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参考资料之八生态城市理论观点选编中共广州市越秀区委宣传部(二○一二年六月)——1——目录一、理念篇:概念、内涵与原则..................(2)(一)生态城市思想发展历程.................(2)(二)生态城市概念.........................(4)(三)生态城市内涵.........................(6)(四)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原则................(10)二、指标篇:关键指标与标准...................(15)(一)国际典型生态城市指标................(15)(二)国内典型生态城市指标................(20)三、建设篇:主要技术与案例...................(27)(一)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精明增长..........(27)(二)水生态、水环境改善与生态水城建设....(31)(三)大气污染治理与城市空气质量保障......(37)(四)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39)(五)城市节能降耗与新能源利用............(45)(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花城、绿城建设......(48)四、政策篇:政策制定与实施...................(52)(一)生态用地保护政策....................(52)(二)生态补偿政策........................(53)——2——(三)生态规划管理政策....................(54)人口高度集聚、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能耗急剧攀升、热岛效应加剧、交通拥堵愈演愈烈、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以及越来越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举步维艰。在城市发展瓶颈约束和全球资源环境危机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学术界、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共识,也是新型城市化发展中最受关注的领域。本选编分理念篇、指标篇、建设篇和政策篇四部分,系统介绍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理念、方法、技术和政策,为广大干部学习了解生态城市相关理论提供参考。一、理念篇:概念、内涵与原则(一)生态城市思想发展历程生态城市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有着丰富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理论背景。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城邦,还是古代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可以反映出朴素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现代生态城市思想直接起源于霍华德(EdwardHoward)的田园城市,他认为“田园城市”是为了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田园城市理论为我们展示了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魅力。英格兰莱奇沃思(Letchworth)是由霍华德设计并于1903年建成的田园城市。——3——历经几乎一个世纪后,该镇仍然是最宜人的人居环境之一:莱奇沃思得到国家的资助远低于一般的英格兰城镇;公共健康指标如婴儿死亡率、平均寿命等仅次于英格兰的另一个小镇韦林(Welwyn),而韦林则是由霍华德设计的另一个英格兰田园城市。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帕克在1916年发表的《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建议》中用城市社会学的理念、方法和观点来研究城市环境中的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生态学原理(竞争、淘汰、演替和优势)引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为生态城市奠定了理论基础。1933年的《雅典宪章》强调城市规划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理念,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类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流四大活动功能的正常进行,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城市有机综合体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世界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的爆发,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日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呼之欲出。城市研究的学者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对世界城市化、工业化与全球环境恶化的担忧,生态城市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城市研究的深入,产生——4——了一门新兴学科,即城市生态学。世界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大约经历了3个重要时期,从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研究到MBA的城市问题研究再到美国TER的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与此同时,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如美国的伯克利、纽约,巴西的库里蒂巴,日本的千叶城、北九州以及欧洲的芬兰、德国等参与的欧洲生态城项目等,我国的北京、上海、天津等特大城市也都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目标,特别是近几年出现的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生态新城建设和既有城市的生态化改造浪潮,正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探索生态城市建设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二)生态城市概念虽然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但真正的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的理论也一直在不断发展之中,尚无公认的生态城市概念,但不同组织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城市进行了深入探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对生态城市的定义为: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