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物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球表层的生物群。2、生态因子:环境是有许多因子所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成为生态因子。3、生态幅度:自然界中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不同的适应范围,称为生态幅度。4、适应:生物体能够因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遗传形状而是自己顺应环境,称为适应。5、趋同进化:又称趋同适应,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成为趋同进化。6、趋异进化:又称趋异适应,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7、黄化现象:植物在黑暗条件下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8、光周期现象:生物的活动性深受光照时间长短变化的制约,称为光周期现象。9、寄生: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一方得利而另一方受害的现象。10、共生:凡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并产生一定的联系,都可以称为共生。11、附生:一种生物附着在另一种生物体上,相互之间并无营养关系。12、绞杀:一种植物将另一种植物绞杀致死,存在于植物界。13、群栖:许多植物、许多动物或许多动物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14、竞争:生活在某一区域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他营养条件等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15、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16、群落: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17、多度:某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18、盖度: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投影盖度是指植物枝叶所覆盖地表的面积,基部盖度是指植物基部所占的面积结构:群落中所有生物及其个体在空间的配置情况。19、层片:它包括一个生活型或几个至少相近生活型的植物,在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称为层片。20、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段,或者原来生长过植物,但被彻底地消灭了,没有保留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物被影响下的土壤。21、次生裸地:指原来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后拉又有的植物已被破坏而不存在,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存在,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22、演替: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23、草甸:一类生长在中等湿度条件下的多年生中生草本植被类型。24、沼泽:在水中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以沼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25、生物分布区:指某类生物种在地表的分布区域。26、生物区系:主要包括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广义的生物区系是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的总和。狭义的生物区系是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是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27、生物多样性: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称。228、遗传多样性:存在于生物个体内、某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称。29、物种多样性:某一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或物种的总数目。30、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内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性。3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的盖度的种类32、生态因素: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直接或间接因子,可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33、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34、环境: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总合。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35、特有种: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一些珍稀、特有、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与生物量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它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它们消失或消弱,整个生态系统就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物种称为特有种。36、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它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的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37、生态演替: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38、分布区: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够充分的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是生物对外界环境特殊适应的表现形式。39甬道包含多种多样的生境,大多数物种都可以穿越40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41层间植物森林中的某地植物它们附着或攀援,在直立支柱的不同布冯本身不构成一个层次42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群落中所占有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以及该种群在群落中的作用,称为该种群的生态位。如:老鹰和猫头鹰;乔木和草本等简答题:生态因子的作用1)综合作用①环境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②任何一种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③多种生态因子形成复杂的整体,综合地对生物发生作用2)主导因子①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并非等同②对某些生物来说常常是一种或几种生态因子起主要作用。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子成为主导因子。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生态因3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例如:鱼类的洄游。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在某一生态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以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从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①对生物起直接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②间接作用是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如地形因子中的坡向、坡度、海拔高度等。