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2.生态因子:环境是由许多因子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3.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称。4.限制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极限时,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布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些因子就为限制因子。5.主导因子:A.从因子本身说,当所有的因子在质和量相等时,其中某一因子的改变能引起生物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B.对生物而言,由于某一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的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生明显的变化。6.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7.趋同适应(趋同进化):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8.趋异适应(趋异进化):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9.生态幅度:自然界中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不同的适应范围。10.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1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12.生活型:与一定生境相联系的,主要依外貌特征区分的生物类型。13.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由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14.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15.竞争:是指生活在某一地区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他营养条件等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16.层片:一个生活型或几个至少相近生活型的植物,在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称为层片,是植物群落最基本的结构单位。17.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的盖度的种类。18.侵移:是指植物生活的繁殖结构进入裸地,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生境。19.群落演替: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20.照叶林:是副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常绿阔叶林,常与光照方向垂直,能反射阳光。21.热带萨王纳:干湿季对比非常明显的热带地区。22.马基群落:由刺叶栎构成的常绿硬叶林如遭退化,则形成灌丛状的马基群落。23.潘帕斯草原:又称南美草原或阿根廷草原,南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草草原。24.草甸: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25.沼泽:是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广义的沼泽泛指一切湿地;狭义的沼泽则强调泥炭的大量存在。26.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27.生物分布区:主要是指某类生物种在地表的分布区域。28.生物区系:广义,是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的总和。狭义,是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29.荒漠: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流沙、泥滩、戈壁分布的地区。30.驯化:是将野生的动物和植物的自然繁殖过程变为人工控制下的过程。31.适应:生物体能够因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遗传性状而使自己顺应环境。32.连续分布区:指某一植物分类单位(科、属、种)或群落类型,其分布区是一块完整的区域。33.广域分布区:生物种分布的范围广泛,通常遍及各大洲,称为世界种或广域分布种。34.原生演替:在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地段上开始的演替。35.原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如冰川的移动等造成的裸地。36.顶极群落: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极,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极群落。二、简答题1.什么是生物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的学科分支有哪些?生物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分布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生物群。主要学科分支有主要有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2.简述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史。①生物地理学于19世纪早期产生并迅速发展。②达尔文关于物种形成和生物演化的理论促进了生物地理学的发展。③洪堡被誉为植物地理学的创建人,华莱斯用自然选择和演化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华莱斯线”。④孟德尔、摩尔根学派的新达尔文主义者说明了物种形成、系统发育和多样性的根本原因。⑤板块构造、海底扩张理论的兴起和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复活,促进了生物地理学的发展。⑥麦克阿瑟和威尔逊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说明了岛屿生物群落的平衡点与拓殖和灭绝速度的关系。3.生物地理学与哪些学科有重要关系?植物分类学和动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形态学、生理学、行为学、遗传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4.简述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1)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原因,定律成立条件为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2)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不仅估计了环境因素,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5.简述生物与各环境因子(光、温、水、土)的关系。(1)光照: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的源于太阳光。A.根据光强度不同,将植物划分的生态适应类型为:阴性植物、阳性植物、耐荫性植物。(植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类型有哪几种)B.光照持续时间不同:a.植物的适应类型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植物对光照时间的适应类型有哪些)b.动物的适应类型为:昼夜节律,季节性节律。(2)温度: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一定的温度条件。A.生物对低温的适应: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B.动物对低温的适应:同种恒温动物。C.生物对高温的适应: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D.动物对高温的适应:恒温、变温、异温动物。(3)降水:是生物主要的水分来源。陆生植物分为三种生态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硬叶,肉质)。(4)不同土壤类型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A.粘土,不易通气和透水,适合浅根植物。B.壤土,最好土壤,适合绝大多数植物。C.沙土,保水能力差,多生长深根系植物。6.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特点(1)综合作用: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例如山脉阳坡和阴坡景观的差异,是光照、温度、湿度和风速综合作用的结果。(2)主导因子的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3)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例如低温在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则是有害的。(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如光照强度减弱时,植物光合作用下降可依靠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A.直接作用的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如光、温度、水。B.间接作用的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如坡度、坡向等。7.如何区分环境中的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名词解释)8.温度对动植物生活有哪些影响?(1)生物生存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常常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2)极端低温对生物分布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对植物和变温动物来说,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就是低温。温度对恒温动物分布的直接限制作用较小,但也通过其他生态因子(如食物)而间接影响其分布。9.水对生物的影响水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方面。陆生动物的许多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水量多寡限制的。水是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因而水体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动植物:植物是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隐蔽所;动物协助植物授粉,传播种子和果实,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并影响植物群落的成分和存在状态。10.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的作用如何?光可促进植物的器官分化,同时可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还可控制细胞分裂,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植物必须在一定光照条件下才能叶绿素,在黑暗条件下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11.光强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建造有何作用?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开花结果上,通风条件好,则开花结果好;光照强度增加,果实品质好。12.光对动物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光质,光强度,光照持续时间对生物的影响是不同的.①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形态及体色都有显著的影响。②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光可促进器官的分化同时也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还可控制细胞分裂,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③地球上光的周期性变化使动物活动产生昼夜节律,季节性节律等。13.植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类型有哪几种?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荫性植物14.植物对光照时间的适应类型有哪些?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15.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1)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不仅估计了环境因素,还估计了生物本身的耐受限度。)(2)补充原理:A.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不同年龄、季节、栖息地等同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B.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C.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D.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不同;E.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16.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1)生物对低温的适应植物形态:①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的物质保护;②芽具有鳞片,体表有蜡粉和密毛;③树干粗短,成匍匐垫状或莲座状,树皮坚厚状。动物形态:①贝格曼规律:恒温动物性成熟慢,个体大,活动时间长;②阿伦规律:内温动物四肢,联系缩短;③恒温动物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提高隔热性。植物生理: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了防寒抗冻能力。动物生理:①增加非颤抖性产热和基础代谢产热;②异温性,增加了逆流热交换,减少散热;③时间异温性——休眠;④适应性低温,冬眠前体内贮存大量低熔点脂肪。行为方面:动物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迁徙和集群方面。(3)生物对高温的适应A植物形态:①有密绒毛和鳞片过滤部分阳光;②有丝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反光,可反射大部分阳光,减少植物热能吸收;③有些植物叶片垂直主轴排列,使叶缘向光,减少组织温度;④在高温条件下对折,叶片吸收的辐射可减少一半;⑤有的植物树干和根茎生有厚的木栓层,有绝热和保护作用。动物形态:动物的皮毛在高温下起隔热作用,防止太阳直接辐射,夏季毛色变浅,具有光泽利于反射阳光。B植物生理:①降低了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抗凝结能力;②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③具有发射红外线的能力。动物生理: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C行为方面:植物的适应性表现在叶片的折叠。动物表现在昼伏夜出的行为。17.试述全球环境的地带性规律及其形成原因。⑴纬度地带性,指的是从赤道到两极形成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成因是:从赤道向两极热量条件逐渐减少⑵经度地带性,指的是从沿海到内陆形成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成因是: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条件逐渐减少⑶垂直地带性,指的是从山麓到山顶形成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成因是:从山麓到山顶水分、热量条件逐渐变化⑷非地带性,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因为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自然地理环境不符合前三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