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思想: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是讲述了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推导速度-位移公式,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它是对前面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巩固温习,在此基础上得以提高根据教学的总体目标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资源,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探究式。对教学中关键环节的处理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2)会推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2-v02=2as,并会应用它们。(3)会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能力,着重物理情景的过程,从而得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5)培养学生将已学过的数学规律运用到物理当中,将公式、图象及物理意义联系起来加以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重点:会运用公式分析、计算。课题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学科物理学校北京崇文区广渠门中学教师姓名张庆红2教学难点具体到实际问题当中对物理意义、情景的分析,选择适合的物理公式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法。教学用具书,笔和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层次教学过程备注活动一请你设计一种跑道,给一特殊类型的喷气式飞机使用.该飞机在跑道上滑行时以a=4.0m/s2恒定的加速度增速,当速率达到85m/s时就可以升空.如果允许飞机在达到起飞速率的瞬时停止起飞而仍不会滑出跑道,且能以大小为5.0m/s2的恒定加速度减速,跑道的长度应当设计为多长?1.教师引导学生导出公式(1)(2)(3)(4)1.2.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方法一:t1=v/a1=85/4s=21.25s=903.125mt2=v/a2=85/5s=17s1.巩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2.注重物理情景过程的分析,而不是盲目的带公式3.学会3=722.5mS=s1+s2=1625.625m方法二:S=vt1=903.125mS=vt2=722.5mS=s1+s2=1625.625m方法三:=903.125m=722.55mS=s1+s2=1625.625m方法四:利用图像求面积S=s1+s2=1625.625m多角度来解决同一问题活动二机场跑道为2500m,喷气式飞机以恒定的加速度a=3.5m/s2增速,当速率达95m/s可升空,假定飞机在到达此速率时就因故要停止飞行,设计出的喷气式飞机的制动系统至少要能产生多大的加速度?学生活动=952/2×3.5=1289mS2=s-s1=1211ma2=3.73m/s21.巩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2.注重物理情景过程的分析,而不是盲目的带公式3.学会多角度来解决同一问题4活动三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某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车辆总质量大于12t的载重汽车与一辆总质量小于4。5t的空载小车迎面相撞,空载小车的前部车体损坏,驾驶员受伤,载重汽车的前车灯撞坏数据:表一装载初速度(km/h)制动距离m大型汽车空20≤4。4总质量>12t重30≤9。5小型汽车空30≤6。5总质量<4。5t重≤7。0国家对于机动车辆要进行定期检验,不符合技术指标的不能上路,这辆车都符合表中的技术标准,假定两车的制动距离可用上表中对应的最大值分析交警测得两车制动点之间的距离为96m,制动时重载汽车的速度为60km/h,空载小车的速度为90km/h,事故地点距重载汽车制动点38m,分析:两车的自身长度可以略去,当作两运动质点进行分析,根据上表数据,进行计算,填出下表二:制动前车速(km/h)制动加速度(m/s2)制动距离(m)出事地点车速(m/s)重载汽车60空载汽车90学生讨论教科书中给出了图l一8一l是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应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选取表一中第二行第三行的数据,分别计算大型汽车的加速度为3。65m/s2小型汽车的加速度为5。34m/s2以此分别以各自的加速度刹车,刹车分别距离为38m和气58。5m由题意,到事故地点,载重汽车到事故点已停,小汽车未停,由此可获得的结论是:小汽车碰了载重车由物理公式解得,小汽车到事故地点时车速为2。36m/s小结:5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其推论的应用,在应用时,要注意物理过程,要结合实际具体分析。作业:温习本节内容,并从物理的眼光去重新审查生活中有哪些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事例,然后解释它点评: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刘克艳本教案从发展性要求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解读物理情景的能力,以及数学推导能力。这两项能力正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侧重点。如:1.首先引导学生推导速度-位移公式,着重培养学生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2.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读第一个物理情景后,加以求解,既是对前面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巩固温习,又是对学生运用公式能力的提高。3.在不同例题的分析中采用多角度分析方法,锻炼学生既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本教案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教师自如的引导学生探究讨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