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轧制过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基本要求:了解热连轧轧制过程的自动跟踪,轧制过程的自动设定,轧制过程的自动位置控制和自动厚度控制。重点与难点:热连轧精轧机组的设定内容、设定方法及原理图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28.1轧制过程的自动跟踪8.2轧制过程的自动设定8.3轧制过程的自动位置控制8.4轧制过程的自动厚度控制8轧制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3§8.1轧制过程的自动跟踪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4一、轧制生产线上的数据区及数据流动(一)原始数据区原始数据区IDA(InitialDataArea)存贮板坯和轧制计划的原始数据。包括:钢号、材质、钢坯尺寸、成品尺寸和质量要求等。识别:操作室内CRT显示钢坯的IDA数据区中的数据与钢坯上的号码进行校对。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5(二)钢坯数据区钢坯数据区,也称板坯数据区SDA(SlabDataArea)。SDA存贮已经完成“板坯核对处理”和仍旧在加热炉里的板坯数据。包括原始数据以及新加进的数据。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6(三)生产数据区生产数据区PDA(ProductionDataArea)存储一块板坯从加热炉抽出以后,直到钢卷从卷取机上卸下(翻卷)为止生产过程中数据。PDA中的数据除一部分来源于SDA以外,大部分来源于粗轧、精轧、卷取几个生产工序,包括设定计算数据、实际测量数据、生产统计数据。粗轧PDA,精轧PDA,粗精轧共同数据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7(四)运输链数据区运输链数据区CVDA(ConVeyerDataArea)用来存贮已经在运输链上的钢卷数据。其中包括从精轧PDA中传下来的数据、钢卷质量分类结果数据、钢卷在运输链上的称重值和对钢卷的各种质量检查结果。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8二、轧件跟踪的目的和方法(一)跟踪的目的使计算机随时了解轧件在轮制生产线上的实际位置及其控制状况.以便计算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启动各有关功能程序,对指定的轧件准确地进行各种控制、数据采样、操作指导等,从而防止事故的产生。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9(二)跟踪的方法生产过程没有计算机控制的条件下,一般是采用接近开关、接触链、接触器、变压继电器和光电继电器等,作为轧件位置的检测装置来完成轧件沿轧制线的跟踪。生产过程有计算机控制的条件下,硬件方面在生产流程线上设置高精度、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并通过跟踪程序实现。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10不论轧件在生产线上是正向还是反向输送,只要轧件的头部(即位于下游侧的那一端)位于某跟踪区内,或轧件的头部巳离开此跟踪区,但轧件的其它部分仍在跟踪区内,则认为该跟踪区有轧件。跟踪区定义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11图8-2跟踪区示意图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12三、热连轧轧制线上的轧件跟踪全轧制线共划分为16个跟踪区,其中C辊道区有5个;粗轧和D辊道区有5个;精轧区有3个;卷取区有3个。在每个跟踪区的入口处,设置有热金属检测器(HMD)或γ射线检测器,用来传送跟踪信号。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13四、冷连轧轧制线上的轧件跟踪进轧机前钢卷的跟踪轧制过程中的轧件跟踪轧制后钢卷的跟踪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14§8.2轧制过程的自动设定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15预设定功能包括加热炉前后椎钢机、出钢机行程,粗轧、精轧机组压下辊缝,立辊和侧导板开口度,精轧机转速,卷取机夹送辊辊缝等。预设定的主要持点是根据将要进入机组带钢的实际参数,通过繁简程度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来确定(预估)。预设定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16精轧机组设定(1)轧机辊缝值;(2)轧机转速值;(3)轧机及飞剪侧导板开口度;(4)入口端辊道滞后率;(5)加速度及最大轧制速度;(6)除鳞及喷水冷却方式等。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17一、人工操作方法和存在的问题(1)由于不能正确估计各架轧制力和弹跳值,凭经验得到的辊缝值很难得到预期的轧出厚度。(2)在同一批料的来料参数存在波动时,来不及为每块钢修改辊缝设定值,这也造成了同一批产品中各块料的厚度偏差。(3)必须用厚规格作为开轧规格,并且改变规格的步子不能太大。只能逐步过渡,从而造成非规格化产品。(4)在改变规格时,为了便于记忆,往往要使辊缝和转速的变动具有某种规律性,这将使轧机负荷分配不尽合理,不利于有效利用设备能力来生产较宽、较薄、较硬的极限产品。(5)轧制过程中无法调节带钢厚度,消除头尾厚差。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18二、热连轧精轧机组的设定精轧设定模型的基本任务:根据来料条件及对成品的要求,通过模型的计算,确定精轧机组各机架的辊缝、速度及有关操作变量,以保证获得尽可能准确的带钢头部尺寸。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19主要计算内容(1)计算各机架的负荷分配,即在合理分配负荷的前提下确定各机架的出口厚度—负荷分配模型。(2)根据最大生产率和对带钢终轧温度的要求,并且考虑带钢穿带咬入的稳定性,确定精轧机组未机架穿带速度。(3)计算各机架轧制温度。(4)根据流量方程,由负荷分配得到各机架厚度确定各机架速度。(5)计算轧制力和轧机的弹跳值,决定空载辊缝设定值—轧制力模型和弹跳模型(6)确定其他操作变量(弯辊力、侧导板开口度、活套高度、单位张力值等)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20(一)负荷(厚度)分配方法为了便于计算机确定连轧机组各机架的空载辊缝及速度等值,必须首先确定各机架出口厚度值。它体现了通过连轧机组各机架后.如何一步一步地将来料厚度为h0的坯料,轧成厚度为hn的成品。这个任务可称为负荷(厚度)分配。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21能耗曲线为了得到精轧机组各种轧制规程下所需的轧制功率数据,可在带钢热连轧机上取得大量数据,把多次实验结果加以平均,并以单位质量轧制所消耗的能量(简称为单位能耗)为因变量,以轧件延伸系数或轧件厚度为自变量绘成曲线,此曲线称为能耗曲线。