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俞孔坚读书笔记理想景观的探索途径神话与宗教的景观理想道教之洞天福地佛教西方极乐世界艺术家的景观理想山水画、山水诗园林艺术中的景观统计心理学的景观理想日常行为统计心理学风水及理想景观本质的认识三个方面探讨•一个理想的风水景观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它们有什么深层的意义?•理想风水景观与中国文化中其他理想景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种同构性说明了什么?•中国文化中的风水和理想景观与其他文化之理想景观有何异同,为什么有这种异同?内容•理想风水模式•决非偶然的同构——源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图式•从土拨鼠到鲁滨逊:择居的本能•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之原型•中国农耕文化的盆地经验对风水模式的强化•风水说关于景观吉凶意识的解释体系理想风水模式——一个无处不在的模型怎样才算好风水?一种基本的整体意象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理想风水模式——一个无处不在的模型十三陵由江西风水师料均卿等人花了两年多时间,踏遍北京山水,最终由朱棣亲自核实。这里燕山余脉回环兜收,如奔腾巨龙突然顿首回顾。陵园北依军都山,南边龙虎两山护口,多条溪流自周围山谷流出,汇聚于盆地(明堂)之中,每一陵又缘盆地,各取山环水抱之势。理想风水模式——基本结构特征两类基本特征资源特征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植被茂密围护与屏蔽界缘与依靠隔离与胎息豁口与走廊小品与符号理想风水模式——基本结构特征围护与屏蔽理想风水模式——基本结构特征界缘与依靠理想风水模式——基本结构特征隔离与胎息理想风水模式——基本结构特征豁口与走廊理想风水模式——基本结构特征小品与符号决非偶然的同构——源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图式中国人心目中的仙境和神域模式昆仑山模式蓬莱模式壶天模式艺术家心目中的理想景观模式陶渊明模式丘壑内营-中国山水华中理想景观模式统计心理学理想景观模式风水所表达的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理想图式决非偶然的同构——源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图式昆仑山的特点:(1)空间隔离:高万仞,为洪涛万丈所阻,非羽仙不可至。(2)围护与屏障:增城九重,帝宫仙阙均在阖闾之中,四水浸绕其间,四周奇木匝护。(3)门护与豁口:城为重门所护,门又有神兽守卫,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4)资源特征:有不死之水,不死之树,不死之药和各种珍奇异兽。决非偶然的同构——源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图式蓬莱模式决非偶然的同构——源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图式壶天仙境的鲜明特点狭小的壶口+阔大的壶腔悬于空中或漂于水上决非偶然的同构——源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图式中国人心目中的仙境和神域模式昆仑山模式蓬莱模式壶天模式艺术家心目中的理想景观模式陶渊明模式(走廊+豁口+盆地)丘壑内营-中国山水华中理想景观模式统计心理学理想景观模式风水所表达的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理想图式决非偶然的同构——源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图式丘壑内营-中国山水华中理想景观模式决非偶然的同构——源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图式统计心理学理想景观模式决非偶然的同构——源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图式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理想图式“围合+豁口”结构形象地比喻为一个葫芦•昆仑山模式是“高山上的葫芦”•蓬莱模式是“带柄的葫芦”•山水画中的理想可居模式和统计学中理想模式是“山中或山边的葫芦”从土拨鼠到鲁滨逊:择居的本能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之原型从森林到森林草原——景观吉凶意识的进化史观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的原型关于风水小品庇护狩猎空辨辨析和探索捍域围合与尺度效应边缘效应隔离相