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技学院曹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华文化-己学堂期末论文2016年6月第1页共4页“己学”概要与现实演绎曹祺,生命科学学院【摘要】“己学”是麻尧宾先生所创立的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工夫即境界的新儒学学派。其构建的核心是对“己”本体的综合构造。先生纳“理”、“物”、“心”为一体,可谓博采众长,空前绝后。【关键词】己学、本体构造、现实演绎Abstract:Theself-learningisfoundedbyMr.YaobinMabasedontheintegrationofli-focused,mind-focusedandobject-focusedselfspiritssincetheSongDynasty.Self-learningput“own”asit’sontology.Itcanbeextendedtotheontologyoftheuniverse,downthroughoutthehumandailylife.The“self-learning”foundedbyMr.Malearnswidelyfromothers'strongpointsandcanbesaidtobereallyunprecedented.Keyword:self-learning,ontologyconstruction,realisticprojection【引言】己学,乃是切己之学问,是关切自我及自我生存的哲学。己学具有重分辨、重分析、重理性的特点,它的关键在于对本体的构建。麻尧宾先生所建立的“己学”从易本体论出发,在儒家的“为己之精神”以及“理本论”、“物本论”、“心本论”基础之上建立起“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的体系。先生的己学核心在于“为己”,可以用“一己遍照”作以概括。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不外乎“为己“、“仁”、“一己遍照”、“灯镜遍有”、“照体三聚”、“即镜即己”。在相比于古代,社会发生翻天巨变的今天,传统儒学势弱,而先生“己学”这一新儒学概念的提出无疑给儒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如先生所言,面向现代的人人社会之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诸多问题的解决方向,是己学的最大诉求。本文以己学本体的构建和解读为主线,加之己学在现实中的用例,以期望对己学进行粗略介绍。笔者不才,愿谈浅见,有冒犯先生之处还望见谅。【正文】一、儒家的为己精神“为己之学”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被称为是成仁成圣的心性之学而并非是功名利禄的事功之学,它强调的即是追求一种自我内在的道德价值的体现。这一方面是指“为己之学”的精神是对于自我完善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家的一种传统价值导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的观点,“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则象征着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被称为“礼崩乐坏”的社会。所谓“为己”,即自我完善或称自我实现,是自我的一种内在价值显现,指学习是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作为目的的,而与之相对,“为人”则是指学习是以得到他人、社会主流观点的欣赏和赞美作为目的行为。中华文化-己学堂期末论文2016年6月第2页共4页“为己”之学以提升主体自身内在价值为主要追求,要求主体必须能够以甘于寂寞,不计穷达为代价,而追求的是自我提高,最终至于成就理想人格,其核心在于主体自己。儒家的“为己”之学若做进一步的阐释,其大体的精神指向实际上在于一个“仁”字。“仁”作为道德性的内涵,这一点上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所要进一步理解的是道德性境界面上的“仁”和本体面的“仁”。道德性境界面的“仁”和本体面的“仁”是“为己”的不二法门。《二程遗书》记载有大程子的一段关于“仁”的阐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大程子将“仁”做了道德性境界面上和本体面的解读。在道德性境界面上的“仁”和颜渊所描述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谋而合;而在本体面的“仁”则要我们深潜细思,讲述的和“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相似的内容。但是探讨儒家为己精神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儒家的“己”是人伦世界中的自我,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我这一点和先生所建立的“己学”中的“己”还是有不同之处的。己学中的“己”探讨的是贯彻宇宙人伦的本体概念。二、“理”、“心”、“物”浑然合一(一)“理本论”、“心本论”、“物本论”从程朱理学、路王心学到陈龙川、叶水心,都在讲自我涵养,但是进入的角度不一样。陈朱理学讲的是理本论,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陆王心学讲的是心本论,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而物本体论则是讲本体的材料和气质面。(二)“己学”本体中的“理”、“物”、“心”的融合:物即心即理麻尧宾先生认为只有本体才能成为宇宙的的生命:本体赋予宇宙生命秩序和条理,给宇宙生命活泼的功能与活动,亦复赋予这宇宙的生命充实的材料与气质。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本体就是“理”、“心”、“物”的浑然合一的构造。以本体中物、心、理的构造肌理的浑然一体,并不是是物与心与理的彼此悬隔与疏远,而是物即心即理的呈现表达。先生所建立的本体,是普遍而非特殊。上至宇宙本体下到人伦日用,这种本体都以构造义的三元,功能义的一元存在。三元之中,物的自我指本体的材料和气质;心的自我既是精神层面的自我,包括宇宙大心和人伦小心;理的自我则是条理道德上的自我。这样一来,便有了一本体论以及一宇宙的说法。三、己学中的重要概念己学从易本体论出发,在儒家的“为己之精神”以及“理本论”、“物本论”、“心本论”基础之上建立起“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的体系。在涉及几个重要的概念,这对于理解己学本体的构建至关重要。其中尤以“一己遍照”最为关键。下面笔者将以“一己遍照”为核心,对己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解读。