5——能充分融合技术与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前苏联生态学家N·扬诺斯基(N·Yanitsky,1984)提出,生态城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境;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RichardRegister,1987)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我国的王如松院士认为生态城市是人们对按生态学规律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政域的简称,旨在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技术创新,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城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充实、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重庆大学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6——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王祥荣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并提出生态城市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条件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吴志强认为生态城市应该采用紧凑的混合使用城市形态,从而有效使用土地,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多样性和食物生产区域,自然环境应该渗透并包围城市空间,污水、废物处理等环境技术和能源开发节能技术需要最大限度使用,城市生活支撑系统应成为闭合循环系统,城市还需要有遍布全市的高质量公共空间。(三)生态城市内涵王如松院士利用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系统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内涵。他认为城市是一类典型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自然子系统由土(土壤、土地和景观)、金(矿物质和营养物)、火(能和光、大气和气候)、水(水资源和水环境)、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五行相生相克的基本关系所组成,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以太阳能为基础的能量转换过程所主导。经济子系统由生产者、流通者、消费者、还原者和调控者等五类功能实体间相辅相成的基本关系耦合而成,由商品流和价值流所主导。社会子系统由社会的知识网、体制网和文化网等三功能网络间错综复杂的系统关系所组——7——成,由体制网和信息流所主导。三个子系统间通过生态流、生态场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耦合,形成一定的生态格局和生态秩序。城市的有序运行依赖于健康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功能健全的肾(湖泊池塘、溪流、河滩、海滨等各类湿地)、肺(森林、灌丛、草地、农田、公园等绿地)、皮(可渗水透绿的地表、路面、河床、堤坝和立体绿化的建筑物表层)、口(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泄口或弃置终端)和脉(水、能、物、人的流通渠道,如山脉、水脉、路脉、动脉、静脉等)。城市问题的生态学根源就是城市代谢的失衡、系统的无序和管理的失调,包括资源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滞留和耗竭(物),系统耦合在结构、功能关系上的破碎和板结(事),社会行为在局部和整体关系上的短见和反馈机制上的缺损(人),即物、事、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关联的失衡。因此,生态城市要求的不仅是消极的环境污染防治,更需要积极的自然生态服务;不仅要保障物质代谢的高效率和低排放,还要关注能量代谢的可再生和热效应;不仅要关注物理环境的藕合与反馈,还要关注经济生态的繁荣和社会生态的和谐。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需要强化完善生态城市规划,活化整合生态资产,孵化诱导生态产业,优化升华文化品位,统筹兼顾分步实施,——8——典型示范滚动发展。生态城市规划要从对传统空间规划的反思中强调区域环境尺度上的多维生态整合、物质生产方式的改革、人的素质观念的升华,实现人、物、境三层次的协调持续发展。首先要从众多表象问题(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健康下降等)的辨识开始,审视其生态学本质特征了解其科学症结,包括生态滞留与耗竭、结构破碎与功能板结、行为短见与机制缺损进而了解它的机理,如动力学机制、控制论原理、系统关系等,并从区域生态、人居生态和产业生态的层次来综合指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规划对象上要从以物与事为中心转向以人类行为的调控为中心;空间尺度上要重视区域和流域研究,时间尺度上要重视中跨度间接影响的研究;规划方法上要从描述性转向机理性,规划目标上要从应急型、消耗型转向预防型、效益型;技术路线上要重视自下而上的生态单元研究,如生态建筑、生态企业、生态社区等。生态城市建设要努力实现以下5个进化式目标:1、生态卫生通过鼓励采用生态导向、经济可行和与人友好的生态工程方法处理和回收生活废物、污水和垃圾,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整洁健康的环境。2、生态安全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基本生活条件,如清洁安全的饮水、——9——食物、服务、住房及减灾防灾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安全包括水安全(饮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系统服务用水的质量和数量);食物安全(动植物食品、蔬菜、水果的充足性、易获取性及其污染程度);居住区安全(空气、水、土壤的面源、点源和内源污染);减灾(地质、水文、流行病及人为灾难);生命安全(生理、心理健康保健,社会治安和交通事故)。3、生态产业强调产业通过生产、消费、运输、还原、调控之间的系统耦合,从传统利益导向的产品生产转向功能导向的过程闭合式的生产。环境污染源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耗竭与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在环境中的滞留,即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相比或者过少,或者过多。为解决此类问题,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产业的生态转型应遵循以下原则:功能服务为导向而不是产品生产导向;企业间及部门间食物网式的横向耦合;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纵向耦合;工厂生产与周边农业生产及社会系统的区域耦合;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工艺和产品结构,软件、心件优于硬件,实行进化式管理,增加研发和售后服务业的就业比例,实现增员增效而非减员增效,尊重人格和知识经济等。4、生态景观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