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导入:播放《兰花草》,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欢快、清新、朗朗上口的兰花草,是上世纪初由胡适先生填词、谱曲的,今天我们听来仍简明清晰,可是在这之前无论是正式生活中的交流还是学校学习,都是文言文。这样的改变,源于一场运动——新文化运动。(板书:第9课新文化运动)二、推进新课师: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但不久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即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不断破坏共和。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愈演愈烈。文化领域里他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在他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里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同学们想一想,袁世凯为什么重新把儒家思想搬出来呢?(总结:自西汉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已成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支柱,他这样做是为实现其专制、独裁,甚至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见小字部分)袁世凯诋毁民主共和,倒行逆施,妄图让人们相信只有尊孔复古才能救中国,一时间复古思想到处泛滥。当时的中国人愿意见到这种景象吗?人们会支持吗?()师: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向往的是民主。所以袁世凯的行为是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下面我们再总结一下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首先:政治上袁世凯专制独裁、破坏共和,为维持专制独裁,提出了“尊孔”。其次,思想上,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但思想界的“尊孔”逆流也不断涌现。再次,(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前提是什么?(···)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希望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上面三点中,哪一点是根本的?(第3点)[板书]①袁世凯独裁专制、破坏共和,尊孔复古思潮泛滥②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③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板书的内容,来判断课本动脑经里“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这句话正确与否?(这种说法不正确。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们可以明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有其阶级、经济、思想基础的。不是凭哪一个人随便造出来的。)过渡: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段大字内容,从中找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完成表格。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基本内容等要素。[学生看书]……总结①标志:《新青年》创办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③旗帜:“民主”“科学”④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⑤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青年杂志》的诞生即《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这本杂志叫《新青年》呢?(因为杂志创办人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人身上,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后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具有新思想的人都成了《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他们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具有进步思想的文章,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这里的新文化是指西方的科学文化,旧文化是指中国旧的封建文化。与袁世凯复古思想相对立,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是北京大学。这个北京大学就是我们在学习1898年戊戌变法时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维新变法后,慈禧太后没把它废除,1912年民国建立后,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这里的老师都是前清的举人、进士或翰林,上课主要教学而优则仕,学生读书的目的是出来要做官。那时候的北京大学跟衙门差不多。直到一位新校长的到来,它才开始改变,这位新校长就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先生。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一字孑民,浙江绍兴人,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但却是这场运动最有力的支持者。1916年2月,蔡元培到北京大学担任校长。他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改革,实行教授治校的方针,鼓励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他的办学方针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这为新文化运动开辟了一个宽广良好的言论空间。他当了北大校长后就骋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因此当时,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上一节课的教员西装革履,下一节课的教员则长袍马褂。比如辜鸿铭,他是北大特别有名的教授,精通九国语言,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辜先生是出身在南洋的华侨,在西洋上学,太太是日本人,多年担任张之洞的母料,毕生效忠清廷,一直到民国都没剪过辫子。他自己讲他自己: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辜先生认为纳妾,缠足,这都是中国的国粹。他见到英国人就拿英语骂,见到法国人就拿法语骂,见到德国人就拿德文骂,北大一帮洋教授都被他骂得服服帖帖,也成为北大一景。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终于理解了这个老师,一直很清高的老师。过渡:新文化运动兴起是以《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的,这又是陈独秀的功劳。下面我们重点介绍陈独秀。陈独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致力于唤醒民众。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陈独秀被捕入狱,一次一次革命的失败,使陈独秀认识到,以往的历次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而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现代强国,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普遍的国民思想革命。于是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随主编陈独秀迁至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核心刊物)。新文化运动由此揭开了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这寄托着他对中国青年的希望,那么什么样的青年才是新青年呢?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他认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在文中他向青年提出了六点希望:一、自由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陈独秀希望中国的新青年应该是具有民主思想,积极进取、关注世界、讲求实用价值,崇尚科学的青年,那用什么样的思想武器来启迪、培养这样的青年呢?“我们现在认为”这两位先生指什么?(德先生是指民主,赛先生是指科学)以民主和科学为武器,民主针对专制,科学针对愚昧迷信。陈独秀第一次高举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民主与科学,而挥动这两面大旗的还有李大钊、鲁迅、胡适、他们都曾经去国外留过学,回国后他们希望把西方的民主科学带给广大中国人。(陈、鲁、李日本,胡美国)实例:一位北大学生的父亲因身患重病,找算命先生算了一卦,算命先生说:这是封建社会中某一个家庭的故事,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下场?(家长专制、迷信思想、女子三从四德这样的旧道德)针对上述现象,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什么口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师:关于新旧道德的问题,旧道德指的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因此,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必须批判旧道德。过渡:为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即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应是新文明的先声。因此,怎么样用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去宣传新文化,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一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势不可挡地发生了。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意见。“改良文学···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文学改良需从八事入手。“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摹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文俗语。”)课前我们听的兰花草就是根据胡适先生的白话诗“希望”改编的。胡先生去大学讲写白话文,底下学生举手,这个白话文啰嗦,拍电报费钱。电报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一个字一两银子,这个文言文拍四个字,“母丧速归。”白话文啰嗦,“胡先生你妈死了,赶紧赶回来吧。”胡适一听这个也不生气,微微一笑,说现在这样,有人请你们出山去做官,而你不愿意去,你们用文言,我用白话,咱看谁短。这一帮学生开始用文言文起草,最长一个孩子写了40多个字,最短的孩子是八个字:“才疏学浅,难堪大任。”胡先生的白话文只有五个字:我不干,谢谢。要是不讲礼貌的话,两个字就完了:不干。一个字:不!就完了。师:胡适的这些建议被陈独秀高度称赞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陈独秀随后发表了态度更为明确坚决的《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气宇轩昂地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瞭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不是全面否定古代文学。陈独秀所要推倒的古典文学,其实只是仿古的文学。师:时代的需求,加上先驱者的主张和奋争,白话文学的主张取得了胜利。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规定白话为“国语”,通令全国中小学采用白话课本。从那时开始,中国的儿童的启蒙教育不再是似懂非懂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而是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适合于他们的东西。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白话文运动并不是文学革命的全部。新文学的建设没有停留在胡适所讲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要求上,而是进一步致力于文学内容的革新。这一方面主要以鲁迅为代表。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了一系列深刻犀利的文章,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为文学革命呐喊助威。鲁迅以他坚定清醒的现实主义立场和坚忍持久的战斗精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代表。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鲁迅影响最大的则是他的文学创作实绩。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选自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反对封建的战斗檄文,小说中的“狂人”象征着一代还不能够被多数民众理解的文化先觉者,是一个英勇孤独的战士。他通过痛苦的反思,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封建宗法制度“吃人”。鲁迅在《狂人日记》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孔乙己》《药》等著名小说,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思想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他解剖中华民族国民性的弱点,意在暴露社会病根,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他把自己这一时期的小说结集时,取名为《呐喊》。除鲁迅之外,还有郁达夫、叶绍钧等人的小说也从不同视角表现了社会黑暗、民族衰弱给知识青年的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过渡:新文学成为传播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思想的工具。《新思想》一时间发行量扩大了。这是为什么?(因为白话文使普通的百姓能够看懂,所写内容又是反映现实的,普通百姓能看懂,愿意看,所以文学革命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正当中国大地上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开展,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还在探索救中国的道路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了,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豁然开朗,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