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微观经济学习题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7章生产理论习题答案1.名词解释生产函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和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数量组合与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该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单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终会出现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某要素投入量越少,越不容易被另外的要素所替代。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出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组合的轨迹。等成本线:是指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规模报酬: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改变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因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而引起的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呈现规模报酬递增;如果因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而引起的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呈现规模报酬不变;如果因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而引起的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要素增加的比例,那么生产则是规模报酬递减的。2.单项选择(1)B、(2)C、(3)A、(4)A、(5)A、(6)C、(7)D、(8)B、(9)B、(10)D、(11)A、(12)B、(13)D、(14)A、(15)C。3.多项选择(1)ABCE;(2)ABCDE;(3)BD;(4)BCD;(5)ABC;4.简答题(1)一个企业主在考虑再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将更关心劳动的边际产量。我们知道,厂商的理性决策在劳动的第二阶段。在这个区域中,劳动的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都是递减的,但其中却可能存在着使利润极大化的点,劳动的第二阶段的右界点是使劳动的边际产量为零的点。因此,只要增雇的这名工人的边际产量大于零,即能够增加总产量,企业主就可能雇佣他。(2)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边际替代率之所以出现递减趋势是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首先,在产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的增加,另一种要素会减少。其次,增加的那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递减,而减少的那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递增。第三,一种要素对另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与其本身的边际产量成正比,而与另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成反比。综合上述三个方面,会得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结论。(3)厂商不会在劳动的第一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平均产量处于递增状态,边际产量总是大于平均产量,这意味着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也会使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有所提高;厂商也不会在劳动的第三阶段经营,因为在这个阶段可变要素的增加反而使得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为负。既然厂商不会在生产的第一、三阶段经营,所以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二阶段,这时劳动及资本的边际产量都是正的(尽管是递减的),只有在此阶段才存在着使利润达到极大值的要素的最优组合。5.计算题(1)①利用短期生产的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可以完成对该表的填空,如下表所示。可变要素的数量可变要素的总产量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1222212610324812448122456012126661167701048708.7509637-7②本题的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现象。由上表可见,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由第4单位增加到第5单位时,该要素的边际产量由24下降为12。(2)①因为生产函数为Q=2KL–0.5L2–0.5K2,且K=10,可得短期生产函数为Q=20L-0.5L2–50,劳动的总产量函数TPL=20L-0.5L2-50,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APL=TPL/L=20–0.5L–50/L,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L=dTPL/dL=20–L;②当总产量达到极大值时,劳动的边际产量MPL=20–L=0,L=20,厂商雇佣的劳动为20。当平均产量达到极大值时,dAPL/dL=-0.5+50/L2=0,L=10,厂商雇佣的劳动为10。由于L≥0,因此MPL=20–L≤20。当厂商雇佣的劳动L=0时,边际产量达到极大值20。③由②可知,当L=10时劳动的平均产量APL达到极大值。则APL=20–0.5L–50/L=10而当L=10时,MPL=20–L=10故当APL达到极大值时,有APL=MPL=10,此时的劳动投入量为L=10。(3)①根据企业实现给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的均衡条件:KLKLPPMPMP其中3131L32dLdQMPKL,3232K31dKdQMPKL,PL=2,PK=1。于是有:12313132323231KLKL,整理得,K=L。将K=L代入约束条件2L+1K=3000,得L*=1000,且有K*=1000。将L*=K*=1000代入生产函数,求得最大的产量Q=L2/3K1/3=1000(2/3+1/3)=1000因此,在成本C=3000时,厂商以L*=1000,K*=1000进行生产所达到的最大产量为Q*=1000。②根据企业实现给定产量下成本最小化的均衡条件:KLKLPPMPMP其中3131L32dLdQMPKL,3232K31dKdQMPKL,PL=2,PK=1。