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重点详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态重点1.城市建设中的地质问题:1、a城市地质稳定性b城市地质安全性c城市地质基础d城市地下水供水条件2.影响城市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a工程地质b水文地质c地质构造d地壳升降活动e地震3.地下水按其成因及埋藏条件分为(滞水、潜水、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的地下水主要是(潜水和承压水)4.地震概念: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自然快速颤动,应力突然释放引起的剧烈地壳运动。地震的原因主要是有构造的、火山的、陷落的以及其它人为因素诱发的地震。地震类型:根据地震的成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震源:地下岩石首先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称为震中。震级:表示地震波强弱程度的标度称为震级,是震源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通常用里氏震级标准划分。烈度:地震时地表震动的强度称为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影响与破坏程度,它和震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基本烈度:当以地震烈度为指标,按照某一原则,对全国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编制成地震烈度区划图,并作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时,区划图可标志烈度便被称之为“地震基本烈度”。设计烈度:设计烈度是指在工程设计中,根据安全和经济需要加以调整的基本烈度。一般建筑物可采用基本烈度为设计烈度。世界四大地震带:a环太平洋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c大洋中脊洋脊大陆裂谷地震带d大陆断裂谷地震带5.从城市规划布局考虑提高综合抗震防灾能力的主要措施:a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b按照用地的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依的城市设施。c对易于产生次生灾害的设施,要先期措置合适地位d按震时的安全需要,安排各种疏散避难的通道和场所e保护好城市重点工程设施。如城市生命线工程(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机场、车站、桥梁等),医院、消防等重要设施部门,以免震时受到损坏,市城市机能瘫痪。6.城市化引起的地貌过程变化:a流水作用过程的变化b重力作用过程的变化c喀斯特地貌过程的变化7.地貌营力过程和效应,尤其是人类作用营力和效应:①自然地貌营力是间接的城市地貌过程,有风化过程、重力过程、流水过程、风沙过程、海岸过程、岩溶过程、冰缘过程等,是叠加在人类作用上的自然因素②人类作用营力和效应:人类作用营力是直接城市地貌过程,如堆积过程和剥离过程,或称建设过程和破坏过程。其方式分别有修造、扩建、改造、填埋、拆迁、开凿等,作用过程直接快速,改造或创造新的城市地貌体。这些人类造貌过程,又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地貌效应a地面侵蚀,是一种现代城是常见的一种地貌营力过程,是由于流水作用产生的,城市建设活动破坏了地面尤其坡地的相对稳定性,因而引起A片状或线状侵蚀过程加速,坡面后退B表面切割加强,狗骨发育,地表破碎,加速物质转移C坡地失稳,如人工切坡、坡顶增载、坡地建筑,破坏力的平衡,减低抗剪抗压强度,导致滑坡、坍塌b河湖淤积,自然界河流沉积作用,是由于河床坡度变缓,渗流、蒸发大量减少,或人工筑坝改道等原因减少流量,引起水流动力降低,致使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而城市化的结果,高楼大厦、柏油马路代替了原来的森林、草被,从而导致流域水文状况发生变化,改变了水循环方式,局部地表径流加强。8.城市地貌灾害:a地势造成的城市洪涝灾害b重力作用造成的滑坡、崩塌灾害c人为作用产生的地面沉降9.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及机制:㈠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⑴辐射和气温①城市直接辐射和总辐射比郊区少②城市气温比郊区高,形成城市热岛(2)风和湍流①城市的风速比郊区小,风向不稳定②城市空气多湍流运动,有热岛环流和城市风(3)蒸散和湿度,城市蒸散量和空气湿度比郊区小(4)云和雾①城市云量比郊区多,尤其是低云②城市的雾比郊区多,有的还有光化学烟雾(5)降水,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尤其是对流性降水。