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的定义及维持各结构的化学键①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组成和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连接一级结构的键是肽键。②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结构,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构象,二级结构的种类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氢键是维系二级结构最主要的键。③三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主链和侧链原子的空间排布,次级键维持其稳定,最主要的键是疏水键。④四级结构是指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之间缔合在一起的结构,其中每条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一般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才有生物学活性。维持其稳定的是次级键,如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何为可逆性抑制作用?说明其特点。可逆抑制作用的特点是抑制剂以非共价键与酶蛋白中的必需基团结合,可用透析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使酶重新恢复活性。分为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和反竞争性抑制。①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竞争与酶的同一活性中心结合,从而干扰了酶与底物的结合,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其特点为:a.竞争性抑制剂往往是酶的底物类似物或反应产物;b.抑制剂与酶的结合部位与底物与酶的结合部位相同;c.抑制剂浓度越大,则抑制作用越大;但增加底物浓度可使抑制程度减小;d.动力学参数:Km值增大,Vmax值不变。②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不能与游离酶结合,但可与ES复合物结合并阻止产物生成,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其特点为:抑制剂与底物可同时与酶的不同部位结合;必须有底物存在,抑制剂才能对酶产生抑制作用;动力学参数:Km减小,Vm降低。③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既可以与游离酶结合,也可以与ES复合物结合,使酶的催化活性降低。其特点为:底物和抑制剂分别独立地与酶的不同部位相结合;抑制剂对酶与底物的结合无影响,故底物浓度的改变对抑制程度无影响;动力学参数:Km值不变,Vm值降低。○写出NADH呼吸链和琥珀酸呼吸链的组成、排列顺序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部位。(1)NADH呼吸链:NADH→复合体Ⅰ→Co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O2;三个耦联部位:NADH→CoQ,CoQ→Cytc,Cytaa3→O2。(2)FADH2呼吸链:琥珀酸→复合体Ⅱ→CoQ→复合体Ⅲ→Cytc→复合体Ⅳ→O2;二个耦联部位:CoQ→Cytc,Cytaa3→O2。○糖的有氧氧化过程。(1)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分解成丙酮酸(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氢生成乙酰CoA(3个ATP)总反应:丙酮酸+NAD++HSCoA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乙酰CoA+NADH+H++CO2(3)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12个ATP)(4次脱氢,2次脱羧)不可逆反应:①乙酰CoA+草酰乙酸柠檬酸合酶柠檬酸②异柠檬酸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脱羧→CO2,NADH+H+)③α-酮戊二酸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α-琥珀酰CoA(脱氢,脱羧→CO2,NADH+H+)底物水平磷酸化:合成酶琥珀酰CoA琥珀酰(GTP)脱氢反应:琥珀酸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线粒体内膜,其余在基质,FADH2)苹果酸苹果酸脱氢酶草酰乙酸(NADH+H+)○磷酸戊糖途径(胞液中进行,不消耗ATP),及意义。第一阶段:氧化反应,生成磷酸戊糖、NADPH及CO2。关键酶及其催化反应: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6-磷酸葡萄酸内酯第二阶段:非氧化反应,包括一系列集团转移。将核糖转变为6-磷酸聚糖和3-磷酸甘油醛而进入糖酵解。意义:为核苷酸的合成提供核糖;为机体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糖异生的途径(↔糖酵解途径)。器官:肝(主)+肾(饥饿),原料:乳酸、甘油、氨基酸反应1:丙酮酸丙酮酸羧化酶草酰乙酸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消耗2个ATP)反应2:1,6-二磷酸果糖1果糖二磷酸酶6-磷酸果糖反应3:6-磷酸葡萄糖磷酸酶葡萄糖6葡萄糖生理意义:①维持血糖浓度恒定;②补充肝糖原(直接途径、三碳途径);③调节酸碱平衡。乳酸循环:乳酸→血液→肝异生葡萄糖→血液→机内摄取(2分子乳酸异生成葡萄糖消耗6分子ATP)生理意义:既能避免损失乳酸,又要防止因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什么是血浆脂PrO,它们的来源及主要功能是什么。脂质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的球形复合体,使血浆脂质运输和代谢的形式。