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教程-探索翻译旅行通用语1数十年来,法兰西语言研究院一直捍卫着法语的尊严。几年前,由于法国人对英语词汇的入侵非常敏感,该机构颁布了净化法语的法律,其内容甚至涉及专业术语。就拿波音747(Boeing747)来说吧,现在法国人必须用法语词gros-porteur;表示出租的leasing也变成了credit-bail。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国总统希拉克很可能会继续加大力度,直至连英特网internet和字节流(信息组)bytestream之类的词也找到相应的法语新词。哎,真不知未来的法语会变成什么样。2不幸的是(或许并非不幸),英语没有受到如此的保护。在美国,随处可见严重偏离英国标准英语的美式英语。“honour”普遍被写成“honor”,“night”也变成了“nite”。许多词意广为人知的英式英语单词被赋予新的解释,交流也变得有些困难。比如说,汽车的行李箱“boot”变成了“trunk”(一个在英国指代树干的单词);引擎盖“bonnet”变成了“hood”(英式英语中的风帽);老式婴儿尿布“nappy”变成了“diaper”(英式英语中的菱格花纹织物);婴儿小外套“matineejacket”也变成了“vest”(英国的内衣汗衫)。显而易见,两国英语曾同出一源,而如今却将两国彼此隔离。当然了,按美国人的观点,是英国人的语言表达出了问题。3实际使用中,甚至还有更糟的英语呢!只要你在外国旅游并注意一下菜单、海报、旅店、甚至当地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就可以证明过去的标准用语在这些地方已变得不伦不类,让我详例如下:4旅行作家波洛•菲利浦曾不惜笔墨地渲染自己的几番经历,我觉得该有更多的读者了解一下。他提及某份荷兰的灯泡目录,上面对用户承诺有“aspeedyexecution’——快速处死(毫无疑问,想表达的应是“送货及时”)。此外,东柏林的一个衣帽间告示要求客人“pleasehangyourselfhere”——请在这儿吊死自己(本想说的是“将衣帽挂在这儿”)。只希望没人会真的从字面上去理解。5我还可以补充一些多年周游世界时的亲身经历。例如,奥斯坦德的一家精品店正在宣扬其货品立意新颖,却用了“revoltingnewideas”,即“令人作呕的立意”。孟买的几家糕饼屋也鼓吹自己是“No.1loafers”,目口头号游手好闲者,可是其本意是要宣称自己的糕饼全市第一。6我并不知道基督教影响如此之广,直到我在香港看到一位牙医的宣传:“我们由最新的循道宗信徒拔牙”,这儿的“Methodists”(循道宗信徒)显然应改为“methods”,即“方法”。7恐怕没人能确定这些误用实际上是体现了英语的普及还是仅仅反映了局限于地方的习惯用法。但可以确定的是,海法医学会绝对应该阻止其会员挂这样的铜招牌:“妇女及其它疾病的专家”。8看来旅店对多语种告示颇为青睐,希望它们会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使用现代化设施。没有它们,旅店就会显得沉闷而缺乏效率。然而,在布鲁塞尔的一家旅店中,这条电梯告示只会令毫无防范的房客更愿意爬楼梯:“使用电梯时,请按要去楼层的按钮。若更多人进入电梯,请分别按各自要去楼层的按钮。电梯会按楼层的字母顺序,依次送客。没复位的按钮显示着接收到的要去楼层的指令”。伊斯坦布尔的一则旅店告示则没这么复杂:“想要客房服务时,请开门喊叫‘客房服务’”。至少那儿的客人不用对付也许经常失灵的电子设备。9在土耳其,人们对于“直言不讳”的喜爱在一个已远近闻名的安卡拉导游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导游册这样招揽顾客:“来我们餐馆吧,你会在欧洲救护车中享用中东风味美食”(显然这儿的救护车“ambulance”应为氛围“ambience”)。而另一家瑞士餐馆的菜单也同样吸引人:“我们的葡萄酒绝人他念”。(“ourwinesleavenothingtohopefor'’一语双关,可本意显然是“我们的葡萄酒美味绝伦”)。10在东欧,奥匈帝国时期的老牌大旅馆从未放弃过礼节。一则旅馆房间告示上写着“诚邀尊贵的客人在12点到14点之间占客房女服务员的便宜”(takeadvantageofthechambermaids)。然而,这可能造成意外的交通阻塞。