因为城市空气中凝结核多,城市下垫面的热力、动力作用,促进对流运动,气流上升,凝结产生降水和伴随着对流行天气较多。10.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四周围郊区,这是城市气候中最普遍存在的气温分布特征。如果绘制等温线图,则形成等温线呈闭合状态的城市气候高温区,人们把这个高温区比喻为立于四周为较低温度的乡村海洋中的孤岛,称为城市热岛,而这种城市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温差现象称为热岛效应。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一)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1)水平分布,大量观测资料证明,在水平方向上①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区,因为人为热多,建筑密集②城市高温区内等温线稀疏、气温水平梯度小,而城市边缘水平梯度大、等温线密集,因为下垫面差别大,人口、活动等梯度大③闭合等温线分布和走向大致与城市轮廓平行④城区内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和下垫面性质不同,气温也有高低之别。(2)垂直变化,在垂直方向上,城市热岛强度随高度的变化因城市不同而异,一般白天城郊差别不明显,夜间,因城郊气温垂直变化不同,城市热岛明显,强度大,向上递减,到一定高度出现交叉现象,郊区表现为辐射逆温(二)城市热岛的时间变化①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城市热岛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热岛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夜间现象,可归因于城乡冷却率的差异而不是加热率的差异,特别是日落后3-5个小时,乡村一般以每小时2-3℃的速率冷却,城市冷却率较小,此时热岛强度最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的原因,是城郊下垫面性质和形状不同引起的辐射收支差异所致a日落后城郊冷却率的差异,城市白天吸热多,夜间散热少。白天城区地面吸收和贮存大量太阳辐射热,并于夜间辐射放回大气。而夜间城市大气污染物由于对流减弱而集聚,对地面长波辐射对地面长波辐射有明显的吸收削弱作用,使城市冷却慢,郊区空旷冷却快,所以城区夜间降温比较去慢,出现城郊温差b城郊贮藏热量的差异,城市下垫面热容量大,蓄热能力大于郊区,蓄热多,白天贮藏的热量夜间释放回大气c城郊反射率的差异,城市下垫面的反射率比郊区小,吸收辐射多②城市热岛强度的年变化,城市热岛一般出现在高气压影响下,少云、小风、湿度小、大气稳定的天气下,我国季风气候区,城市热岛强度年变化一般是秋冬季强,春夏季弱,原因是a春夏季大气多不稳定,城市大气污染物和热量易扩散到周围郊区b春夏季雨水较多,城区地面有水分蒸发消耗热量,雨水冲洗大气污染物c春夏季云量多,覆盖市区和郊区,体现不出城郊对辐射影响的差异。(三)城市热岛的其他不规则变化(1)随城市人口规模、密度而异,城市化进程越高,即城市面积、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越大,其热岛强度越强。(2)随城市建筑密度而异,城市建筑密度越大。热岛强度越大。(3)随城市土地利用性质不同而异,工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为主的城区是热岛中心所在地,而农业用地、水域为主的城区,为凉区所在地(4)随下垫面形状、街谷、城市布局而异,城市街谷随着天穹可见度减小,下垫面温度有明显上升。(5)随区域气候条件而异,高纬度寒冷地区,城市人工取暖消耗能源多,人为排放热量较大,热岛强度增大。(6)城市热岛强度还因天气气象条件和人为因素不同而出现非周期性变化。热岛效应的危害:a加重城市空气污染,城市热岛环流,气流向市区附和,把城郊工厂的去染污带入市区,污染城市空气b影响取暖季节和能耗,冬季中高纬度地区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取暖季节比郊区缩短,节省取暖的能源消耗,可削减城市大气污染c影响城市积雪,冬季高纬度地区热岛效应能减少城市积雪频率、积雪时间和积雪深度,使城市积雪少于郊区,减少建筑物的雪压d影响无霜期和物候期,热岛效应能延长无霜期,能使植物发芽、开花期提早,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城市绿化,故对居民生活和城市经济有其有利的一面(5)夏季,热岛效应加强城市高温的酷热强度,易产生高温灾害,影响健康舒适。