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生产一体化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生产一体化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刘振林博士(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提纲第一节当前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及其发展趋势;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第三节跨国公司的内涵、经营战略及组织结构的演化;第四节跨国公司投资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第五节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一、当前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及其发展趋势(一)区域格局;(二)行业趋势(一)区域格局投资来源国经历了美国独霸一时到欧日奋起急追再到“大三角”格局;美英最为活跃,日本地位不断下降。投资东道国经历了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到以发达国家为重点的演化过程,并同样集中在“大三角”区域;发展中国家出现明显分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太和拉美地区。(二)行业趋势绿地投资向跨国购并转变;并出现了低股权、非股权安排和跨国公司建的战略联盟。从初级产业和基础设施为主向制造业转变进而转变到服务业;第一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矿业上;第二产业投资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第三产业由运输、旅游、贸易服务转向金融、基础电信、卫星光导、广告咨询服务等。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一)垄断优势论;(二)内部化理论;(三)邓宁的折衷(OLI)学说;(四)生命周期学说;(五)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六)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学说196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海默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摒弃了新古典主义金融理论对资本流动的解释,第一次将资产组合投资与直接投资区分开,开辟了以对外直接投资为对象的研究新领域。海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资产交易过程,还包括了非金融与无形资产的转移。一般的资产组合投资并不包括对投资资产的控制、管理,而对外直接投资却与资产的管理和控制相伴。资产组合理论认为,对外投资所以出现是因为资本会追逐高额收益,自动向高利润率国家流动。海默分析了20世纪前期国际投资的格局,发现与资产组合理论的预见并不相符,因此,他认为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还基于其他因素,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控制被投资企业从而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并进一步在海外发挥投资者的优势。在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存在着商品的垄断者和寡头垄断者,他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拥有对国外企业的控制权,达到压抑自己内部竞争并防御外部竞争的目的,以此保护自己的市场力量,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金德尔伯格在1969年出版的《美国的海外商业》一书中提出了与海默基本一致的观点。他指出在一个商品和生产要素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对外直接投资不可能存在,因为此时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运营,必将承受比当地企业高的生产成本和组织成本。因此,金德尔伯格提出了可能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几个市场结构不完全的条件:1、商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2、企业对某些专门技术的控制、垄断;3、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优势的存在;4、政府干预,特别是限制贸易的政策使得企业更倾向于用投资替代贸易流动。由于这些市场缺陷的存在,市场竞争的不完全,使得企业在享有某些垄断性优势而又不愿与国外企业分享这一优势时,就会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扩大这一优势。因此,金德尔伯格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市场缺陷的理论。(二)内部化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里丁大学教授PeterJ.Buckly和MarkC.Casson;中间产品、市场失灵、交易成本和内部化等概念;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论的比较:市场的不完善在于市场机制内在的缺陷,而不是中间产品的特性导致垄断优势;市场不完善是跨国经营的前提还是结果;技术是第一位的还是制度是第一位的。(三)邓宁的折衷(OLI)学说邓宁的折衷学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在综合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各学派之后,提出了兼容各派长处的理论模式。在解释跨国公司存在及对外直接投资现象时,邓宁同样强调了市场存在缺陷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原因,并抽象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三个主要因素:1、所有权优势,即跨国公司在生产技术、组织管理能力、营销技巧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2、区位优势,指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禀赋不同和各自经济贸易政策各异,而使投资者能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上具有的竞争优势;3、内部化优势,即跨国公司通过将市场内部化,以达到减少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等目的,并在其内部化过程中获得相对外部企业的比较优势。邓宁认为,企业在拥有了前两项优势时,并不一定就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它可以利用直接出口、技术转让、出售特许经营权等方式来发挥这两项优势,但由于某些产品或技术的转移存在着障碍,或通过市场转移时会提高交易成本,这时内部化优势变得格外重要。因此,跨国公司采用何种投资形式取决于三种优势所形成的不同组合。(四)生命周期学说维农(R.Vernon)认为产品在市场上有周期特征,这个周期分三个阶段,即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阶段。各阶段与企业的区位决策、出口或国外生产决策有关系,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将影响企业生产的决策。(五)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清(KiyoshiKojima)认为以前对外投资理论都是以美国的对外投资为研究对象,偏重于从企业的垄断优势去解释,而他从日本“贸易导向”的产业政策角度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日本对外投资是从那些即将丧失或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行业开始,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东道国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这样可以发挥投资母国和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使双方获得利益。小岛清理论的基本涵义在于:一个国家的某些产业在本国已经或即将失去发展空间,(既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成为该国的“边际产业”,而同一产业在另一些国家可能正处于优势地位或潜在的优势地位,这样一国就应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小岛清的理论进步在于,他第一次提出了产业概念,相对于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垄断优势理论而言前进了一步。他提出的投资国与受资国同一产业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生产函数,形成了比较利润差别,构成双方实物资产、技术水平、劳动力和价格等经济资源的差异,这样就可以在双方形成更合理的生产要素组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他的理论为以后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六)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国际投资理论除了以上三个较为典型的学说外,其他学者亦从不同角度考察国际投资活动中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不同的国际投资理论模式,其中有内部化学说、交易成本学说、寡头学说等。