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复习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和老子一、孔子(一)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二)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1.思想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1)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2)孔子讲的“克已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2.政治主张①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②在强调以“礼”治国的同时,不反对逐步改良政治。3.对鬼神的态度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把解决和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三)教育思想1.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他招收学生,不分贵贱,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2.主张“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3.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4.强调“温故而知新”,主张学习要反复温习,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5.主张“当仁不让于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6.主张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老子(一)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二)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之中。《道德经》又称《老子》,总计约5000字,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老子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2)辩证法思想: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他主张只要能“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2.政治思想: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三)影响: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孟子、荀子与儒家(一)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唐代以后,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2.主要思想主张(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①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②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在此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2)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3)重义轻利思想孟子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人们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3.孟子思想的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二)荀子1.基本主张(1)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2)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3)继承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先,同时也吸收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2.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二、墨子与墨家(一)墨家学派的组织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鲁国的墨翟(历史上尊称为“墨子”)。(二)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1)墨子把“兼爱”也称作“仁”。但与孔子的所说的“仁”有很大的差异。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家主张的兼爱则是无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2)墨子的“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三)墨家学派的地位变迁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时期,一度为显学。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2.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三、庄子与道家(一)庄子的历史地位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二)庄子的思想主张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齐物”就是齐一万物。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2.从“齐物”的观点出发,庄子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所谓“逍遥”就是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要想达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3.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说的“天”是指自然,“人”是指人为。属于自然的东西本来就有,是人所不能改变的。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三)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的成就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四、韩非与法家(一)历史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得到嬴政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二)基本主张1.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韩非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五、孙膑与兵家1.历史地位及思想来源: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他主要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地吸收了法家和其它各家的思想。2.军事思想及影响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他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六、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①在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②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士人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③在文化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了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一)兴起原因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二)兴盛时段: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三)思想内容和特点1.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的中两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2.它强调“无为而不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四)作用影响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五)地位丧失1.原因:(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2.标志: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1.新儒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主张思想统一,因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3)主张施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进一步“三纲”“五常”。(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第4课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1、儒学发展的危机(1)汉朝儒学获得“独尊”地位。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及唐代儒学大师韩愈等赤裸裸的恐吓已不能控制人心;(2)汉代以后,王朝的短暂和分裂,人们饱受战争之苦,对儒学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信神拜佛,求道成仙;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争取了许多社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2、“三教合一”形势的出现儒、佛、道三家彼此之间在反复辩驳的过程中互相吸纳与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3、儒学对“三教合一”的回应为了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崇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得到了丰富和更新。二、程朱理学(一)理学的形成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次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二)理学的主要流派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程颢、程颐合称“二程”,对理学发展起了突出作用;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2)主要思想观点①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了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②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既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3)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理学兴起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了这一趋势,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2.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陆九渊、王守仁。(2)主要主张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南宋时期的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发明本心”,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②王守仁的心学理论A.背景: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就是“阳明心学”。B.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三)理学的影响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