最近的一次莫斯科画展也未必能让偶尔光顾者欣然前往,根据其告示,“画展将展出俄罗斯艺术家的300幅作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过去十年中已被处死了”。11曼谷一家洗衣房的广告词邀请来访的顾客“留下你的衣服,尽情享受吧!”就像是鼓励人们在这座远东娱乐首府干些出格之事。12罗马也有类似的邀请,一家洗衣房广而告之:“女士们,留下你们的衣服,尽情享受这个下午吧!”13若在欧洲的夜总会看到用多种语言撰写的广告,游客们也不应吃惊。在德国,人们对马略卡舞极为痴迷,以至于慕尼黑的一家夜总会直接借用了帕尔马的一则三语告示,只是内容令人骇异。告示上印着“舞会”的西班牙语Baile!Baile!Baile!”,德语“Tanz!Tanz!Tanz!”,还有那所谓的英语“Balls!Balls!Balls!。(只可惜他们没考虑到Balls还有另一层意思:男性生殖器官。)还好,我们也因此躲过了学跳这种上流巴伐利亚人的舞蹈。14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黑森林区的德国人。众所周知,他们谨慎、守礼,但好像也不需要写这样的告示呀:“黑森林宿营地严禁不同性别的人,比如说男人和女人,共居一顶帐篷内,除非他们已为此目的结婚。”15我还听说一则波洛•菲利浦声称真实的告示,成功地吸引了许多原本并无他意的游客。那是在奥地利,他发现一家旅店的房间告示写着:“若需要服务,请抚摸女仆两下,洗衣工三下。”(其实此处的“stroke”应为“打铃”之意。)16毫无疑问,由于刻意进取的企业家大量涌现,不加防范的英语会有越来越多的版本。不过,在我看来,与其为了保持英语所谓的纯洁性而让不明智的立法将其扼杀,还不如任其发展成世界各国的通用语。谎言与真理1什么是真理?或反之,什么又是谎言?对这两个问题,古往今来各国众多的哲学家、教育者及宗教领袖的答案各不相同,而在北美及欧洲的作家圈中却存在着两点共识:第一,撒谎应当是一种故意行为。换言之,如果你的话与事实相背,而你自己却没意识到,那就不算撒谎。第二,其实每个人都撒谎,而且是频繁地撒谎。但这种共识到此为止。2有些人比较极端,他们认为撒谎总是有害的,因此人们应尽量设法避免撒谎。其理由是撒谎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撒谎者自己。如果撒过一次谎,第二次就变得容易了。长此以往,撒谎者不仅会丧失自尊,而且也不再相信别人。在他们看来,别人和自己一样常常撒谎。对一个社会来说,若撒谎成了家常便饭,信任也就无从谈起。而缺乏信任,就不会有合作。此外,谎言还会剥夺人们某些重要的选择权,比如如何消费,如何择业,或是选择何种医疗方案。3与此完全对立的观点认为:尽管有些谎言有害,但是许多别的谎言却无害。不仅如此,它们甚至是社会安定的必要因素。为了顾及他人的感觉,增进人际关系,我们会本着不伤害别人的原则而撒些无害的谎言。老板的笑话以前早听过,说得也很蹩脚,但我们仍会开怀大笑。朋友说些无趣的私事,我们却假装很感兴趣。碰上涉及个人隐私而且与其无关的问题,我们会编个谎话搪塞过去。有时为了保护他人的名誉甚至生命,我们同样会撒谎。往大里说,政府也会为国家安全而撒谎。4每个人似乎都有某种标准来界定可以接受的谎言与恶意的谎言,这个标准显然因人而异,也因文化而异。在成长过程中,你有时会痛苦地发现,人们对诚实的定义不尽相同。家庭和文化也许教导你:撒谎者终将自食苦果。但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你会发现他们往往并不吃亏。实际上,撒谎者似乎比诚实者往往更飞黄腾达。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你怎么办呢?相形之下,你的道德信仰似乎不堪一击,而且显得很愚蠢,你自己也可能开始提出质疑。面对这样的现实仍坚守诚信需要非凡的力量和勇气。5划分谎言的方法很多,下面是比较简单的一种:6善意的小谎言:我们认为这类谎言无害,在社交中也为人接受,其目的通常是保护撒谎者或听者的情感。其中大多数被认为是社交谎言,比如某些致歉和辩解:“我想给你打电话,但总占线”,“开玩笑吧,根本看不出你重了一磅”。然而,还有些人认为逃避商业交易中的责任也可以成为撒谎的理由:“到家后我才发现这是坏的,所以我想退货,请把钱还我。”7有时,这类“小谎言”也会对别人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史蒂芬尼•埃里克森的书中就有一个例子:一位士兵在战争中阵亡,其上司——一位美军中土却出自好意地谎称他“在战斗中失踪了”。