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2.品味诗歌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自学提纲:•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熟读本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了解作者•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解题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古代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事。《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日光穿过云的缝隙照在铠甲上,铠甲如鱼鳞一般闪耀着金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塞上的泥土上凝结的鲜血在暮色里如同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半卷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以时间为序。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官军戒备森严;白天:严阵以待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黄昏:刻苦练兵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夜晚:潜师奇袭思考: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感受到: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听到了,感受到:“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诗歌主题解说:《雁门太守行》描写了一场————————,歌颂了——————————————————表现了——————————————。当堂练习•1、诗人以()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4、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课外作业,拓展延伸•1、默写全诗•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jiào)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s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