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论文初搞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梁义超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全世界人民都盼望有个好的国际环境,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并奉行睦邻友好政策,然而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不平静。日本为了掩盖它的侵华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制造中国威胁论、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企图利用这些来遏制中国的发展,想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谋取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对于这种侵略野心,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试从甲午战争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从而鉴史至今,警策后人,富国强兵,振兴中华!关键词:甲午战争、人民群众、民族觉醒、维新变法、孙中山OntheSino-JapaneseWarandtheawakeningoftheChinesenationLiangYichaoSocialSchoolofAnhuiNormalUniversityAbstrct:Thethemeofnowadaysocietyistobuildaharmonioussociety.Thepeopleallofthearoundarelookingforwardtoagoodinternationalenvironment.ChinahasalwaysbeenpayinghighlyattentiononandexecutingGood-neighborlyandFriendlyPolicy.However,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aandJapanisquiteunpeacefultheseyears.Inordertocovertheaggressionfact,JapandeniedNanjingMassacre,revisedthetextbooksandmadeupChinathreattheory.TheytriedtousethesewaystocontainthedevelopmentofChinasothattheycanseekmilitaryandpoliticalpoweroftheworldbytheirstrongeconomicpower.Forthisinvisionambition,wemustpayhighlyattention.ThispapertriestoanalysetheinfluenceofJiawuSino-JapaneseWartolearnfromhistory,alertourdecendents,makeoureconomyandmilitorystrongerandrealisetheregenerationofChina.Keywords:JiawuSino-JapaneseWar,people,nationalawakening,politicalreform,SunYat-Sen一、甲午战争的爆发1、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华民族便成了列强竞相角逐的焦点,面对帝国主义日益膨胀的侵略野心,清政府依然在“天朝上国”的梦中游离。统治集团腐朽衰败,军队松弛,这种麻木状态一直持续到甲午战争败给了“蕞尔小国”日本才开始苏醒。日本原先也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岛国,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为了发展经济、满足其侵略野心,征服中国成了它的既定目标。日本通过精心策划,选择以朝鲜为跳板,拟定侵华方案,对华进行全方位的扩军备战。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政府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以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清政府出兵朝鲜。清政府没有识破日本人的阴谋,于是派叶志超和聂士成率兵进入朝鲜镇压起,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起义平息后,聂士成向李鸿章建议迅速撤军,但李鸿章迟疑不决,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1894年7月25日,日本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击沉丰岛海面运载中国士兵的轮船,向驻守牙山一带的清军发动进攻。战争迫在眉睫,消极备战的清政府却把希望寄托于列强的调停,对于各怀鬼胎的英、俄等国,他们设法搪塞敷衍,调停的幻想破灭,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爆发2、甲午战争的过程与结果甲午战争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时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中国境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其间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旅顺打屠杀。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历时8个月之久的战争终于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在马关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是一个内容极为苛刻的约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的要求,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为支付巨额赔款,清政府大借外债,财政权受制于列强之手,人民负担加重;众多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广阔市场被占,列强也都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本封建化程度空前加深。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开启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诗句)、“满腔都是血泪,无处著悲歌”(梁启超诗句)。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二、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的觉醒1、甲午战争冲击了清朝统治阶级内部集团,并加快了它的分化甲午战争对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影响非常大,早在甲午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清政府无心备战,寄希望与帝国主义的调停之时,统治阶级内部就分化出以光绪帝和其老师翁同龢等为首的主战派,面对日本的嚣张与狰狞,光绪帝在对日本宣战书中严厉指斥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鸿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的罪恶行径,并命令“沿海沿江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港口,即行迎头痛击,毋得稍有退缩,致干罪戾”。光绪帝也“不欲为亡国之君”,以他为首的帝党也在开始寻找救国之策,并且强烈反对妥协与求和,形成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对峙,让帝党和后党的矛盾迅速尖锐化。甲午战争后帝党官僚和维新思想产生共鸣,光绪帝冲破重重阻力召见康有为等人决定变法。而后党却竭力阻止变法,逐渐孤立光绪帝,最终以帝党的失败而告终。可见战争的惨败确实让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化,其对维新变法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2、甲午战争将维新运动推向高潮,维新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快瓜分中国的步伐,为了救国图强,反抗外来侵略资产阶级改革派要求通过变法改革挽救国家,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是维新变法思想的倡导者,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就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主张。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名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的主张。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日益高涨,康有为发起成立了维新时期最早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以此扩大维新运动的影响。紧接着《中外纪闻》和《实务报》等相继创立,“刊登当时未经公开的‘廷寄’,大加跋语,阐明变法的必要性,借‘谕’发挥,宣传变法”。后来各地的学会、学堂、报纸如雨后春笋班出现。它们以新学位武器,要求变法,抨击封建旧制度,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救亡图存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的变化,不再被“三纲五常”这些封建礼教所束缚。教育改革兴办新式学校,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康有为在被光绪帝召见时,就曾痛说科举考试的弊端与带来的恶果:“辽台之割,琉球、安南、缅甸之弃,铁路、矿务、商务之输,于人、国之弱、民之贫,皆有八股害之”。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为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让人们及时了解国内外时事,他们积极传播西学,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将西方近代学术思想及发生的大事刊登于报纸进行宣传。另外在进化论思想上他们也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除教育改革外,维新派还发动了不缠足运动、禁早婚与兴女学运动,这对解放女性自由与尊重女性人权起了转变性作用,女子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得到了人们的尊重。维新派为改造国人新的精神面貌,还提倡男子剪断大辫子,并且提倡国民意识与国家观念,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等。封建制度的根基动摇了维新派虽然几经努力,维新变法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由于资产阶级改革派自身的软弱性,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想依靠君主的力量来对抗一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反动势力。当维新派为变法高兴之时,却不知封建反动势力正在秘密策划政变。1898年9月21日,光绪帝被软禁,慈禧终得以重新“垂帘听政”,大肆捕杀维新人士,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为变法作出流血牺牲,进行了103天的变法运动遭夭折。这次流血事件,从实践证明了上层改革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3、甲午战争推动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反帝斗争的兴起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下层人民继续探索新的救国之道。1900年,在山东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将中华名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甲午战争后,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现实,义和团高举“扶清灭洋”的大旗,在天津、北京等地给了帝国主义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但由于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还缺乏本质的认识,又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和行动,最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联合绞杀惨遭失败。但他们的斗争却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者的英雄气概,阻止和打乱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让中国人民进一步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残民的丑恶嘴脸,得出了中国要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推翻清政府的统治。4、甲午战争将资产阶级革命派推向政治舞台,孙中山先生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也给孙中山先生以很大的震动,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要转变。在此之前他对改良主义还“深表同情”,相信用和平的手段可以让清政府变法革新,使中国可以走上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道路。甲午战争后,孙中山先生摆脱了这种改良思想的影响,走上了争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征途。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治团体兴中会。他在亲手制定的章程里说:“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列邦,文物衣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愤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以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于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抚大厦之将倾。”字字发自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感,振兴中华的信念如此坚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部,孙中山在会员誓词提出“驱除鞑虏、回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性口号。并着手联络会员发动了广州起义,走上了武力反清的正确道路。虽然起义一次次的失败,但孙中山先生从来没有放弃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