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量化管理的实施目录前言第一章概论1.1生产量化管理的概念1.2生产量化管理的实施过程1.3实行生产量化管理的意义第二章工艺规程标准化第三章加工工时统计3.1传统定额工时3.2实作工时3.3两种工时确定方法的比较3.4实作工时对传统定额工时的替换方案3.5实作工时统计的实现第四章人力、设备等资源统计第五章产品生产周期及其网络图5.1采购时间5.2零组件生产周期计算5.3根据周期最长原则确定产品生产周期5.4分解最长时间路线5.5产品批量生产周期5.6绘制产品生产网络图第六章生产计划编制6.1现有生产计划编制的不足6.2生产量化管理的计划体系第七章节点控制与均衡生产7.1影响产品交付周期的因素7.2协调与控制原则7.3协调与控制的方法7.4均衡生产第八章计算机辅助管理前言本文所说的生产量化管理是机电制造业的一种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生产管理方案,他是运营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针对产品制造环节进行预测、控制。也就是针对生产管理系统,如何按照销售合同的要求,量化预测各生产节点,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对各节点实施有效控制,确保产品按期交付,确保各项生产计划按期完成。围绕这一点,本文给出了详细地、可行的实施方案。实践上,本文讨论的实施方案来源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国营企业,是作者多年执行基层生产管理,建立于实践基础上的生产管理设想,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企业,而对于大批量生产企业来说,实现这一点要更容易些。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生产管理是一种定性管理,对生产节点的预测和计划只是一种经验性的估计,对生产节点实施控制时,不能充分的、有计划的利用企业资源,往往一味的延长劳动时间,不能真正实现均衡生产。本文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给出了一个方案,并在最后讨论了借助计算机网络实施这一过程的可行性,有望更进一步提高生产管理效率。生产企业能够在均衡生产条件下,满足用户的要求,按期交付产品,对用户一诺千金,是作者的期望和梦想。本文的写作基于作者多年的理论学习,在企业中的实践以及工作中的继续教育。在此,谨向教育我的老师,向我所供职的企业及其领导致以衷心的感谢!限于作者水平,稳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请各位读者、前辈不吝指正!第一章概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形势下,机电制造业作为科技的工业基础,准确、高效、优质已成为她们不懈追求的管理目标,这是企业本身的要求,也是市场的要求。我国多数企业,特别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企业,受传统生产体制与定额体制的限制,虽然提出了生产预测的要求,但由于基础数据与配套体系的限制,生产预测仍停留在经验与定性估计的阶段,无法量化产品周期与生产过程。而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用户的要求,确保产品交付周期,企业不得不通过延长劳动时间,以求得生产过程“前紧后松”,为产品交付节点争取更大的主动性,而这样却严重阻碍了均衡生产的实现。1.1生产量化管理的概念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对生产实行量化管理,生产量化管理就是:以现场统计的产品制造各工序及其所有操作所花费的实际时间为依据,测算产品的制造周期;依此为基础,制订产品制造各环节(工序)的节点要求,科学预测影响产品交付周期的环节及其因素,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使企业生产处于长期均衡生产状态,并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满足用户对产品生产周期的要求。由此看来,生产量化管理包容如下含义:依据:对产品制造所有流程及其操作所耗费的实际时间的统计(实作工时定额)。工具:测算的产品制造周期及对生产过程各环节(工序)的节点要求。作用:科学预测影响产品交付周期的环节及其因素。手段:企业所有可利用资源。目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控制企业生产过程,在达到预期生产目标的前提下,使企业生产处于长期均衡状态。1.2生产量化管理的实施过程(如图1—1所示)其中,实作工时的统计是生产量化管理的最基础、最关键、最困难的一个工作环节。