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从众-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理智的从众通过选修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我了解到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行为中,社会行为受社会心理支配。但是,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也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候相同的社会行为不一定有相同的社会心理,相同的社会心理也不一定有相同的社会行为,每个人对于心理学的了解程度都不一样,所以我认为了解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心理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前提。在这里我想关于从众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分析,在我们社会生活中,从众现象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行为,而从众心理又是这种现象的根源。所谓从众,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即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跟着这么做。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让我们观看一个视频,一个关于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实验中邀请了多名大学生参与,其中有一名大学生,当他走进实验室时,他发现已经有五个人坐在那里等候了,事实上这五个人已经事先被串通好,他并不知情。实验内容是判断卡片上的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中哪一条与另一张卡片中的线段长度相等,答案很明显,正常人都可以容易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当被串通好的五个人都依次说出一个错误答案时,被测试的大学生有点迷惑了,他觉得每个人的答案都跟自己的不同,渐渐地怀疑自己的判断了,心里很纠结,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呢还是说出一个与其他人一样的答案呢?最终他还是没有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说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事后得知真相后,他说道,一开始他也不相信其他人的判断,后来所有人的答案都与自己的答案不同,他不想说出一个与大家不一样的答案,让自己变得很特别,与大家区别开,所以最终迫于压力选择了从众。实验数据统计大部分的测试者都存在着从众现象,只有少部分人坚持己见,坚信自己的判断。为什么实验中这么多大学生存在着从众现象呢?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所以才有了从众行为。关于从众的另一种解释是:为适应团体或群体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行动和信念的过程。它是指在团体或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有时,个体并没有自己的意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跟着大多数人走。有时,个体有自己的看法,但与大多数人或其他人的看法都不同,在群体压力下,放弃原先的意见,改变态度,转变立场。有时,个体只采取了与众人一致的行为,但并没有改变态度,内心里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从众现象还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记得几年前的抢购碘盐事件。2011年日本突发9.0级大地震后,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露;由于外界盛传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从而引发中国大陆民众大量抢购、囤积碘盐,导致碘盐疯狂涨价。后来证实类似于“服用碘盐可以抵抗核辐射及此后一段时间内生产出来的盐将受到核污染”的说法并无科学事实依据,只是某一部分人制造的谣言。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消费者只是被无良商家欺骗了,实际上,欺骗消费者的不是无良商家,而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很多时候,当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受到群体行为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时,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会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说明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理太脆弱了,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其实无论面对什么灾难、谣言,冷静都是最好的状态。不理性的盲目从众行为,只会造成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在危急时刻,恐慌的心态导致人们更倾向于负面信息。类似于这种从众心理引起的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去超市买洗发露,超市里只有甲和乙这两种牌子,当你准备选择买甲时,发现身边很多人都买了乙牌子的洗发露,最后你也很有可能会选择乙牌子的洗发露。就像我们更愿意到人多的商店购物,到人多的地点去旅行,到生意好的餐厅吃饭,这就是社会中不易被察觉的从众。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以证明自己并不孤立。曾经有这么一个实验: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室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这个实验,生动的说明了同学之间的从众效应——看到别人举手,也跟着举手,但他们并不是撒谎,而是受“化学家”的言语暗示和其他同学举手的行为暗示,似乎真的闻到了一种味道,于是举起了手。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从众心理现象的产生与群体特点、个人特点都有关系。从群体特点看,群体的一致性越强、规模越大、群体成员的威信越高,个体就越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对于个体来说,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与多数人保持一致,不愿被视为越规者,因为与大多数人一致不会显得孤立,在心理上容易取得平衡。为了避免偏离群体而失去安全感,遭人讨厌,嫌弃,就参照周围的情况行事,遵从群体的意思。从个体特点看,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知识经验等因素都有关系。越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越容易从众。比如,学习成绩差或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往往会觉得别人的能力强、自叹不如,就只好跟着大家。我认为这与一个人的自信心有关,如果一个人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决断,就容易失去自己的主见,而人云亦云。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传销分子就是利用人们对于金钱的欲望的心理,听说别人投资小却回报大,被金钱的诱惑迷失了正常判断的意识能力,因此才会掉入坏人的陷阱。再例如,女士买化妆品,大多数是看自己周围的朋友买什么牌子,女士总是认为大家对某一品牌情有独钟,那它肯定是好商品。消费者在购买某商品时,若售货员说:“对不起,这种商品现在缺货,明天才能进到货。”一般来说,顾客听到这种话,都会对该商品产生好印象,缺货就意味着是好货,紧销品是好商品的概念,肯定是供小于求。这是通过顾客之间的影响力,给顾客施加无形的社会心理压力,进而促成交易。从众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然而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不加分析地“顺从”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是不健康的心态。我们要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参考文献[1]百度文库从众心理探索[2]百度百科从众效应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