应豁口与走廊效应关于风水亭关于门、牌坊、照壁之类关于风水树与风水林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之原型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之原型从森林到森林草原——景观吉凶意识的进化史观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的原型关于风水小品庇护狩猎空辨辨析和探索捍域围合与尺度效应边缘效应隔离相应豁口与走廊效应关于风水亭关于门、牌坊、照壁之类关于风水树与风水林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之原型中国原始人类满意栖息地都地处山间盆地或河谷或平原之禺,都具有一种围合特征。空间尺度都在一定范围之内,视觉上构成一个具有很强整体感的景观单元,这便是原始人正常采猎活动区。这样一个相对均相、尺度适宜的整合空间,对原始人类来说具有一系列生态意义和效应:第一,人类个体间相互合作的最佳字数是5+2,这个数字被称为魔数,原始人类合作狩猎一般以5人最普遍。群居的原始人类一般有10-12个成人组成群体,连通未成年人,共约20-25人。显然一个5人左右的合作群体在空旷无界的草原上进行围猎、庇护和捍域都不是一个易事。对于前者,他们必须防止猎物从任何一个方向逃走,而对于后两者,他们需要防止来自任何一个方向的攻击。而一个以山崖为屏障的围合或近围合的空间,显然使上述行为都容易多了。第二,人类以开始就缺乏远足的能力。一般正常活动都是在以营址或洞穴为中心,半径为10公里的范围内。超过这一距离,其远足所耗能量就有可能超过猎采所获能量,猎采活动是不经济的。而无论什么地区、什么气候和资源构成,这样尺度的猎采领地内,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均在25人左右。所以在这样尺度下的一个围合空间,是与原始人类的资源需求、护域能力、空间运动能力以及最佳合作群体的大小一致的。这种尺度效应具有永恒的意义。第三,人类的空间辨识能力是极有限的,一个边界明确、尺度有限的围合空间,可以使人类的猎采活动在一个熟悉的、边界明确、而生态关系相对确定的空间内进行,边界天际线起伏的山峦和造型地貌成为猎采者确定自己方位的参照,走出这参照,就可能迷途在外,成为肉食者的腹中之物。第四,一个占领了的围合空间本身会给闯入者一种不安感,不但因为闯入者有可能随时遭到领主的攻击,而且一旦闯入,它就很难逃脱。所以,同时一个围合空间,占有着和初次闯入者会有完全不同的景观感受。第五,一个围合的盆地或河谷具有良好的小气候,这对资源的丰富性和再生能力,以及原始人类维持自身的生理代谢平衡都是既有利的。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之原型从森林到森林草原——景观吉凶意识的进化史观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的原型关于风水小品庇护狩猎空辨辨析和探索捍域围合与尺度效应边缘效应隔离相应豁口与走廊效应关于风水亭关于门、牌坊、照壁之类关于风水树与风水林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之原型典型的栖息地都具有一种“边缘”特征,它们处在各个生态系统的边缘地带,如山地、平原、盆地、河谷之间的交错带。原始人生活的直接生境——洞穴,也以占据山缘为特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边缘效应”:首先,由于边缘地段上温湿度及土壤特性的明显过渡性特征,导致了区系复杂、类型丰富的过渡性植被的出现,因而也是多种食草性动物的集中分布区。这就为原始人的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丰富飞资源。第二,地理景观上的边缘地带往往是动物迁徙的必经之地,如食草动物随季节变化而进行的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迁徙,以及由于每一动物对多种生态系统的需求而进行的迁徙等,这也为狩猎提供更多的机会,是伏击狩猎的好场所。第三,边缘地带具有“瞭望-庇护”的便利性,这对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原始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人必须时刻观察并能及时发现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包括攻击性敌人的动向和猎物的行踪,同时,由于人类视域的局限性,他必须确定其看不见的背后是安全可靠的,并能根据情况进行有效的攻击或逃避。背依崇山俯临平原的山麓正是“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易攻易走的最佳地形。