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4)课现代中国的外交(复习课)【考纲要求】(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课前预习案】【重点知识归纳】1.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在建国初表现为;;的三大政策。2.建国初期的四大外交成就是①;②;③;④。3.70年代的三大外交成就;和。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因素是。4.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三点建树;;。5.影响一国外交政策的四大因素:;;;。【课内精讲精练案】【精讲精读】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新中国一贯奉行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新中国成立初期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0世纪60年代表现为既反苏又反美,“两只拳头出击”。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一条线、一大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并团结这条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即一大片,以抗衡霸权主义和侵略野心最大的苏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体现为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2.建国初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不同(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建国初三大外交方针各有侧重点“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个方针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两个方针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合作探究】1.关于中俄关系:材料: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经济外交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关系到国际经济协调、世界和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交政策和行为。经济发展了才使国家的政治安全得以维护,而一国的经济外交,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周永生《经济外交》(1)依据材料一归纳经济外交的基本特征。材料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力扩大和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我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和互动明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也步入一个新阶段。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注重经济外交成为各国的共同选择。在变革中,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有所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抱有强烈愿望。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与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人民日报社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大有可为》(2004年9月3日)(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分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外交的有利因素。材料三1998年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外资源,以增加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新的国内外形势要求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目标、内涵予以明确构筑,赋予新内涵,并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措施,以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邢厚媛《国际商报》(3)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外交上实行“走出去”战略。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与此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当堂检测案】1.20世纪40年代,美国驻华外交官谢伟思就提出发展同中共关系的积极设想,然而美国在此后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却“失去了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机会”。其原因不包括A.美苏冷战的影响B.美国政府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C.意识形态的冲突D.中共政府一直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1950年12月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美国飞机、船只装卸前往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物资,并针对中国,特别把香港、澳门也列入禁令适用地区。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出台,规定美国“维持并发展”台湾的武装力量。面对这一形势,新中国的外交努力包括①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②中苏双方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③贯彻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④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外交准则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的沃土中。以下不是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的是A.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B.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D.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摄伏谩以取容4.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A.日内瓦会议B.亚非万隆会议C.布雷顿森林会议D.第20届联大5.图片是“看得见”的历史。下列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上海合作组织会徽1979年邓小平访美A.睦邻友好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求同存异D.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6.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就是要对帝国主义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苏联)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少一点,当时被作为修正主义外交路线被批判。这件事会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A.20世纪50年代初期B.20世纪60年代初期C.20世纪70年代初期D.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课后反思】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1)维护国家独立与安全,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和平;落实“一边倒”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争取苏联援助,以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2)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调整外交战略;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2.(1)以经济外交活动为本国利益服务。(或答以经济活动为主要外交手段)(2)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有利因素: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国家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及我国发展经贸合作的要求十分迫切;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没有根本利害冲突。(3)举措: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变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当堂检测案】1-6DBDACB【拓展阅读】近现代以来的中美关系及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1)近代时期①清政府统治晚期:19世纪中期,美国在侵华过程中主要是追随欧洲列强,充当配角,从中牟利。如1844年《望厦条约》的签订和1858年《天津条约》的签订。原因: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于英法,同时国内还存在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美国的扩张重点还在美洲。②清政府统治晚期: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美国侵华势力扩大。如1899年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开始独立侵华;1900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原因: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并在西半球建立了霸权,侵略中国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重要目标;英、法等国实力下降,并忙于与德国争夺欧洲霸权。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美国成为和日本争夺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战期间,美国与日本展开了对中国的激烈争夺,积极扶植代理人,如府院之争;一战后,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在中国的暂时独占局面。原因: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坚持门户开放政策,采取经济扩张的手段,在中国处于有利地位。④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美国先是培植蒋介石集团作为侵华工具,并取得在华利益的优势。三四十年代,面对日本一步步扩大在华侵略,美国对日本的侵华经历了由支持到遏制,再到援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演变。在二战胜利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46年,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最终形成美国独霸中国的局面。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称霸世界。为了控制中国,美国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扶蒋反共成为战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2)现代时期①1949~1971年中美关系的对抗。1950年美国借朝鲜内战之机,发动朝鲜战争并把战火引到中国边境,并把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统一祖国。中国抗美援朝,给美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20世纪60年代,美国惊恐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制造所谓“中国威胁论”,并发动越南战争,威胁中国安全。中国援越抗美,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原因:美国政府坚持反华的立场;继续支持蒋介石集团而拒绝承认新中国政权;对中国采取“军事上包围、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冷战”政策,并对华继续采取在台湾“扶蒋反共”政策。②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从美国这一方面看,中国力量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遏制和孤立”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美国经济发展缓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收缩态势。从中国这一方面看,面对着苏联的军事威胁;改善中美关系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③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美关系的反复。中美友好合作仍是双方关系的主流,但双方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仍然政治上对中国采取“冷战”思维,经济上限制中国,军事上威胁中国,以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以台湾问题遏制中国。1999年5月,美国轰炸驻南联盟中国大使馆,两国关系一波三折。美国没有放弃遏制中国的立场的主要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舞台上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加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国以中国为其主要对手;两极格局结束后,为建立美国的单极格局,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战略。(3)中美关系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经济利益是中美关系的核心。①双方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需要美国的高技术或技术密集性产品、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②在环境保护方面,两国存在很大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