于是有:12313132323231KLKL,整理得,K=L。将K=L代入约束条件Q=L2/3K1/3=L(2/3+1/3)=L=K=800将L*=K*=800代入成本方程2L+1K=C,求得最小成本C*=2×800+1×800=2400。因此,在产量Q=800时,厂商以L*=800,K*=800进行生产的最小成本为C*=2400。6.论述题(1)短期生产函数的TPL曲线、APL曲线和MPL曲线的图形如下图所示。由图可见,在短期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MPL曲线呈现出先上升达到最高点A以后又下降的趋势。由于MPL=dTPL/dL,所以当MPL0时,TPL是上升的;当MPL0时,TPL曲线是下降的;MPL=0时,TPL曲线达最高点。在L=L3时,MPL曲线达到零值的B点与TPL曲线达到最大值的B'是相互对应的。此外在LL3即MPL0的范围内,当MPL'0时,TPL曲线的斜率递增;当MPL'0时,TPL曲线的斜率递减;而当MPL'=0时,TPL曲线存在一个拐点,或者说,在L=L1时MPL曲线斜率为零的A点与TPL曲线的拐点A'是相互对应的。由于APL=TPL/L,所以在L=L2时,TPL曲线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切线,切点为C。该切线是由原点出发与TPL曲线上所有的点的连线中斜率最大的一条连线,该切点对应的是APL的最大值点。在考虑到APL曲线和MPL曲线一定会相交在APL曲线的最高点,因此在图中,在L=L2时,APL曲线与MPL曲线相交于APL的最高点C',而且与C'点相对应的是TPL曲线上的切点C。(2)①研究给定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分析工具是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来表示,等成本线的斜率为-PL/PK,即两要素的相对价格。在几何图形分析中,生产者追求既定约束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均衡点都发生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的切点上,生产者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均衡条件为:MRTSLK=PL/PK,其经济含义为:在厂商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均衡点上,厂商在生产中的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即MRTSLK),即用一单位的劳动所替代的资本的数量,应该恰好等于该厂商能够在市场用一单位的劳动去交换资本的数量(即PL/PK)。②在MRTSLKPL/PK时,厂商对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调整可以用图来说明。(a)图表示给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在a点上有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大于等成本线斜率的绝对值,即MRTSLKPL/PK,且a点的要素投入组合为(L1,K1),相应的产量由等产量曲线Q1表示。但在成本给定的条件下,a点的要素投入组合生产的产量并不是最大的。若从a点出发,沿着给定的等成本线AB向均衡点E1靠拢,比如从a点运动到a'点,则厂商就可以在不改变成本的条件下,将要素投入组合调整到(L2,K2),从而达到更大的产量水平。只要厂商从a点出发,沿着既定的等成本线AB,按箭头所示方向往下向均衡点E1靠拢,最后就可以在等产量曲线Q3和等成本线AB的切点E处实现最大的产量。此时,在均衡点E1上有MRTSLK=PL/PK相似地,(b)图表示给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在(b)图的a点上也有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大于等成本线斜率的绝对值,即MRTSLKPL/PK,且a点的要素投入组合为(L1,K1),相应的成本由等成本线AB表示。但在产量给定的条件下,a点的要素投入组合的成本并不是最小的。若从a点出发,沿着给定的等产量曲线Q向均衡点E靠拢,比如从a点运动到a'点,则厂商就可以在不改变产量的条件下,将要素投入组合调整到(L2,K2),从而达到更小的成本。只要厂商从a点出发,沿着既定的等产量曲线Q,按箭头所示方向往下向均衡点E靠拢,最后就可以在等产量曲线Q和等成本线A”B”的切点E处实现最小的成本。此时,在均衡点E上有MRTSLK=PL/PK。③至于MRTSLKw/r的情形,分别可以用图(a)中的b点和图(b)中的b点来表示。与②的分析相似,在图(a)的b点时,厂商从b点出发,沿着既定的等成本线AB向上向均衡点靠拢,通过对要素投入量的调整而不断提高产量,最后在均衡点E1实现最大的产量。同样,在图(b)的b点时,厂商从b点出发,沿着既定的等产量曲线Q向上向均衡点E靠拢,通过对要素投入量的调整而不断降低成本,最后在均衡点E实现最小的成本。第8章成本理论习题答案1.名词解释:(1)沉没成本:是指那种已经花费出去而又无法通过收益来补偿的成本。(2)固定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这种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它是固定不变的。其中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费,以及管理人员的工资等。(3)可变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这种成本是可变的,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4)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2.选择题(1)A、(2)B、(3)B、(4)C、(5)C、(6)B、(7)D、(8)D、(9)A、(10)A。3.问答题(1)MCAVCAC三条曲线都呈U型,随着产量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在MC下降阶段,AVC也下降,且AVCMC,在产量变化的这一阶段,AVC曲线在MC曲线之上。MC上升,但只要MCAVC,AVC就继续下降,直到AVC=MC为止。之后MCAVC,因此MC曲线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当MCAC时,AC下降,当MCAC时,AC上升,所以MC曲线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包络线,当规模数量无穷大时,该线变得平滑。在一般情况下,短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都高于长期成本。在LAC下降阶段,每一生产规模的SAC与LAC切点对应的产量都小于SAC最低点对应的产量;在LAC上升阶段,每一生产规模的SAC与LAC切点对应的产量都大于SAC最低点对应的产量;仅在LAC最低点,与之相切的SAC也处于最低点。(3)SAC先下降后上升是因为一开始随着可变要素的投入和产量的增加,固定要素生产效率的发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边际产量增加。但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SAC曲线必将上升。LAC呈U型是由于规模经济或不经济。产出水平处于LAC递减阶段,对应着规模报酬递增,企业在长期内资源利用不足,若扩大生产规模,LAC会递减。若产出大于L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