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执教者:张丽琴时间:2018年4月23日地点:株洲市七中录播室【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教学目的】1.诵读课文,注意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心境,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非常短小,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非常有名,香港著名文化评论家,这样评价道:就拿苏轼那篇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吧,全文不过百字,你说它讲了什么大道理呢?没有。你看它的修辞用字很华丽吗?也不。但大家硬是觉得它美,硬是要把它看成中国小品文的精粹。梁文道-《但少闲人》师:其实这段文字中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一是精粹,二是硬。(精粹是一个非常高得文学评价,硬似乎有点牵强,潜在的意思就是《记承天寺夜游》果真是中国小品文的精粹吗?就是非要把这篇课文看作中国小品文的精粹吗?)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对这里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篇文言小品文的作者与写作背景。幻灯展示相关资料(男生来读、女生来听)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师:同学们看看这篇课文的内容发生在何时,(生:元丰六年)其实写这篇文章之前,苏轼经历了一件非常大的磨炼:2、也就是在元丰二年的时候,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师:苏轼是升官后来到黄州写下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的?生:贬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有味地朗读有味地赏析(女生来读,男生来听)四、有味地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生1读书,生2评价评价标准:读准字音,节奏是否完成假设1:学生评价节奏不准;师:待会听听老师是怎样来把握节奏的。假设2:学生评价没有感情;师:别急,上完这节课,你就知道如何把握这篇课文的情感了。师:咱们今天学的是文言文却有现代文之感,可以拖长念、盖、但(学生动笔)三个字的音,形成拖腔,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师:带领学生一起读题:记承天寺夜游,夜游周边的氛围是怎样的?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师:所以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不仅要形成拖腔,更要表达一种夜游的宁静氛围,仿佛娓娓道来之感。2、全班男生朗读:(文言、宁静)师:确实抓住了念、盖、但,感受到了夜游的宁静。3、读懂文意(自由朗读),提出重点字词解释。欲、户、欣然、念、遂、相与、空明、盖、但、闲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理解字词句,学生相互解疑。师:看看哪些字词句在翻译上需要我们重点注意的。教师重点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翻译)4、师:师范读(了解了文意,相信同学们会读的更加有味了。让我先来读一读吧。)背景音乐5、学生齐读板书:文言、宁静五、有味地赏析(一)理层次:师: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同学们确实是读的津津有味,其实这篇课文结构也可进行有味的划分,别看只有一段,其实可以分为两段,也可分为三段,四段。。教师示例,四层的划分:起、承、转、合(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术语,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议论,是结尾)即第一层划分到月色入户,这里是苏轼夜游的原因、第二层划分到中庭,属于事情经过我与张怀民庭中散步,庭下等发生了转折是被这月色深深吸引,最后一层是对月夜感慨。师:想请同学们从叙事、议论角度进行两个层次划分,再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层次进行划分。两层:叙事议论三层:叙事、写景、抒怀师:学生回答后(展示ppt)师:你们学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两段,一个是故事,一个是议论。《狼》共5个段,前4段以叙述的形式交代狼与屠户相斗过程,后一段以议论形式,揭示文章主旨。凡是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分为两部分。师:作者首先记叙了记承天寺夜夜游这一事、紧接着写景、抒情(适当板书)今天,我们就以叙事、写景、抒情这种新的形式去理解课文。两层、三层、四层,如此结构的变化,诚可谓结构灵动,摇曳生姿,刚上时候说是这篇课文是中国小品文的精粹,我想,同学们现在可能稍有一点点体会了。(二)赏美景:1.作者为什么想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出示比较赏析)①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如”、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师:变了。想一想是删了好,还是不删好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删一删,品修辞)师: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早荇交横道出了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生:皎洁、空灵、清丽、淡雅(三)悟“闲”情:1.解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果然丹姿妙笔,不着一个月字,却把我们引入满目清辉之中,皎洁、空灵、清丽、淡雅。一字一句间气象万千,但,这是否是千古难得一见的景色吗?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师:但苏轼笔下的月夜却如此美。这是因为有一个什么条件?生:闲师:你如何理解这个闲?生答后,资料补充: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师: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明明是个不闲的人,为什么要自称闲人?“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这里的“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提示:为什么要独寻张怀民?补充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依照情况进行补充)读完这段资料,大家又有怎样领悟?师:贬官之后,生活中有月色的美景,有难逢的知己,请揣摩苏轼的情感变化填入相应叹词。3、思想情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要求:在文中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叹词跟语气词,并说明你的理由。参考叹词(语气词):嘻嘻、呀、哎呀、啊、哎、咦、哇、哈哈。注意:学生解析出欣然、相与、亦之处板书出:读出喜悦的味道、(适时点出哪几个字表达出愉悦之情)从最后一句解析:读出深沉的味道。六、拓展延伸请你揣摩苏轼的心情,以苏轼的身份,写出他夜游时的独白。(从游、景、情中任选一个层次)例:似乎又是一个寒冷的不眠夜,自从元丰二年底被救出狱,已经四个年头了,现在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师:感谢你们精彩的陈述,我也感同身受。七..教师小结:这篇文言文虽然只有仅仅84字,但在内容(丰富,一游、一景、一情)结构(两层、三层、四层,结构灵动)月色(不着一个月字,却把我们引入满目清辉之中,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澄澈空灵、疏影摇曳、似真如幻的美妙境界)情感(有三处欣喜(欣然、亦未寝、相与),一处深沉,他的情感不只有一条线,剑起波澜,落寞、欣喜、相遇知音的欣喜,想起自己贬官至此的落寞,又有闲适从容。一个“闲”字写尽了自己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文章学完了,我们也从中妙悟了苏轼的丹青妙笔。不愧为中国小品文的精粹,我们何不也用一游、一景、一情的形式背下来呢?(背景音乐)学生背诵但是,后世能够那么喜欢苏轼,不仅仅是因为他文章写得好,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流露出的旷达胸襟。看这篇文章写贬谪黄州,他却能够从中玩味出一夜的清辉,能够与友人相携漫步,成千古佳话,让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伫立为文学史上一座高峰。这种旷达的情怀也许是我们真正喜欢苏轼的原因吧。谢谢你们的聆听,我们就静静地在这音乐中结束这堂课吧。(背景音乐)八、布置作业:资料收集、阅读超市、知识链接、综合实践四大模块阅读超市:1.收集与“月”有关的古诗词,赏美景,悟情感。2.推荐阅读作品:康震《百家讲坛·苏轼》书稿;林语堂《苏东坡传》【板书设计】文言游宁静有味地读喜悦有味地赏景深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