包括CM、VLDL、LDL、HDL。分类CMVLDLLDLHDL化学组成特点富含TG(80~95%)富含TG(60~70%)富含Ch(48~70%)富含蛋白质(80~95%)合成部位小肠粘膜细胞肝细胞血浆肝、小肠主要生理功能转运外源性TG及Ch转运内源性TG转运内源性TG逆向转运Ch(肝外→肝)○简述软脂酸氧化成为乙酰CoA的过程。(7次β-氧化完全转化为乙酰CoA,生成ATP131,净生成ATP129)(1)软脂酸在胞液中活化:软脂酸+CoA-SH+ATP→脱酰CoA+AMP+PPi(脂酰CoA合成酶)(消耗2ATP)(2)脂酰CoA由肉碱携带进入线粒体(肉碱脂酰基转移酶Ⅰ-FA氧化分解的限速酶)(3)脂肪酸FA的β-氧化:①脱氢:脂酰CoA脱氢酶脂酰CoAΔ2反烯脂酰CoA(FADH2)②加水:Δ2反烯脂酰水化酶反烯脂酰CoAΔ2CoAL-β-羟脂酰CoA③再脱氢:L-β-羟脂酰CoA脱氢酶羟脂酰βCoA--Lβ-酮脂酰CoA(NADH+H+)(NADH+H+)④硫解:β-酮脂酰CoA+HSCoA硫解酶酮脂酰βCoA-乙酰CoA+少2个C的脂酰CoA○酮体的生成和利用。酮体包括: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合成原料:大量乙酰CoA;合成部位:肝脏的线粒体;合成的限速酶:HMGCoA核酶。利用:部位:肾、心肌、骨骼及脑组织。(酶:琥珀酰CoA转硫酶,乙酰乙酰硫解酶)产物:①转变成丙酮酸或乳酸,进而异生成糖;②生成乙酰CoA,进入TCA循环→水+CO2+大量能量;生理意义:①酮体是脂肪在肝内正常的代谢的中间产物,是肝脏输出能量的一种形式。②酮体溶于水,分子小,能通过血-脑屏障肌肉毛细血管壁,是肌肉尤其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③长期饥饿和糖供给不足时,酮体可以代替葡萄糖成为脑组织及肌肉组织的主要能源○软脂酸的合成。部位:肝是合成脂肪酸的主要部位,内质网、肝线粒体、胞液;原料:乙酰CoA;限速酶:乙酰CoA羧化酶;供氢体:NADPH(磷酸戊糖途径)总反应:乙酰CoA+7丙二酸单酰CoA+14NADPH+14H+→软脂酸+7CO2+14NADP++8HS-CoA+6H2O糖原合成:ATP、UTP;PrO合成:ATP、GTP;磷脂合成:ATP、CTP○简述尿素的生成过程(鸟氨酸循环)及意义。(1)CO2+NH3+ATPⅠ氨甲酰磷酸合成酶氨甲酰磷酸+2ADP+Pi(N-乙酰谷氨酸时此酶的变构激活剂)(2)鸟苷酸+氨甲酰磷酸鸟氨酸转录甲酰酶瓜氨酸+Pi(3)瓜氨酸+天冬氨酸+ATP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精氨酸代琥珀酸+AMP+4Pi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精氨酸+延胡索酸(4)精氨酸+H2O精氨酸酶鸟氨酸+尿素总方程:2NH3+CO2+3ATP酶尿素+2ADP+AMP+4Pi(2分子N,-NH3,-天冬氨酸)意义:将消毒的氨转变为无毒的尿素。丙氨酸-葡萄糖循环:将肌肉中氨以丙氨酸形式转运到肝合成尿素。甲硫氨酸循环:为体内广泛存在的甲基化反应提供甲基,并促进FH4再生。○生物转化的主要生理意义。肝对进入人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这一过程称为肝的生物转化作用。意义:生物转化的生理意义在于它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生物活性物质生物学活性降低或消失,或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减低或消失。更为重要的是生物转化作用可将这些物质的溶解性增高,变为易于从胆汁或尿液中排出体外的物质。有些物质经肝的生物转化后,其毒性反而增加或溶解性反而降低,不易排出体外。所以,不能将肝的生物转化作用笼统地看作是“解毒作用”。○乙酰CoA在物质代谢中的概况。乙酰COA是糖脂蛋白质代谢共有的重要中间代谢产物,也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乙酰COA的生成:糖有氧氧化;脂肪酸β氧化;酮体氧化分解;氨基酸分解代谢;甘油及乳酸分解。乙酰COA的代谢去路: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在肝细胞线粒体生成酮体,为缺糖时的重要能源之一;合成胆固醇;合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血糖的来源去路。○体内氨基酸的主要来源及去路。来源: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入血;②组织蛋白质分解;③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去路:①分解代谢(主要是脱氨基作用,其次为脱羧基作用);②合成蛋白质;③转变成其他含氮化合物,如嘌呤、嘧啶等。○真核生物的mRNA转录后加工修饰过程。①5’-端加帽②3’-端加多聚A尾③甲基化修饰④去除内含子拼接外显子⑤RNA编辑○重组DNA技术基本原理及5大步骤。①目的DNA的获取②载体的选择与构建③外源基因与载体连接④重组体导入受体细胞⑤重组体的筛选⑥目的基因的表达血糖3.89~6.11mmol/L食物糖肝糖原非糖物质氧化分解消化吸收糖原合成磷酸戊糖途径脂类、氨基酸代谢糖异生分解消化吸收来源去路CO2+H2O肝糖原、肌糖原其他糖脂肪、氨基酸等>8.89~10.00mmol/L尿糖复制逆转录转录翻译概念是以D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是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的过程是生物体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是将mRNA中的遗传信息转译成PrO分子中氨基酸排列的过程原料dNTPdNTPNTPAA产物DNA链DNA链RNA(mRNA、tRNA、rRNA)肽链引物小片段RNAtRNA不需要不需要方向5’→3’5’→3’5’→3’N端→C端方式半保留复制RNA指导的DNA合成RNA水解不对称转录tRNA为转运工具,核糖体为装配机配对A-T,G-CDNA指导的DNA合成A-T,G-CA-U、T-A、G-CU-A/G、G-U/C连接链磷酸二酯键磷酸二酯键肽键肽键模板DNARNADNAmRNA○转氨作用。○经典联脱氨基作用。L-谷氨酸NADH/NADPH-L谷氨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