防治热岛效应的对策:根据城市能量平衡方程QN+QF=QH+QE+QG+QP,要削减城市热岛效应,一方面是要使方程左边的量减少:(1)削减认为热的排放,措施是控制城市人口,减少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消耗量,提高利用效率和开发新能源(2)削减城市净辐射量,措施有a增大城市反射率,例如用浅色涂料粉刷建筑物b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c削减大气污染,以减少大气逆辐射。第二方面是使方程右边的QEQp项增大,使QH项减少。措施是(1)增加城区水域面积和喷水洒水设施(2)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11.雾霾: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气温达到露点温度时(或接近露点),空气里的水蒸气凝结生成雾。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酸雨:富含硫酸、烟硫酸和硝酸的降水,当其pH值小于5.6时称为酸雨。临界风速:在大范围风场较弱的情况下,城市的热力、动力扰动作用较摩擦作用更为突出,因而使近地层风速增大,此时,城区风速大于郊区,而且静风频率减小,而当盛行风速大于这一界值时,城市的摩擦作用突出,因而使城区风速明显小于郊区,故该风速值称为临界风速。街道风:城市建筑物由于受热不均匀而产生局部热力环流,称街道风城市峡谷效应:气流在两排高大建筑物之间的街道通过时,犹如在两座高山之间的峡谷之中,气流加速前进,称城市峡谷效应城市热岛环流:晴天,大范围风速减小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城区大气层结不稳定,四周郊区的较冷的空气相城区附和,上升到高空辐散,向郊外流出并下沉,引起局地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12.城市风场特征对城市规划的影响:(1)风的作用:风向决定污染物输送的方向,风速平流输送、扩散稀释决定污染物扩散的速率,因此在城市规划布局时应考虑风场对城市的影响(2)盛行风与城市规划,大范围盛行风是影响城市空气污染物的重要原因。我国主要包括的盛行风有五类A季节变化型,在季风区,风向随季节转换而变化,城市规划布局应尽量避开冬夏对吹的风向,选择最小风频方向B主导型风向,主导风向型的地区,全年吹一个方向的风,所有有污染的工厂宜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置在上风向。山区城市选与风向平行的山谷C无主导型风向,这种类型的城市,有污染的工厂企业宜置于最大平均风速的风向的下风方。13.城市暴雨致灾原因:a自然因素,暴雨是形成洪涝的首要原因,我国城市大都集中在东部气候区,这里常常形成暴雨。b人为因素,城市的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有加剧暴雨的作用由于城市的大面积的不透水下垫面已形成径流,排水设施不足容易导致内涝。c上游流域暴雨的影响,上游流域暴雨,使下游城市江河暴涨,如果围堤标准不高,也会酿成灾害。14.城市河流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a保持河流原来的自然地貌特征b维持河流的水文特征c保持河流水质清洁d合理开发利用,城市规划要考虑各项生态功能,尊重河流的自然规律,使其有效利用。15.城市化对水分循环的影响(图4-1)16.城市化对水量平衡的影响:根据物质不灭定律,任何一个区域(或流域)在任一时段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的差值,恰巧是该时段区域内贮水量的变化,三者之和称为水量平衡。(1)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W=(P+R+G)-(E1+E2+R1+G1+S)式中,P为降水量,R,R1分别为地表径流流入和流出量,G,G1分别为地下提取和渗入量,E1,E2分别表示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水量S为生态系统组分内贮水量,△W为时段内区域贮水量变化。(2)城市水量平衡方程式△W=(P+R+G+T)-(E1+E2+R1+G1+S+T1)式中,T为上水管道输入水量,T1为下水管道输出量。17.城市化对河流水文性质的影响:河流水文性质包括水位、断面、流量、流速、洪峰、静流系数、水质、水温、泥沙等,影响包括:a流量增加,流速增大b径流系数增大c洪峰增高、锋线提前,历时缩短d径流污染负荷增加18.城市化对地下水的影响:a地下水水位下降,局部水质变差b水量平衡失调c生态环境恶化15-18归结于图4-3城市化水文问题框图(P111)19.地表产流过程的影响因素:截流、蒸发、填洼、下渗20.城市河道年径流量增加和减少的原因:增加的原因是a城市降水量增加b城市地表径流系数增大c从外流域取水或抽取地下水;减少的原因是a下水道排水直接入海或输送到城市边界以外b用水系统等引起的水量损失c城市化引起的蒸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