道德规范的作用;现在搞市场经济了,在社会生活中引入财富机制,却没有来得及筑成一道新的提坝来制约贪婪与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