1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的重要的社会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无时不在经济、宗教、艺术、文学、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支持方面反映出来。13分布区的制图方法:1点图法2周界法3涂斑法。海洋植物区系的三个区:北方海洋区、热带海洋区、南方海洋区。15岛屿生物的来源来源:对岛屿生物区系的研究表明,岛屿上的生物最初都是外来的。对于动物,一些飞行动物可以靠自力飞达最远的岛屿,较小的鸟和蝙蝠,特别是飞行的昆虫,可以被动的由大风吹达岛屿,这些动物又能携带其他动物的卵或小型休眠者以及植物的果实、种子和孢子一起到岛屿。对于植物,比较容易适应长距离散布,很多植物表现出某种适应,保证下一代从亲本处运走,这些散布机制甚至使其可能横越浩瀚的海洋。此外,植物成功拓殖只需要一个能育的种子或孢子。岛屿生物群组成的基本特征:①岛屿上生物总数比大陆上少。②较大的岛屿比较小的岛屿种类多样性高。③移入的高速度和消亡的高速度是岛屿生物组成的重要特征。③温度制约和影响岛屿生物种类的多样性。④生物对岛屿环境适应有许多形式。16热带雨林生物群的基本特征:1.动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多样,动植物科的优势现象代替了种的优势现象。2.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决定群落外貌,热带雨林的生活型特征,是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外貌季节性变化不明显,动物周期性变化也不明显。3.机构,植物的成层现象比较复杂,基本上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三个层次。17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①群从,②群系,③植被型。群从: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群系:是植物群落分类的中级单位。植被型:是群落分类的高级单位植物在动物生活中的意义?①植物是动物的直接或间接食物。植物对草食性动物是直接的,而对肉4食性动物是间接的关系。不同的草食性动物以植物的不同部分为食。因此,植物的生长、分布和丰歉程度,直接决定着草食性动物的居住、繁殖、分布和数量变动等情况。②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隐蔽所。大多数动物都栖息于植物群落之中,植物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地,同时植物还可以作为许多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隐蔽所。动物在植物生活中的意义?1动物协助植物授粉。②动物传播种子和果实。③动物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④动物影响植物群落的成分和存在状态。世界陆地植物区系区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区泛北极植物区古北界旧热带植物区新北界新热带植物区古热带界澳大利亚植物区东洋界好望角植物区新热带界南极植物区澳大利亚界2间断分布区形成的原因。①自然条件的变化②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元分布区内死亡③陆地下沉④大陆漂移⑤跳跃式传播⑥人为影响3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⑴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热量条件的差异使陆地生物群从赤道向两级成带状依次更替;水分条件的差异,使生物群的分布呈现从沿海向内陆成带状依次更替的规律。⑵陆地生物群的垂直分布规律。即生物群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发生更替。具有以下规律:①各处生物垂直带谱随所在水平带不同而有所变化。②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有些相似之处③垂直带中每个生物带的下限海拔高度,有向两级逐渐降低的趋势,森林生物带上限也有类似规律④当高大山体走向垂直于盛行风向时,其两侧气候差异甚大,而且变化很快,这使生物垂直带谱也成显著的差异。5生物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的生物群。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生物分布的基本规律。研究内容:地球上生物群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分级分类;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分布区与区系的形成与演变;岛屿生物群的拓殖与灭绝等6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成一定群落环境;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具有一定的营养结构、代谢方式8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原生演替、次生演替按基质性质:水生、旱生演替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按群落代谢特征: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9温度与生物的关系影响:1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①环境温度是生物生活的基本条件,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范围,低于某一温度,生物会停止生长发育,高于这一温度,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在发育起点温度和温度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有效温度范围②温度与生物的发育关系中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完成发育必须遵循有效积温法则2温度与生物的地理分布的影响温度与植物的地理分布①低温是决定植物水平分布北界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高温则是决定植物向赤道和低海拔分布的主要因素。②影响温度变化的因素常常会加剧或减弱温度对植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温度与动物的分布温度作为动物分布的限制因子,一般是指极端温度。就北半球而言,分布的最北界限通常受最低温度的限制,而分布的南限往往受最高温度的限制。对变温动物,温度起直接的限制作用。如各种昆虫的发育需要一定的有效积温,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对恒温动物,温度的直接限制少见,往往是间接影响。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①对低温适应1)形态适应极地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内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植物体表面被有蜡粉或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短变小的趋势(艾伦法则)。生活在寒冷气候地区的同类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趋向于大,而在温暖气候地区生活者体形则趋向于小(伯格曼定律)。恒温动物的另一类形态适应,是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或羽)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厚皮下脂肪,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逆流热交换。2)生理适应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及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防止原生质萎缩和蛋白质凝固,增强抗寒能力。6动物则靠增加体内产热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局部异温性,即动物的四肢、尾、吻、外耳等部位温度降低,低于体躯中央的温度,并且身体中央温暖的血液很少流到这些部位,从而使这些隔热不良的部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