说他最基础是因为它是生产量化管理所有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数据。说他最关键是因为它的真实性、可靠性决定了生产量化管理所有工作的准确性,其中包括生产周期及节点确定的准确性,生产协调和控制的有效性,节点考核的真实性。工艺规程标准化实作工时统计企业资源统计产品周期及网络图产品作业计划及网络图资源分布图月份生产计划及资源利用图现场节点控制均衡生产图1—1生产量化管理的实施过程说他最困难是因为要求统计的实作工时真实可信。第一,实现实作工时对传统定额工时的替代是一场改革,它涉及面广,特别是关系到现场操作工人的切身利益,需要多部门密切合作。之所以是改革,自然涉及到观念的改变。第二,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工作,要求定额人员对现场全面监控,不但要统计新产品的实作工时,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生产效率的变化,对实作工时进行随时调整,使实作工时始终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才能真实可信,因此它是项繁杂而不复杂的工作。虽然如此,生产量化管理的功能与效果对企业的吸引力仍会使企业体会到他的价值,而忽略起基础工作的难度。1.3实行生产量化管理的意义生产量化管理对市场及企业的分配体制、成本核算体系、生产预测机制、节点控制过程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优化作用对此有深刻的意义。最终将使企业紧跟市场脚步,极大限度满足用户要求,并将使企业生产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汇总起来,生产量化管理的意义有如下几条:1.3.1它所使用的实作工时对传统定额工时的替代,优化了企业内部的分配机制,这有利于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其潜能,一定程度的减少加工任务分配不均的现象,减少员工承担任务的投机心理,真正实现按劳分配,按能力取酬的原则。1.3.2科学、真实的预测产品生产周期,满足用户对产品周期的要求,使企业开发销售人员向用户承诺的产品交付时间真实、可信、一诺千金。1.3.3科学、真实的预则企业生产能力(资源)与生产任务的匹配情况,使生产管理人员根据产品作业计划及现场实际情况随时对企业资源进行协调、控制,不仅要确保产品按期交付,同时实现均衡生产。1.3.4对国家大环境来说,不仅同样可以实现制造项目周期的科学预测、协调、控制,还可以提高成本核算的真实性,有利于价格体系的真实、透明,减少价格谈判的投机现象,更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二章工艺规程标准化工艺规程是工业企业进行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础的文件,更是进行生量化管理的最基础的文件。企业销售的产品最终是由工人生产出来的,工人加工产品的依据便是工艺规程。对不同文化层次的工人,工艺规程要做到格式及内容的标准化,时刻以其熟悉的面孔面对工人,而工艺规程的标准化也是其参与生产量化管理的要求。参与生产量化管理的工艺规程的编制要做到如下几点1)能细化的尽量细化对于长期生产的产品,它的加工方法已经过多批生产,工艺规程也经过了实践的充分验证。现场技术员要做的就是每经过一批生产,要发现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发现现场生产中更合理、更高效的加工方法,及时采纳;发现科技发展中更适合、更科学的工艺装备,及时更新。将这所有的成果一一逐步纳入自已的工艺规程中,尽量规定生产中的每一个步骤,甚至每一个动作,使之相对固定下来。这样的工艺规程才能充分指导各个文化及技能层次的工人操作。这样的工艺规程才能比较准确地估算产品的生产周期,实现生产量化管理2)能唯一的尽量唯一化经过不断优化的工艺,其各工序加工方法逐渐趋于唯一化,至少在某一时期内是最合理的方法,用这样的工艺加工产品,其生产周期取决于企业所有生产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这样的生产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更进一步的也实现了按能力分配,按贡献分配。3)能规定的尽量规定工艺规程的每工序应特别注明加工产品所需的设备仪器的详细型号,或编制施工路线表。表中须注明:工序号、承制单位、简要加工内容、设备型号、工装图号名称、专用量具号等。在规定设备型号时应考虑设备大小及精度对零组件加工的影响。他不仅是生产量化管理的要求,也使现场生产管理人员必备的资料。由此看来,工艺规程的编制只是现场技术工作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其绝大部分工作应该是工艺规程在现场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最终趋于合理化、唯一化。