于是,军方每月都给其家属寄一笔钱。可中士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谎言却令阵亡者一家始终在希望与失望间苦苦挣扎,他们眼巴巴地盼信,电话铃和门铃总会让他们一跃而起。他们永远没有机会在悲痛过后接受失去父亲或丈夫的现实,士兵的妻子再也没有结婚。在这个例子中,哪一个更糟?谎言还是真话?那位中士有权对他们这样做吗?8当我们称假话为“善意小谎言”时,我们真正的意图是告诉别人:撒谎情有可原。政界就有许多这类谎言,个人会对政府撒谎,政府官员也会对公众撒谎,他们都认为那是一种英雄行为。但显而易见,某些人的“善意谎言”对他人来说则是“恶意的谎言”,这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类谎言:9恶意的谎言:这类谎言的目的是故意伤害听者或第三方,自己由此获利。撒这种谎的人有不诚实的销售员、机械师、维修工;有不忠的妻子或丈夫;有为了离家干些让父母知道会发疯的事而说谎的少年;还有乞求家里人给钱买毒品的瘾君子。恶意撒谎者会为了自己的名誉而损害他人名誉,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去破坏同事的晋升机会。10隐瞒事实:有些人认为谎言不光涉及说出的话,还涉及故意不说出的话。你想卖的车很耗油,但买主没问这方面的事,那么隐瞒这个事实算不算撒谎呢?在美国,人们最爱在个人收入报税单上撒这种谎。在政府看来,隐瞒个人收入是不折不扣的谎言,一旦发现会给予严厉惩罚。但如果隐瞒真相算撒谎,历史书就是头号大骗子。一直以来,美国的大部分历史课本都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描述成一位纯粹的英雄、美洲大陆的发现者,对他的阴暗面却只字不提。此外,尽管美国原住民(印第安人)及美国黑人在科学技术、发明与发现、文学艺术和人类文明的其它领域有重大贡献,孩子们的教科书中过去对他们的名字却少有提及。许多人认为这就是撒谎。虽然如今的历史课本还不尽如人意,但至少对他们还是提到了一些。11虚假的承诺:这类谎言由诺言组成,只是承诺人在信誓旦旦时就没打算守信。它们的有些是出于社交目的,也没什么危害,但有些却会伤害那些较真的人,比如有人会说“我保证再也不干这种事了”,但结果却没做到。广告商和政治家们也会承诺“两周内减肥50磅”或是“相信我,不会再增加新的税收。”这类虚假的诺言令他们的同行背上了许多骂名。可能每个人都同意食言是撒谎行为,但若真地有心守信却因故食言又怎么办呢?比如说一位记者,他承诺不泄露消息来源,但却因此承受了报社或法律的压力,他该怎么办?在信守诺言这一点上他该做到什么程度呢?若没能守诺,能算不诚实吗?12自我欺骗:这类谎言最可悲,它妨碍人们在必要时改变自己。比如人们常说:“我知道昨天自己喝多了/吃多了/钱花多了,但没关系,只要我愿意就可以克制自己。”一方面是正常的梦想和抱负,另一方面是自我欺骗,两者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所以在划分时要格外小心。对年轻人来说,成为公司的头面人物,赢得诺贝尔奖,以及获取名利,都是普遍的梦想,但这些是自我欺骗,还是纯粹的人类的本能呢?他们是在对自己撒谎吗?其实在很多时候,他们确实相信自己能达成心愿,因为看到别人确实梦想成真了。当然,我们不应对自己太苛求,但若是对自身毛病视而不见,就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了。13.毫无疑问,不同的文化对于撒谎和诚实有不同的定义。一种文化可能给别的文化扣上“大骗子”、“不值得信任’或“不敢面对现实”的大帽子。而这种差异的背后是价值观的不同:一种文化看重实事求是,哪怕事实会伤人感情也不加隐瞒;另一种文化则对别人的情感更加敏感,考虑得也更多。每种文化都坚信自己的价值观正确,但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说服别的文化改弦易辙,这一点倒是不折不扣的真理。X一代——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事业1常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与过去大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