(一)“一己遍照”和“一本万殊”整个己学可以用“一己遍照”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以切己之学为基础,可以作为己学个立体化的提纲挈领。“一己遍照”和“一中华文化-己学堂期末论文2016年6月第3页共4页本万殊”有密切关系,或者说是它更加周密的演绎。在这两个概念中,“一”有相同的意思。《易传》有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方东美先生著名的“太极无名说”就出于此。“太极无名”认为太极是一种无可名状、神秘莫测的宇宙本体,太极是“易”的,它可以生出两仪,即情和理。“己学”有一定程度是由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演化,这里的“一”乃是由成中英先生“太极无名”而来。“太极无名”是一种“易”本体论,它与“己学”同在讲“易”本体论。“本”既是“本体”,在哲学之中“本体”有两个涵义,一个是“本根之体”,一个是“本然之体”。它们虽都叫“本体”,但是之间既有很大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本根之体”指宇宙发生、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种存在依据,是一种根基化的存在;“本然之体”则与工夫论及涵养论密切相关,是工夫和涵养的某种最终旨趣和目标。在“一本万殊”中,“本”主要指“本根之体”的“本”;“殊”主要指分殊。“一本万殊”所描绘的是在宇宙中存在一个万事万物的终极源头,它是一个生生不已的“本根之体”。这一宇宙本体进一步生生不已地条分出无数个各有分别的“本根之体”出来。在“一己遍照”中,“己”就是本体、宇宙自我的本根之体。其实在这个意义上,“一己遍照”和“一己万殊”并没有区别。但是,“一己遍照”的内涵还是要更加丰富,它同时包括“一本万殊”和“一己万殊”。“一己遍照”中的“遍”字有两方面的指向,既是指时间上的无时不在又指空间上的无处不在。“一”和“遍”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与“多”的关系,或是说“一”与“万殊”的关系。“照”意指生生不已地展开,可以分为“显现性格照”、“关联性格照”。个体自我一方面不断地进行自我生命的有机的彰显,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优劣势都展露无遗;另外一方面,个体自我还存在于群体的网络当中。“照”所组成的整个世界叫做“照常”的世界,就是生生不已展开的日常的人伦世界。“照”的“生生不已”同时给生命带来了难以避免的困扰,即“自我艮困”。由是便有下面所述的“灯体”和“照体”。(二)“灯体”、“照体”、“镜体”根据“一己遍照”,世间当中的任何一个现象作为一个自我的本体乃是一个生生不已展开的本体,称之为“照体”。也就是说,照体的界定是基于本体的一般定义的基础上。照体乃是具理、具心、具物的。也就是说一个生生不已展开的自我的本体乃是通盘而统摄地具备着理、心、物的三方面。侧面的不同,但归根结底还是自我的本体,这便是己学中的“照体三具”。“灯体”是以灯的照形式的本体。“照”是生生不已地展开。所谓“灯体”是一个生生不已地展开的自我的本体。当生生不已地展开的这一本体作主体时,这个主体可以视作是灯体,具有突破性、展延性、占有性。而“镜体”是生生不已地自我展开的本体的界定,当这一本体作为客体来看待时,这样一个自我本体可以把它描述为镜体,他是一个参照体。所谓的灯体乃是能动的一方,所谓的镜体乃是所动的一方。能动也就是具有主动或者积极的性格,所动指的是具有被动或者消极的性格。所以灯体和镜体之间简而言之乃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落实到某种行为上来讲,一个是行为的主体,一个是行为的客体。而这个行为如果又落实到认知行为来说的话,一个是认知行为的主体,一个是认知行为的客体。四、己学的演绎(一)己学在自然科学中的演绎中华文化-己学堂期末论文2016年6月第4页共4页先生博采众长,构建己学本体,向上可至宇宙根源,向下可至人伦日用,可谓绝妙。但是先生的己学思想实际上还要比想象中广阔,在自然科学之中,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己学的智慧。就“一己遍照”而言,它所描述的是一种“本根之体”生生不已的状态。我们可以把这种生生不已看成是一种不断增长,不断占有,体系愈加混乱的过程。在生物学中,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在今天不断被表观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指出纰漏,但是它真正指出了自然界生物进化的基本模式。而这一模式正是自然界“生生不已”的体现。达尔文进化论指出,进化的直接动力是生存竞争,而向上追溯,不难发现生存竞争的发生正是由于每种生物,每个个体都有“生生不已”的一面,都想占有最多的资源、繁殖更多的后代。因此,生物界的“生生不已”充当了生物进化的动力。在化学里面,体系一般都有自发“熵增”的趋势。所谓“熵”是对体系混乱度的一种描述,而“熵增过程”则是体系混乱度增加,体积增大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冰的升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都是这样的“熵增”过程。这同样是一种自发的“生生不已”的状态。(二)己学在现实社会中的演绎1.“自我坎陷”“自我艮困”是自我本体在“生生不已”中的必然,常体现在认知世界中的“却以为然”,在现实世界中对功名利禄无限制、【参考文献】不择手段的追求等方面,这无疑是对自我道德性的破坏。因此诚如先生所言,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坎陷”。这里的“自我坎陷”,大约相当于耶酥基督之“道成肉身”的意思。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自我坎陷可以作为自我行为有悖于社会导向,有碍于他人利益时对自我欲望的限制,毫无疑问这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重大贡献。2.“四良知”与“四格物”面向现代的人人社会之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诸多问题的解决方向,是己学的最大诉求。己学针对现实社会的道德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四良知如是说:知善知恶、知真知假、知美知丑、知是知非;在具有良知的心本体上同时又有四格物的具体要求:为善去恶、为真去假、为美去丑、为是去非。这一学说针对当下的复杂社会环境,为我们提出了适合于当下社会并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儒学道德要求。[1]麻尧宾.“己学”刍论——工夫传统与儒家的为己精神[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9-42.[6]王阳明.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