工艺规程在现场执行中没有问题,并不表示其最合理,而只能表示其正确性。在现代企业提倡精益工程的今天,这样正确而不合理的工艺规程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第三章加工工时统计统计出来的加工工时是实际操作时间,即实作工时。他是生产量化管理的基础数据,要求真实、可靠,并须实现对传统定额工时的替代,才有其存在的实际意义。所以本章除详细说明实作工时的意义及确定方法外,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它对传统定额工时的替代方案及其优越性。3.1传统定额工时现在工业企业内部有关工时的概念只有定额工时,设有专门的定额员按照工艺规程的规定,或根据自已的加工经验,或参照原有同类加工的工时定额,或在现场个别测试实际操作的时间来确定。定额工时在企业中实现如下功能:1)是现场作操作工人计算报酬的依据,在管理人员按系数计酬的企业中,它也间接成为其计算依据;2)是企业内部单位之间进行经济核算的依据;3)是企业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及分析的依据。3.2实作工时这里之所以将概念命名为“工时统计”,是因为它是用统计的方法对现场的加工进行实时记录所得到的零件加工实际操作时间。而且,这种实作工时在操作中处于动态管理,以适应企业资源变化带来的生产效率变化,这也就是定额员的日常工作。本文将此定义为“实作工时”,并将它确定为计算产品生产周期、编制产品作业计划、确定产品生产节点的原始依据。同时还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实现传统定额工时原有的所有功能。3.3两种工时确定方法的比较3.3.1传统定额工时的缺陷传统的定额工时由于它的制订过程决定了它的随意性、片面性以及与生产现场的严重脱钩。首先,定额员知识及经验的片面性。理论上定额员应熟悉现场加工各个工种的加工特性及操作方法,实际上这样的人才企业不可能将其安排在定额岗位,而该岗位一般是由有一定实际经验的单一工种操作人员承担,他对本工种的工时制定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对于其它工种则要差一些。其次,现场操作人员技术等级、能力强弱、操作灵活性参差不齐,同样的零件,同样的工时,有人效率高,有人效率低,即有人赚,有人赔,同时无法预测产品及零组件的加工周期。再次,对于定额工时的制定,其原始的基础是企业及其定额元的习惯,间接的与操作工人的月收入及当地工资水平有关,造成定额工时与实际操作时间成倍数关系。随着物价因素引起的当地工资水平的变化,各个时期的定额工时标准不断变化。企业及其定额人员的制定习惯,导致企业之间及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定额工时标准不尽一致,是定额工时无法实际衡量产品及其加工的实际情况。由些看来,定额工时由于其制定订过程所有环节的不确定性,使之没有一个稳定的标准,并与实际操作时间成倍数关系的相差,导致建立在定额工时基础上的所有功能的实现成为一个脱离现实的实施过程。3.3.2实作工时原则相对于定额工时,实作工时是现场实际操作工时的统计,是基于工时的各项工作及企业职能建立在最接近于实际的基础之上,从而使各项数据分析的结果最准确、最可信。首先,实作工时的变化只受到企业资源的影响,即人、财、物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均是企业内部就可以控制和处理的,其中工艺装备(物)的更新是对实作工时影响最大的因素,它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人的情绪和职业道德是实作工时统计真实性的关键因素,工艺装备的更新需要充分的财力支持,而人的收入、报酬是影响其情绪及职业道德的主要因素。如果将实作工时的统计对象确定为某一固定技能层次(例如操作最快、水平最高的)的操作者,则可以最大限度消除人的因素的影响,这样实作工时就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基础数据,即使引进了高效设备,一般也是个别问题,调整起来要容易得多。其次,正是因为实作工时只与企业的资源有关,所以实作工时不会因为企业及其定额员的习惯标准、定额员的知识层次及知识面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再次,实作工时的统计,对定额员的专业水平及知识面的要求不象定额工时制订那样高,但对其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却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看来,相对于定额工时,定作工时由于其确定标准的统一,来源于现场的统计,使其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及真实性,用它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