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汉字与书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7课汉字与书法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时代字体趋势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①具体(图画象形)→抽象(符号表意)②复杂→简单③不规则→规则、稳定④实用→实用兼审美汉字字体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商代甲骨文商周时期金文春秋战国字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大篆)秦朝小篆、隶书汉代以降草书、楷书、行书【秦朝“书同文”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原因:巩固国家统一、加强统治的需要。影响:结束了中国战国时期汉字使用的混乱状态;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对秦朝的统治也有重大影响。二、书法艺术1、书法艺术形成原因: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②魏晋时期,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③笔墨纸张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2、书法的演变(从书法特征、代表人物、作品上反映)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处于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其外,篆刻是中国书法的姊妹艺术。时代书法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秦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李斯《泰山刻石》汉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蔡邕《熹平石经》张芝《草书帖》东晋虚幻灵动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三希堂法帖之一)唐狂放不羁张旭《肚痛帖》、《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食鱼帖》注重规范法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梦奠帖》颜真卿《多宝塔碑》、《争座位帖》“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宋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宋四家苏轼“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花气薰人帖》米芾《研山铭》、《蜀素帖》蔡襄《昼锦堂记》明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祝枝山《太湖诗卷》等文徵明《前后赤壁赋》等董其昌《杜甫醉歌行诗》等时代影响代表作品或人物秦汉时期篆刻发展史的标志性时期宋元以降篆刻开始入画,尚未完全脱离实用功能明中叶以降篆刻成为与书法、绘画并称的中国艺术门类明代文彭、清代邓石如等3、概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及原因(从发展特点、原因上反映)时期发展历程或特点原因秦汉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秦统一;汉统一,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①对汉末社会危机的反省,社会的变迁影响到了人的心理,促使了人的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审美变成了一种自觉;②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隋唐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同时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①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②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③重文轻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苏杭等地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第8课笔墨丹青◆一、绘画艺术的起源(1)起源:新石器时代萌芽,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代表作是彩陶画《集体舞蹈图》。特点:虽线条稚拙、色彩和图案简单,却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2)演变:战国时期,已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如战国的《人物龙凤图》。特点:充满珍奇异兽、神仙怪魔,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体现浪漫、神秘而又不失古拙的特色。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开始出现叾显个性的文人画。顾恺之是东晋人,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作品可考的划时代的著名画家,其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他也开创了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以形写神”,注重抓住绘画对象的精神气质。2.唐朝时期:背景:唐代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在诗文、书法、乐舞、雕塑、建筑艺术全面辉煌的氛围中,画家们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吴道子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吴道子改革传统的线描,用圆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吴道子代表作《送子天王图》三、文人意趣1.两宋时期: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崇尚写意的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A、北宋王朝推行“重文轻武”国策,文人阶层不断扩大。B、理学的兴起使士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C、时代的特点也影响到绘画作品的风格,使山水画从起初作为人物画的衬景,发展为独立的画种。D、画家的追求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特点:北宋构图气势恢弘,画风阳刚豪放;体现了国家统一后的开阔心态;南宋构图不讲究对称,墨色恬淡“残山剩水”。代表:马远(马一角)《山径春行图》夏圭(夏半边),是因“靖康之变”的民族耻辱,半壁江山的偏安政治而产生的愤恨的社会心态,在画家身上不自觉地流露。2.明清时期:背景:文人画全面占领画坛,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实际上指的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明清变革带来的冲击,以及异族统治下的思想文化专制。明清时期的文人画或继承宋代宫廷画风,或沿袭元人山水意趣。特点:风格独特、不拘成法。代表人物:“八大山人”朱耷四、民间风情时代背景: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著名的当属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明清时期,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为了使小说、剧本读来更为有趣,刻书坊便用木刻版画作为其中的插图,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百姓喜闻乐见的年画、布贴画、剪纸画,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1、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中国画的风格:宫廷和民间绘画注重写实;文人画注重写意,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中国画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2、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在创作风格上的异同和造成不同的原因?