第四,各种景观的边界带所造成的景观易质性对空间辨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之原型从森林到森林草原——景观吉凶意识的进化史观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的原型关于风水小品庇护狩猎空辨辨析和探索捍域围合与尺度效应边缘效应隔离相应豁口与走廊效应关于风水亭关于门、牌坊、照壁之类关于风水树与风水林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之原型除上述的围合结构及背山临水构成了整体的隔离景观以为,中国原始人类的直接生境—洞穴及其附近的隔离更显得重要,它必须是绝对安全的。所以直接生境并不在大山上,当然也不在空旷的平原上,而是在临近大山而又相对独立的小山丘上或孤山上,高度和面积都较小。这种景观特征有以下方面的效应:第一,在这样的尺度范围内,任何潜在的危险都是可以被排除的。第二,尽管直接生境相对于栖息地边界的围合地形结构低得多,但在栖息地范围内又占据制高点,可视控全局,具有居高临下的进攻战略优势。第三,这种相对独立的并与基相景观形成大小、形体对比的地貌单元(如同孤立树和造型岩体成为主要的空间标识物,是原始人类空间认知图式中的重要结点。)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之原型从森林到森林草原——景观吉凶意识的进化史观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的原型关于风水小品庇护狩猎空辨辨析和探索捍域围合与尺度效应边缘效应隔离相应豁口与走廊效应关于风水亭关于门、牌坊、照壁之类关于风水树与风水林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之原型满意的围合空间并不是绝对封闭的,它们都留有一些与外界联系的豁口,这些豁口常沿河流、山谷延伸而形成走廊。这种景观结构有以下几方面的效应:首先,豁口和廊道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内外交流通道,是物种空间运动的必经之地,具有最高的资源密度、最丰富的种类,因而是猎采,特别是埋伏狩猎的最佳场所。在干旱季节,豁口(水口)和走廊可能成为唯一有水源和鲜嫩植物的地方。一条由动物踩踏出来的穿越茅草或灌丛的走廊,还预示着水源和猎物本身。第二,它们是捍域的关键所在,具有一夫当关之战略优势,在这方面,走廊的功能是对豁口防护战略优势的强化。一旦入侵者突破豁口和走廊,护域将变得十分困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豁口和走廊控制权之得失,决定着栖息地的命运。第三,豁口的占有者可以保证在“偷看”别人的同时而不被人所看到,在保持自身栖息地或庇护所的神秘性的同时,了解外界的动向,从而为进攻或防护做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讲,栖息地的豁口结构正如现代城市居民房门上的探视孔。第四,豁口和走廊是原始人类部落探索和开拓新空间的通道,当部落人口增加或资源枯竭时,部落就可以通过豁口或沿走廊向新的栖息地扩散,从而保证了部落的延续和发展。第五,走廊或豁口不仅仅是通道或出入口,它们也是空间辨析的基本结构。它们可以使原始人在猎采活动或迁徙中不会迷途,它联结这过去、现在和将来,是空间认知图式中关键的结点和联结线。总之,豁口和走廊在不栖息领主自身的空间运动和探索的同时,有效地维护了围合结构的种种效应,是物质、能量和物种流动的高密集场所,并在空间辨析和捍域行为中,具有关键作用。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之原型从森林到森林草原——景观吉凶意识的进化史观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的原型关于风水小品庇护狩猎空辨辨析和探索捍域围合与尺度效应边缘效应隔离相应豁口与走廊效应关于风水亭关于门、牌坊、照壁之类关于风水树与风水林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风水之原型第一,它反映了人类基因对空间标识物的需求和偏好。一个缺乏标识物的均相景观,意味着迷途的危险。从这个意义上讲风水亭、塔无异于鹤立于草原的孤立树,与景观形成对比的孤峰或巨石,是空间认知图式的结点。第二,风水亭、塔是对领地的声明,是捍域行为的物化。从这个意义上,它与非洲草原上雄狮用以表示领地的尿粪和干柴堆无异。它使领地拥有者感到亲切并且给外来者以威慑与警告。第三,作为瞭望与庇护行为的物化。无论亭、塔是否具实际功能上的瞭望(包括瞭敌和瞭景)功能,其本质含意仍是人们对瞭望、探视的偏好,而且,亭、塔与庇护所和分离而出现在村口、山顶或罗城豁口(水口),是在不牺牲自我庇护前提下,对领域以外空间的窥视行为的物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无异于原始部落中那些分布于栖息地外围的哨台。第四,完形功能。猎采经验在人类基因上铸就了一个理想的整合的栖息地模式,但在现实的自然景观中,这个景观模式不可能总得到满足的实现,通过风水亭、塔之类,以弥补自然结构的缺陷,在心理上构筑一个整合的理想栖息地。中国原始人类满意的栖息地模式——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