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人类各文明阶段对自然的态度资源利用环境问题采取的对策原始文明(200—100万年前)依赖于自然,人类被动地服从自然以生物资源为主无听天由命,图腾文化农业文明(前1万年一1700年)利用自身的力量去改变局部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例如:四大文明古国)以土地资源为主局部地区的环境问题表现:森林的砍伐、地力下降、水土流失宗教思想起主导作用:靠天吃饭工业文明(18世纪一大多数国家的今天)服从自然、改天换地、人定胜天除已被利用的自然资源外,矿产资源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地区性的公害和全球性的灾难(例如世界十大环境问题)把环保提到议事日程上生态文明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地发展开发新能源,充分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全球性环境问题推行可持续发展、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认识:•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决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正是承载着这一美好愿景。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第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既关系民生福祉,也关系民族未来。大自然哺育了我们的祖先,给予了我们生存与发展条件,还将养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切实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让大自然能够更好地休养生息,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维护生态安全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自己所能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正是本着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中国政府自主、明确地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这些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这既是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担当。•为兑现承诺,中国决定放缓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并把2015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中国为降低碳强度投入1万多亿元人民币,“十二五”期间,这一投入将达2万多亿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目标和承诺,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中国确立的行动方案不会改变,实现目标的决心和信心不会动摇。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一)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趋势•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各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二是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三是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1、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城市环境质量、农村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局部地区生态得到明显改善。2、生态经济初具规模生态文明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线性增长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废物再生资源化等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3、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生态旅游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4、生态文化建设深入人心生态文化是生态建设的灵魂。我国人民已经确立了环保意识,树立了资源节约型消费观,培育着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能源资源约束强化。人多地少、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保障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我国相当部分的城市达不到新的空气质量标准。今年春天中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较大面积、较长时间、较高污染雾霾天气。东北部分城市秋季也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再次凸显了我国大气污染形势的严峻性。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沙漠化土地、退化草原面积比较大,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四是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总体上存在生产空间偏多、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偏少等问题,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五是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大,减排任务繁重艰巨。•六是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一些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环境污染,群众和社会反响比较大。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上要把握六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二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始终牢记破坏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道路。•四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在资源利用上把节约放在首位,在环境改善上把保护放在首位,在生态建设上以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五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基本工作格局。政府要发挥引导、支持和监督作用,企业要积极承担重要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要养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一)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加快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一是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何为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归纳起来,主体功能区规划有三大空间战略构想:一、城镇化战略格局•就是从工业化、城镇化空间格局考虑,形成“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首先对过度开发地区进行优化、重整和修复,形成优化开发区。主要是指综合实力比较强,经济规模比较大,城镇体系比较全,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的这样一些区域。要把这些区域提升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在经济建设发展中起龙头作用。建成“三大经济圈”,京津冀或者叫环渤海地区,还有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三个区域,要优化空间结构,优化城镇布局,优化人口分布等。•其次就是对支撑未来发展的地区,加大工业化城镇化的开发,这就是重点开发区。它作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落实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的重要区域和促进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以及全国重要的人口或经济密集区域。二、农业战略格局•就是构建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格局,要建立“七区二十带”为主题的农业战略格局,在不同地区形成农产品的主产区,限制工业和城镇化开发。限制开发区域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农产品主产区,它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保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是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三、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主体功能的第三个空间战略构想,是要构建国家生态屏障和生态保护空间。要构建“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在这个战略下,划分两个区域,一个就是限制开发区域里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因此它也是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同时在这样的战略下,还划分一个禁止开发区,就是自然文化遗产地区禁止工业和城镇化开发。•二是大力提高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水平。•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