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这是当代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充分彰显了党的绿色执政理念.美丽中国不仅指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还表征着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是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的有机统一.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仅仅靠外在的强制性政策、法律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整个国民心灵中构筑起一道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道德防线,使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道德,通常被认为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本文所说的生态道德是指人们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平衡、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所应具备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其目的在于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唤醒人们尊重自然、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感和伦理关怀,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文支持.湖北武陵山区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示范区,积极实施生态带动战略,提升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我们拟从道德视角探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为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开拓新的视野.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要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环境,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一系列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不能无限地索取和肆意地破坏自然……人必须和自然和谐、协调、共同发展,否则,人类也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最后毁灭人类自身。基于这种反思,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生态文明表征着人类群体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方面所达到的觉醒程度和实践水平,而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必须以新的道德来构成其核心.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了推进生态道德建设的必然性。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由于贪得无厌的人类中心主义本性,使得个人或民族不可能从“人类”整体的利益出发,不可能从长远利益出发,也不可能对其活动后果真正负责。发达国家由于自己的资源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与生活水准,就通过资本全球化进行悄悄的剥削,让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资源环境买单。全球化加快了生态危机的转移和扩散,生态殖民主义愈演愈烈。据报道,发达国家目前正以每年5000万吨的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运送有害废物。因此要把关心和爱护生态系统纳入到新的道德观念中,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要提倡人人都有为人类整体利益和子孙后代保护生态环境的神圣职责和义务,谴责为贪图私利和眼前利益而制造污染的不道德行为。其次,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人的关系决定了推进生态道德建设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较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占据着主导地位,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此意义上,生态环境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但实质上则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出了问题,特别是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表现,因此生态环境问题是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人与人之间问题的解决,只有解决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凡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一定会存在特殊的利益关系.为了缓解代内、代际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必然需要道德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434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必然要求道德伦理观念的产生.而生态道德作为道德的一个特殊领域,无疑它作用的对象是人。综上所述,生态文明表征着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局面,要达到这样一种相互依存、共处共融的关系,不仅需要解决制度层面、物质生产、法律层面的问题,必然还要求生态道德为其提供伦理支撑.二生态道德建设生态道德建设旨在反思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以及人类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迫使人们对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等重新审视,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道德建设的意义不可或缺,具体说来,需要实现三个变革: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变生产力发展理念。习近平同志曾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企业要树立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思想,努力打造绿色竞争力,改变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战略和政策,树立并推行绿色生产、循环生产、低碳生产的理念。在今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下,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将是努力提高资源环境生产效率的生产方式,注重产品的质而不是以产品的数量取胜。树立生态生产与经济社会相统一的理念。转变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二元对立理念,树立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马克思曾指出,历史是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马克思这一思想从历史发展高度上给我们揭示了生态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意识,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理念贯穿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公民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人们生活方式中的浪费、破坏环境等行为无不折射出人们生态道德意识的缺乏。人与自然共处于一体中,保护环境是人类应尽的道德义务,人类应自觉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德风尚。倡导绿色健康的环保生活方式,积极改变人们过度消耗能源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养成绿色生活的日常行为和习惯。如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健康出行等,丢掉享乐主义,减少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等过度消费。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倡导的生活理念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即断绝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让绿色、环保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必将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型生存模式。培育生态价值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和谐”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且这两者的和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同一个过程。“和谐”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和现实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与天地合德等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消除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努力推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平等”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平等”生态价值观就是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以尊重自然取代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人并不是自然的主宰或征服者,也并不高于自然或优越于其他物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共处于一个大家庭中。把这种平等生态价值观渗透到我们日常行为中,不随便乱扔垃圾,不破坏生态环境,确立适度和文明的生产观和消费观。总之,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然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每一个人都必须为之付出努力。通过公民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相信,我们必然能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为中国以及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水工1403胡天明徐国庆张林虎田卓慧王美玲丰璟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