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最后一课【教学任务】学习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3.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及环境描写的。4.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时两课时课型精读课【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问题最佳解决方案自主学习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踱.步()督.学()郝叟..()懊.悔()chénɡfá()钥.匙()磨损.()qídǎo()哽咽.()2.解释下列词语。诧异:懊悔:哽咽:宛转:3.本文的作者是国作家,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最后一课”指的是。1.三名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2.做完后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预测:学生可能出现如下错误:踱.步容易写成dù郝叟的郝与赫混淆;哽咽的咽是多音字。练习答案:1.duódūhǎosǒuào惩罚yàosǔn祈祷yè2.觉得意外和奇怪;烦恼、悔恨;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3.法都德普法战争最后一堂法语课明确任务1.导入:(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1.学生交流所收集到的普法战争资料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2.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指明本课的重点及难点。合作探究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2.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学法指导: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3.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四部分:学法指导:小说的结构通常分为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有序幕,后有尾声。1.提问明确:主要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2.分组讨论、朗读分析(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展示交流1.小弗郎士在上课如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3.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从中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变化的的原因吗?1.教师在这个话题中需要明确: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的气氛,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2.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是气氛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这种种不同为最后医科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气势。3.幼稚、怕提问——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教法:在与学生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笔勾画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品读,我们突破了重点,把握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总结反思教师总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讨论明确: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上的课后练习题。教后反思第二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问题最佳解决方案自主学习用多媒体出示以下练习:1.分析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①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②……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③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2.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1.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2.指名提问,教师讲解。预测:1.学生对破折号的作用了解得不是很全面,教师应作适当补充:①解释说明;②话题的转换;③语意的跃进或递进;④时间或声音的延续;⑤统领下文。2.描写方法主要有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而人物描写又分为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练习答案:1.解释说明;递进;解释说明2.⑴环境描写,写出了产生《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也写出了小弗郎士的幼稚。⑵心理描写,不仅表示了小弗郎士要回答好老师提问的决心,同时也反映出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⑶细节描写。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作用意近即可)明确任务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2.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师生共同明确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教师出示讨论问题: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教师总结:运用多种方法对人物进行描写,可以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人先明确描写方法,再找出例句进行分析1.方法: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2.作用:①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②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物形象更加鲜活,从而可以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3.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教法:指名让学生朗读,教师加以指导。在朗读中深入领会人物形象,从人物身上体会其崇高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③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④语言描写……3.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在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交流后再次朗读文段,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展示交流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⑴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⑵“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1.语段从、、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的思想感情。2.⑴处的破折号表示,⑵处的标点符号为。3.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4.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6.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什么?7.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8.“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1.齐读本语段,然后完成以下练习。2.教师巡视,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下答案。3.提问明确。附答案:1.语言;动作;神态;爱国主义2.补充说明;逗号3.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5.心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之情。6.他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7.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8.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总结反思教师总结:“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思考: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这句话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布置作业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板书设计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