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文明的历史性新选择2012-12-3张孝德十八大之后,中国将迎来第三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型,即从高能耗、高代价的不可持续工业文明向使中华民族走向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转型。文/《瞭望》新闻周刊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为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经济已经站在了较高的发展平台上。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本快速上升,我们从经济发展中得到的红利在下降,需要发展方式的转型。回溯历史,中国有两次大转型,第一次是在毛泽东领导下,从资产阶级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型,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第二次是在邓小平领导下,实现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依靠市场经济初步建立起一个经济繁荣的中国。十八大之后,中国将迎来第三次历史性转型,即从文明转型的高度,从高能耗、高代价的不可持续工业文明,向使中华民族走向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转型。因为,在能源危机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经济继续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会面临巨大而难以克服的障碍。2一是“挤车效应”。自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在200多年的时间中,只占世界人口11.2%的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到了工业化的行列,它们已消耗了地球60%的资源,人类文明足迹已经超出地球承载力25%。在“工业文明列车”已经满载情况下,西方式工业化没有给中国留下发展空间。二是“零空间效应”。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增长的奇迹。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高增长的背后我们付出的是“压缩式污染”的代价,也就是把西方发达国家分散在数百年中的污染,集中到了几十年间释放,这种“压缩式污染”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安全、生活安全与经济安全的难以承受的障碍。从世界环境和化石能源消耗现状观察,全球3/4以上的人口已经生活在“生态负债”的大背景下,中国乃至众多发展中国家如果继续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但地球环境难以承载,人类自身也难以承受这种发展模式的代价。可以说,中国未来的强大与否不完全取决于GDP,不需要与发达国家去简单比较GDP规模高低,否则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将难以根除。在此背景下,十八大提出走生态文明之路,不是一个单纯的环境治理问题,而是关系中华民族能否永续发展,未来走什么路、向什么方向发展的战略性和历史性的选择。十八大将生态文明上升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全覆盖的高度,意味着生态文明不再是局部的文明,而是整个文明形态。当今中国走生态文明的道路,要解决以下几大问题:3其一,在中国未来文明形态发展上,我们必须从跟随战略转向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中华民族的自信从哪里来?答案是要立足两个基点:一个是改革开放以来给我们奠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成功地吸收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经验,具备了承担新文明创新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另一个基点是,要从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文明中寻找自信。一个是高度,另一个是历史的深度。这两个基点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自信之基,动力之基。这种时代的大空间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其二,生态文明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文明创新之路,所以,生态文明之路如何走,我们无法从西方工业文明中找到答案,但生态文明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具有高度的时代契合性。所以,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走向未来的文明通道。我们需要工业文明,但工业文明不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归宿,只能是走向未来的一个阶段,生态文明才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归宿文明。起始于西方的工业文明,是由喂养工业经济的资源形态决定的。不可再生的矿产、煤炭、石油资源等是构成近代以来工业经济的逻辑起点。由于不可再生的化合物能源,是只有在集中与分工中,才能形成规模收益,由此决定了城市成为工业经济的载体和生活方式。与之相比,中国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中心,由于满足农业生产的能源来自太阳能和土地资源,由天时与地利构成的自然力远大于人力,所以古代中国形成了特有的在崇天、敬地的基础上的天人合一自然观。进一步拓展,中国的古代文化与科技,都是在如何认识天时、如4何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资源的框架内形成的。从这一角度观察,目前以太阳能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恰是一种历史螺旋式的发展。其三,我们尚未走完的工业化道路,应将其纳入到生态文明的范围内来解决。中国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这恰恰是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优势所在,因为我们尚未形成路径依赖,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进入生态文明的转型成本相对较低。十八大之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从更大的时空来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实现文明的转型。□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