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本章要点】·文化是人类社会最为整体的、系统的特征,是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文化具有超生理性、超个人性、象征性、全括性、整体性、传递性与变迁性等特征。·文化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之分。文化包括象征符号、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物质文化四个基本构成要素。从文化分层角度,可将文化分为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四个层次。·在对文化模式的评价上存在着“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在比较不同文化时,“文化震惊”和“边际文化”是两个重要社会学分析视角。·文化具有认同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和教育与教化功能。【关键概念】文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文化堕距象征符号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震惊边际文化文化涵化文化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在理解人类社会的时候,人们曾经尝试着用各种不同特征定义人类社会与其他动物群体的差异性,其实,人类社会最为整体的、系统的特征就是文化现象。虽然其他动物也会有群居的“社会”现象,但是,其他动物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仅仅是自然的、生理的、本能的现象,而只有人类社会创造、传递和演习着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使用“人类社会文化”概念,简称“文化”。文化联系着社会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是考察和理解社会的最重要维度之一,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一、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英文为“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指“耕耘”、“耕作”,其最初含义与农业文明有直接的联系。对于文化的定义,学界有久远的历史,要解释清楚文化的含义,就不能不回顾一下学术文献中的文化定义。文艺复兴时代,也是西方文化的繁荣期,人们将农业、手工业、商业、教育等活动都归入了文化范畴,认为凡是与自然状态、天然状态相对立的都属于文化现象。德国学者普芬多夫(S.Pufendorf)曾这样定义文化概念: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与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不过,也有些学者认为,文化不包括物质因素,只包括精神因素。持此种文化观的,最著名的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EdwardB.Tylor)。泰勒给文化下了个定义,后来为人们所广泛引用。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惯。泰勒认为,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为人类社会所共同享有。文化现象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诸多学者都试图阐释文化的基本含义,关于文化的定义也数不胜数。人类学家克罗伯(A.I.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hn)曾专门撰写了《关于文化的概念与定义之述评》一文,文中述及的文化定义有160种之多。不过,文化的定义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看,还是大致分为前面已经介绍的两大类。一类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另一类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认为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重要概念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文化是人类代代相传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结晶,社会的存在不可以须臾失去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其他动物都不具有人类的文化思想、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当然更不具有人类创造文化的能力。表面看来,动物也有行为模仿能力,比如动物的猎食等活动,但是存在以下局限:第一,动物的行为更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自然的、生理的、遗传的因素;第二,动物的行为远不具有人类文化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总之,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譬如饮食文化,它虽然最初起源于人类的生理需求,但是,饮食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社会结构联为一体。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都会遵循自己的饮食习惯,同时,人们也可能随着环境变化以及文化交流,改变和接受另一种饮食习惯。譬如,中国人到了西方国家,也可能要适应吃西餐的习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社会的文化、行动模式、社会结构是互为因果的。二、文化的特征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文化具有超生理性。所谓文化的超生理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或创造的,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获得的,遗传学上也从未发现过文化的遗传因素。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符号性学习就是将事物、知识、技能用符号来替代,通过知识的符号化,人们可以将其储存和积累起来,然后通过教育和传授实现代代相传。意义性学习指人们是在把握和了解各种事物及行为的意义基础上而习得文化的。在文化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某些事物本身,而且要理解它们之于生活的意义。意义性学习使人类的文化学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多样性,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多种价值观、制度和行为方式,正是因为人们在学习和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赋予世界以各种各样的意义。第二,文化具有超个人性。超个人性也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所以,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人们学习文化,主要是通过观察、聆听、互动、交流等途径进行的。所谓“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一个社会的文化应该是开放的,供大家共享的。文化的共享过程,为文化学习、交流和传承奠定了基础。第三,文化具有象征性。象征性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人类正是在不断建构象征意义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文化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体现为文化象征性的发展。此外,文化象征性为价值观的确立和秩序的建构奠定了基础。人类信仰、信念、思想、道德、价值观以及各种社会规则的形成,都离不开象征意义的建构。比如,社会生活中的禁忌规则、宗教信仰、法律法规等,都是人们所建构的象征意义体系。第四,文化具有全括性(allencompassing)。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都包含了文化的因素。从世俗的日常生活,到神圣的信仰,都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关于吃什么、穿什么、接受什么样的价值观,不同社会、人群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来自文化,即文化差异。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都或多或少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说,文化是无所不包的。同时,在这一意义上,文化既抽象又具体。之所以抽象,是因为它体现在所有的社会行动或现象之中;之所以具体,是指我们可以将狭义文化看做各种具体行动或现象。第五,文化具有整体性。虽然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行动,但并不是说文化就是大杂烩。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例如,每一种文化在生态环境、生计策略、观念、语言、艺术、习俗和制度等要素之间以及要素的内部结构中,都含有一种规则或法则,人类学家通常把这种规则称为文化法则或文化文法(culturegrammar)。每一种文化系统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系起来的整体,构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在整体中发挥着特定功能。第六,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传递性,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传递有两个方向: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纵向传递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种传递在社会学上又称为“社会化”。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仅以饮食文化为例,现在世界上为人们所享用的食品并不是由一个民族提供的:番茄、土豆、玉米、可可出自美洲,咖啡来自非洲,啤酒源出古埃及,蔗糖则引自印度,中国为这张食谱提供的是大米、茶叶等。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一般认为,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无不因三种因素引发。第一,自然条件的变化。气候变迁、自然灾害、资源匮乏、人口变迁,都会引起文化的变迁。第二,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不同国家、民族在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会引发大的文化变迁。第三,发明与发现。各种技术的发明、创造,导致人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在研究文化变迁的特性时,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w.F.Ogburn)提出了“文化堕距”(culturelag)的理论,该词又译为“文化滞后”。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该理论认为,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奥格本称之为“适应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我国现阶段社会正处于重大的改革、变迁之中,因此,文化各部分失调或日文化堕距的现象就十分突出。例如,不少地区虽引进了先进的物质设备,但技术知识、人的素质、观念等的滞后限制了物质文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应更多地注意文化各部分的协调问题。对于“文化堕距”理论,你怎么看?第二节文化的类型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这两个概念,本章第一节已多次提到了。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T、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精神文化又可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制度文化则是已为多数人所遵循的规范,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然,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区分是相对的,两者常是结为一体的。二、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民族亚文化,指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例如,我国五十多个民族在参加社会整体生活的同时,也都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当然,民族亚文化与主文化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的。中华民族文化就是汉、满、蒙、回、维、藏等多种民族亚文化交融的结果。(2)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都有一些专门的训练,有专门的职业术语、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这样,不同职业就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亚文化。在中国,传统上不同职业集团有着不同的祖师爷和祭祀对象。侧如,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商人礼拜的是赵公元帅,郎中的护法神是药王。(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比如,一些犯罪集团制定一些团体规范,确定每个人的角色和权利义务,要求成员对群体首领效忠。又如,某群体创造了一套内部使用的联络暗语或黑话等。越轨亚文化反过来又成为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根源,犯罪团伙成员的犯罪行为虽被主流文化视为违法,但在犯罪团伙内的亚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