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农田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依旧明显滞后于其它基础设施的发展,特别是农田水利治理中长期存在的“重建轻管”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治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2012年国务院相继印发《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在农业物质技术装备领域,加快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改造、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支持力度”。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再次指出:“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牧区分布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是祖国边疆重要的生态屏障。牧区气候干旱、风大沙多、水资源少且分散,生态环境脆弱。经过多年治理,牧区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大大促进了畜牧业发展。据测算,牧区水利示范区饲草产量比一般地区高30倍,1亩灌溉饲草料地的产量相当于30-100亩天然草地的产草量。但是牧区水利治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水利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不畅、投资力度不足;水利设施建设标准偏低、技术装备落后,规模不合理;水利设施治理“重建轻管”,科研、试验、监测等工作薄弱。因此,探索牧区水利高效治理的长效机制,是关乎牧区民生、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牧区水利的高效治理可以创造三大效益。第一,生态效益。为休牧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保持水土、修复草原生态环境、开展草原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第二,经济效益。节水节地,实现畜牧业增产增收,同时带动草原旅游业的发展;第三,社会效益。解决人畜饮水,实现牧民定居,促进牧民观念转换,实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牧区水利科研是跨水利、生态、农业、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建国以来较长时间牧区水利主要借鉴农田水利的科学技术开展工作,改革开放以后,牧区水利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但目前学术界对牧区水利治理的研究多采用宏观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其治理模式的研究局限于界定和比较几种常见模式,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本项目拟基于SSP(状态-结构-绩效)范式,从利益相关者综合制衡的视角,利用制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牧区水利的治理现状,探索影响治理效率的本源性因素,并援用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论证,揭示牧区水利治理效率差异的根源在于治理模式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构建牧区水利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从理论上建立多中心协同治理的决策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以期为牧区水利治理提供可操作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机制创新。(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牧区水利设施是指根据水情特点及工程技术条件为草原建设和畜牧业生产而修建的水利工程,其功能主要为人畜饮水和牧场供水。目前检索到的关于牧区水利治理的直接文献较少,牧区水利多中心治理的思想内涵式的嵌入在学者对农田水利治理的研究之中。1、国外相关研究目前暂未收集到国外关于“农田水利多中心治理”研究的资料,国外关于农田水利治理的研究主要针对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展开。研究者普遍认为:没有明晰的产权界定,用水户不愿对现有灌溉工程和灌溉系统进行改进投资。同时,水利设施产权私有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Meinzen&Dick)。Gholikandi(2011)提出应通过水利财政支出带动私人参与和世界银行贷款来解决水利投入不足。可见国外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主体具有多元化趋势。在灌溉效率的测算上,多数学者采用灌溉供水量表征水利工程的产出。AbdallahO.&LokmanZ(1998)对阿拉伯东部沿海OMAN地区灌溉系统的效率进行分析,认为灌溉效率是评价水资源管理的传统标准方式,配置效率是灌溉绩效评价的一种方法。2、国内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经营及治理模式的研究比较深入,对“牧区水利治理”进行了一定研究,但依旧缺乏直接针对“牧区水利多中心治理”的相关研究。根据本项目选题,将国内相关研究进行如下梳理。(1)农田水利的治理模式。研究者依据产权归属和经营主体不同,把农田水利的治理分为集权治理模式、私人治理模式和合作治理模式。郑风田,邱澄(2009)提出国际上农田水利的治理模式可归纳为:“世行共识”和“东亚模式”。“世行共识”的核心思想是“谁受益谁建设”,该模式难以明晰产权,难以保证公平和效率。“东亚模式”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资源参与为辅,此模式推行比较成功;(2)农田水利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博弈。研究者认为,农田水利的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影响用水户协会建立和发展及参与式灌溉体制变迁的个人或群体。贺雪峰,郭亮(2010)对湖北省沙洋县农田水利调查,提出农田水利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农户、村社、地方和中央及大中型水利设施。杜立钊等(2011)认为对相关利益主体进行辨析,分析其福利损益均衡条件,是建立完整利益补偿框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采用囚徒困境、智猪博弈、斗鸡博弈等模型,分析和解释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对水利治理中各局中人之间的博弈机理进行了一定研究。周洪文、张应良(2012)提出应建立由政府主导主体、社会参与主体和农民受益主体形成的三维利益主体合作载体,三者要达到一个利益均衡点才可能实现水利协同治理。(3)农田水利的治理效率。文献中广泛使用的技术效率测量包括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随机前沿分析法(简称SFA)是典型的参数方法,而数据包络分析法(简称DEA)是典型的非参数方法。在灌溉效率的测算上,王金霞、黄季锟(2004)和胡继连等(2005)分别选用工程灌溉供水量和有效灌溉面积来表征农村水利工程的产出;陈洪转等(2009)以广东省21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群决策DEA模型分析了农村水利的投入产出;俞雅乖(2012)选取有效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两个指标表征农田水利治理效率。(4)牧区水利的治理。鹿文贤,朱淑明(1992)对牧区水利的范围进行界定,认为牧区水利包括草原灌溉、草原排水、草原水土保持、家庭畜群草库伦、各种牧场供水工程等。杨朱等(1995)提出要用比较项目成本和效益的方式来进行水利项目经济评价。郭克贞等(1999)认为应从思想重视、法律规范、水资源协调开发、节水高效草业生产,加强牧区水利科研等方面推动牧区水利发展。李和平等(2011)提倡以“水-草-畜”系统平衡为基础,进行牧区水利建设。很多学者还对牧区水利治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如崔嘉进,潘云生(2002)和杰恩斯·马坦等(2009)都对新疆牧区水利建设的情况进行介绍,提出加强牧区水利建设的相关对策。楼豫红(2007)对四川省牧区水利建设进行研究。佟长福,李和平等(2011)和祁统花(2012)对青海省牧区水利建设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并将青海36个牧区水利试点的水利治理模式分为三种:水利管理所+牧委会;单户经营;联户经营。财政部农业司水利处(2011)对内蒙古的牧区水利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内蒙古的牧区水利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还需进一步加强。李和平、贾金良、高润宏等都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牧区水利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李和平等(2009)认为在合理控制载畜量的前提下,建设适宜规模的节水灌溉人工饲草料地,是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高润宏等(2010)提出牧区水利建设应考虑景观要素间在能流、物流耦合的生态过程前提下,实现水资源利用与分配。3、文献述评概而言之,国内外学者对农田水利和牧区水利治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比较丰富,为本项目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和参考。然而,这些研究虽然拓展到了多中心治理,但还存在不足:(1)研究大多针对牧区水利的建设环节,针对牧区水利“建-管-用”全生命周期治理的研究非常少;(2)未提及牧区水利多中心治理的概念,缺乏对牧区水利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的科学界定和分类研究,更没有用博弈论对牧区水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逻辑及合作均衡机制的深入研究;(3)没有专门针对牧区水利治理模式选择对治理效率影响的研究;(4)缺乏对牧区水利治理的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提高治理效率的路径探索。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作用机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模型不同模式治理效率的理论评价现状、困境与制度根源经验模式与路径选择定量测算比较不同治理模式的治理效率牧区水利多中心协同治理的机制创新内蒙古六大典型牧区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影响治理效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和结构方程分析牧区水利多中心协同治理机制牧区水利治理现状和治理效率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制度构建和机制创新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