(1)相同点:①形式:都属于文人画。②特点:都注重个人意境追求,而不讲究写实。③风格:明清绘画艺术都是对宋元以来的绘画风格的继承与发展。(2)不同点:①明清时期出现一些与传统的艺术风格迥异的新艺术家。②明清时期的绘画从文人阶层独有的艺术享受走向了世俗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实用性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代表性作品或人物文学史地位《诗经》时代经孔子删定,保存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500年的305篇诗歌,最早的诗歌总集《关雎》、《硕鼠》、《七月》等现实主义的“风”与浪漫主义的“骚”并称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组成风、雅、颂手法赋、比、兴风格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语言质朴丰富,现实主义楚辞起源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诗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而出屈原《离骚》、《九歌》等宋玉《九辨》风格句式自由灵活,更适合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以瑰丽华美、想象奇特著称汉赋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司马相如《长门赋》、《子虚赋》体裁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风格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唐诗背景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则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③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促进了思想的开放、活跃。④科举“以诗取士”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发展。双子星座李白、杜甫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渊源在格律形式等方面受益于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两大流派边塞诗王昌龄、岑参田园诗孟浩然、王维特征成就辉煌、题材丰富、流派众多,诗体完备中唐以后白居易、“小李杜”宋词起源或改自格律诗,或传自教坊曲,或源于民间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继唐诗而起的又一诗歌高峰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②文人的喜好及许多上层人物的提倡。③两宋之交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征长短句,可配乐歌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元曲起源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以及王实甫、张养浩等兴起背景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分化,汉族文人近取无望,心情压抑,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特征虽有格律曲牌限制,但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与音乐、戏曲结合紧密明清小说背景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工商业城镇兴起,城市经济繁荣是小说繁荣的根本原因;市民阶层兴起需要精神生活;印刷术不断完善,新兴社会群体的文学需求的刺激。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出现一批批判现实的小说。明“四大奇书”及“三言二拍”明清小说在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起源由宋元话本脱胎而来的章回体裁小说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特征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大大超过前代。◆第10课梨园春秋◆发展的历程:(1)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戏(2)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3)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4)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一、戏曲的起源1、傩:中国古代的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先民头戴面具装扮成神灵、野兽,载歌载舞,通过娱神来祈求神灵保佑。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其中蕴涵着戏曲的萌芽。2、南戏:南戏产生: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许多集市,还出现了大型综合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在浙江的温州一带流行起一种戏曲,称“南戏”。南戏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二、元杂剧与昆曲1、元杂剧:元代进入了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1)特点: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其中用演员虚拟动作表现剧中时空场景更替的手法,形成了中国戏曲时空自由和以象征虚拟动作表意的特殊传统。(2)代表作品:关汉卿是成就最高的戏剧家,代表作是《感天动地窦娥冤》。还有王实甫(《西厢记》)。(3)发展原因:①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②元代取消科举,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汉族文人仕进无门;2、昆曲:发源地:江南昆山;特点: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影响:明中后期,发展成全国性剧种,对众多剧种产生深远影响。作品:①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②朱素臣的《十五贯》;③孔尚任的《桃花扇》;④洪昇的《长生殿》等。三、“国粹”京剧1、背景:外部条件: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的繁荣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北京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内部条件:乾隆五十五年,徽戏剧团——三庆班进京,随后又有徽剧的四喜、和春、春台三班相继进京。徽班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吸收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字韵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规范考究。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了一个新剧种-----京剧。2、特点:①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从脸谱、服装、唱腔、动作等方面将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②在表演艺术上发扬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用锣鼓和京胡、二胡、笛子等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在“字正腔圆”的唱腔、念白中渗透着诗、词的情韵,亮相和定型则给人以雕塑的美感,在小小的戏台上随心所欲地展现大千世界。3、产生和发展: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而。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