二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美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绝对领导者的角色。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亦处于垄断地位,国际投资理论的研究多为西方学者对美国跨国公司投资活动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筑出不同的理论模式。进入60年代后,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尤其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跨国公司的迅速成长,对外资本输出的增多,日本学者小岛清对国际投资理论亦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然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迅速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从新的角度诠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行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邓宁的国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积累——技术改变的演进理论;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对外投资的不平衡理论:巴特尔和高歇尔(Bartlett,CandS.Ghoshal)提出了产品创新-接近市场-通过竞争降低成本的跨国投资模式,进一步完善了产品周期理论。库姆勒尔(Kuemmerle)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和经营中其R&D国际化的驱动力来自增加公司现有知识存量或利用这一存量。国际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八十年代初,邓宁又提出宏观国际投资理论-投资发展周期论,该理论旨在从动态角度解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他把一国的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一国净对外投资的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人均GDP达到4750美元时,该国就有了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净对外投资额为正值,并逐步扩大。按照他的理论,吸收外国投资能力强的国家,对外投资的能力越强。技术地方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拉奥(SanjayaLall)的理论提出,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的原创性研究可以使企业具有优势,而且根据企业本身具有的生产环境对技术进行相应的改进也可以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引进技术后又进行适当的改造、消化和创新,更加符合当地的要素结构、产品质量、品质要求、消费品位、价格和购买力,因而从这一点上说,比发达国家的产品更具有竞争优势。小规模技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L.T.Wells)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比较优势来自于生产的低成本,这种低成本与本国的市场特征紧密相关。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首先,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以迎合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需求量有限的特征。第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有好多是为了满足海外同一族群的需求,特别是当海外移民数量较大时,这类海外投资更具优势。第三,由于市场的多元化,多层次,即便技术不先进,生产经营不大的企业,由于具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仍然会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技术累积-技术改变坎特威尔(Cantwell)和托林梯挪(Tolentino)的理论从技术累积出发,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行为,从而把对外投资动态化和阶段化。二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提高与其国际直接投资累积增长相关联,技术能力的存在和累积是国际生产活动模式和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顺序应为:首先在周边国家投资,积累海外投资经验;然后从周边向其他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为获得更加复杂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该理论表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从事海外直接投资,是在引进外资和技术以及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生产要素创造某些优势,从而提高了竞争力和综合优势来实现的。由于这个理论比较全面的解释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因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小泽辉智(Ozawa)的理论试图把跨国公司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作用与开放经济发展理论结合到一起。他认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阶梯形的等级结构,这种阶梯等级结构为发达国家创造了转移知识和技术的机会,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提供了赶超机会,他提出了跨国投资的模式选择问题,这种选择应能够使国家现有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激发出来,并达到最大程度。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跨国投资模式必须与工业化战略结合起来,将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和跨国直接投资作为互相作用的三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按照这个理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要从吸引外资中提高本国的比较优势并不断增强自身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他认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动机是发展中国家从纯吸引外资转变成向海外投资的国家的基本原因,并把这种转换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第二阶段是外资流入并向海外投资转型阶段;第三阶段是从劳动力导向的对外投资贸易支持型向技术支持型的对外投资过渡;第四阶段是资本密集型的资金流入和资本导向型对外投资交叉发展阶段。小泽辉智的理论是继垄断优势论、投资发展周期论、产业选择论、比较优势论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后,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要同国家工业化战略结合起来,他的理论优点在于,不仅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以不同模式参与跨国投资的必要性,而且还提出了选择原则和实现的步骤,即要以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为基础,以出口导向为条件,这是其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一大贡献,进一步丰富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三、跨国公司的内涵、经营战略及组织结构的演化(一)跨国公司的含义(二)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三)跨国公司近年发展的主要经营方式(一)跨国公司的含义概括而言,界定跨国公司的概念主要有以下方式:地理范围上的界定:所谓的地理范围上的界定,是从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地理跨度特别是国别跨度的角度对跨国公司的具体内涵予以界定的。所有权标准上的界定:所谓所有权标准上的界定,是以所有权的法律基础来限定跨国公司的属性,即以跨国公司的股份拥有、管理控制所依据的法律基础作为划分企业是否为跨国公司的标准。经营管理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