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22能耗曲线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23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24假设各个机架轧制功率为'jN(j=1,2,3,…,n),则整个机组的总功率为第i机架的累计功率(第1机架到第i机架的功率的累计)为如规定i为第i架轧机的累计负荷分配系数,则有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25由于式中A—轧制能;a—单位能耗;G—带坯质量;t—轧制时间。对于各机架来说,带坯质量G及轧制时间t是相同的,因此式(8—2)可写成: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26根据式(8—1),有: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27代入式(8—3),则得最后得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28(二)棍缝设定及轧制力模型ihPiSFiS式中—按负荷分配计算的第i机架出口厚度;—轧机弹跳值;—弯辊力造成的板厚变化;Gi—由于轧辊膨胀及磨损引起的空载辊缝的漂移;Oi—轧制条件下液压轴承油膜厚度;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29是在轧制力作用下的辊缝弹跳值,其计算公式为PiS式中Pi—轧制力;P0i—预压靠力;Cpi—轧机刚度系数。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30轧制压力计算可采用以下公式:式中lC’——压扁后的接触弧长,即式中R’——压扁后的轧辊半径。即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31QP—应力状态系数,一般用西姆斯公式或用下式计算K—变形抗力,K=1.15σ,其中1.15为考虑带钢轧制宽展为零,可以认为是平面变形得出的系数。σ—变形阻力,即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32有些厂家对K采用查表格后计算,在查表确定一族钢中的的基本钢种K0后,可用下式计算:式中βT—温度修正系数;T,TS—本块钢的预报温度及标准温度(与K0相当的标准温度值);βG—本钢族中不同钢对本族基本钢的硬度修正系数,亦按钢种查表求得。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33(四)设定模型原理框图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34(1)从计算机内存数据区中读取本块钢的下列参数:粗轧机组出口测宽仪实测宽度B;粗轧机组出口目标厚度hRC,即精轧入口厚度H0;粗轧机组出口测温仪实测温度TRC;计划规定的成品厚度(即精轧末机架出口厚度hn);与此规格有关的各机架累计负荷分配系数;根据钢坯尺寸计算得到的粗轧出口带坯长度l;钢种代号(化学成分);计划规定的成品终轧温度TFC。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35(2)根据已知h0,hn及用负荷分配公式算出各机架的出口厚度。(3)首先根据规定的终轧温度TFC和成品厚度hn及已知的TRC,用温降公式可反推出应有的未机架穿带速度vn0。(4)根据已知的TRC,hn及hi值,用温降公式可算得各机架的轧制温度(Ti=ti+273/1000)。(5)根据已知hn,vn及hi可算出各机架速度vi前滑可根据各机架的轧人厚度hi-1、轧出厚度hi和轧辊半径Ri用相应公式计算。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36(6)对每一道次,已知入口厚度hi-1、出口厚度hi、速度vi及该机架的工作辊半径Ri后,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有关中间变量: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37(7)已知第i机架的T,ue,e,即可用变形阻力公式算出基准钢的σ(K)值以及本钢种的钢种系数。(8)用应力状态公式计算Qp。QP公式中lC’/hC参数需要首先算出考虑压扁后的lC’,而lC’又需先知道QP值。这就造成了QP和lC’互相依赖的关系。实际计算时,一般lC’初始值采用lC,然后计算得到QP、P后再计算lC’,反复迭代多次后求得lC’和QP的精确值。(9)在已知lC’,QP,K值,并按所轧钢种确定钢种系数Kg后,即可算出轧制压力值。(10)根据轧制压力可计算出弹跳量,并算出空载辊缝S0i。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38(五)设定时序(1)第一次设定计算,可利用安装在粗轧机组后的测温仪测得的粗轧机出口带钢的实测温度,来预计带钢到达精轧机入口处的温度,并利用测厚仪、测宽仪所测得的厚度及宽度进行设定计算。这样,由于用了实测参数而提高了精度,同时也达到提前对精轧机组进行调整目的。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39(2)第二次设定计算,在轧件到达中间辊道中间偏后位置时进行。此时,根据轧件到达此位置时的实际运行时间与一次设定计算时预计的运行时间之差是否在允许范围之内,决定是否需要按实际时间来重新计算带钢精轧机组的入口温度和进行所有参数的二次设定计算。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40(3)为了考虑不可预估的条件变化,在轧件咬入精轧头二三机架后,根据实测信息对后面机架再调整。这一功能可称为动态设定,它使轧机预报精度大大提高。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41三、设定模型的学习(一)指数平滑法影响模型精度的主要因素有:测量误差系统特性的变化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42图8—5轧制压力回归曲线1-老辊;2-新辊;3-平均回归方程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43根据系统状态的变化,不断利用实时信息进行模型参数修正,以保证模型的精度,这种功能称为自学习功能。数学模型一般可用下式表示: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44具体方法可用下列指数平滑递推公式进行学习:式中BN——第N次设定用的B的预报值;BN*——第N次设定后B的实测值;BN+1——将用于第N+1次设定的B参数的预报值;a——增益系数,0≤a≤1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45图8—6自学习过程轧制过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13:4346在自学习功能中应该注意如下几点:严格控制条件,在数据不太可靠时,宁愿这一块钢不学习,也比学坏的要好。换规格时,a值适当加大(取a=0.4~0.5),以加快修正过程。一旦当设定精度达到某一范围时,应适当减少a值(取a=0.1~0.2),以求得学习的稳定。利用数据统计的可信度计算,判别本次实测数据的可靠程度,不可靠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