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非理性主义介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讲: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唯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第二讲:生存论哲学思潮现象学:胡塞尔存在主义:萨特、海德格尔第三讲:语言哲学思潮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第四讲: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福柯、德里达、罗蒂第五讲: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早期西马: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总体介绍一、现代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思潮兴起的文化背景二、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转向的主要原因三、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主要特征四、西方哲学非理性义主义的影响及评价1.“祛魅”与启蒙时代的到来。文艺复兴运动(发端于15世纪)和宗教改革运动(16世纪)。2.启蒙时代的主题:理性主义。“理性成为18世纪的汇聚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卡西尔一、现代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思潮兴起的文化背景3.启蒙时代的人类精神。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要大胆、公开运用个人的理性勇气!”黑格尔:作为“上帝”的“绝对理性”4.“启蒙之后”的困境:理论层面:(1)启蒙理性堕落为工具理性(2)工具理性的嚣张与价值理性的消褪(3)唯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与生活世界危机社会现实层面:(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经济危机(2)资本列强的殖民扩张与“天下大乱”二、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转向的主要原因1、理性万能代替上帝万能导致了理性的独断。2、理性主义哲学体系变成了脱离并主宰人的现实生活的思辨形而上学。3、理性的片面化发展,工具理性的扩张,造成了技术对人的异化。三、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主要特征1、在本体论上,现代非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寻求某种非理性来取代理性的中心地位,作为世界的本体,并把它建构和发展为对抗理性主义的一种“主义”。2、在认识论上,现代非理性主义普遍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反对理性主义依靠抽象的逻辑推理和二元对立的知性思维来把握世界,认为只有依靠体验、直觉、情感等非理性的认识方法,才能认识世界。3、在人性论问题上,现代非理性主义反对把人抽象化、理性化,主张非理性的因素才是人性的本质,把非理性看成是人进行自我选择、自我生成以及实现人的绝对自由的根本动力。4、在价值观上,现代非理性主义拒斥绝对主义的价值理想,反叛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秩序,试图戳穿理性主义的虚妄性,颠覆既有的伦理道德,张扬反传统的价值观,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相对主义的价值信念,甚至走向虚无主义。5、在历史观上,现代非理性主义往往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并不是由理性完全支配下的单一机械的过程,而是受人的主观愿望和各种非理性因素制约的无内在秩序可寻的过程。四、西方哲学非理性义主义的影响及评价现代非理性主义对于传统理性主义的反叛,凸显了非理性在人类思想文化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人类实现对自己人性完整性和丰富性的认识提供了可贵的参照系。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对西方现实社会中由于理性的扩张而造成的对人和社会存在的单向度状况进行的诊断和批判,为我们理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出现,不仅促使人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去了解和看待非理性,也使人们去重新反思理性,并因此产生对理性理解的修正、调整和改变。在肯定现代非理性主义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叛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比如:(1)非理性主义对于非理性的推崇和夸大,是不是也会导致对理性的压抑和新的不平等?(2)在现代非理性主义使我们认识到人性不能单一地归结为理性的同时,那么以非理性来取代理性作为人性的本质是不是又使对人性的理解陷入了一种新的绝对性之中了?(3)现代非理性主义在消解二元对立的知性思维的同时是否又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重新制造了它们的二元对立?(4)对理性毫无节制的消解和反叛,是否会导致确定性、崇高性和意义性的丧失,最终使一切陷入虚无?(5)可以说,非理性主义同理性主义的尖锐冲突,已经构成了现代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生活的中心冲突,它给西方社会时代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使西方文化精神陷入到一种新的焦虑和痛苦之中。唯意志主义哲学一、唯意志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一阶段:19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创立了“生存意志论”,标志着唯意志主义的诞生。第二阶段:19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改造叔本华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强力意志论”,极大地推进了唯意志主义的发展。二、唯意志主义的基本特征1、唯意志主义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活动看作是世界的本质,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用意志去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的各种现象。2、唯意志主义公开否定人的理性能够认识世界、认识真理,认为意志的直觉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3、唯意志主义摆脱了传统的宗教观念,批判传统道德。唯意志主义代表人物介绍亚瑟•叔本华(1788-1860)ArthurSchopehauer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41)亚瑟•叔本华(ArthurSchopehauer)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1788年出生于但泽(即今波兰格但斯克),父亲是个富有的银行家,母亲是个颇有名声的小说家。叔本华从小孤僻、傲慢,喜怒无常显得有精神病气质。他看不惯母亲的所作所为,母子关系十分不好,经常争吵。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叔本华学说中对妇女的歧视,部分原因与母亲争吵有关。人物介绍1803一1804年曾按父愿去英、法等国访问、学习、经商。但后来放弃了作商人的打算。1809年赴哥丁根大学学医,第二年改学哲学,成了柏拉图的崇拜者。1811年他到柏林听费希特和施莱尔.马赫的讲课。1813年他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论文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先后居留魏玛、德累斯顿,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1820年任柏林大学哲学讲师。当时德国各大学的哲学讲坛大都被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哲学家所把持。叔本华对他们极为敌视,欲与之一争高低。他在柏林大学时就企图与当时也在柏林大学任教的黑格尔争夺听众,但遭到惨败。从1831年因躲避瘟疫离开柏林去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等地。1833年起至死均孤栖于法兰克福的一个小旅店中。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其中《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最为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他对自己的哲学极为自负。声称他提出了一种与以往哲学方法根本不同的哲学方法,从而使欧洲哲学的发展发生了根本的转折。然而在1848年革命失败以前,叔本华哲学在德国内影响甚微,他的著作出版后往往无人问津。因为黑格尔主义正处于鼎盛时期,但他相信他的著作受人欢迎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随着19世纪40年代欧洲,特别是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急剧变化,叔本华所预言的那种时代真的到来了。叔本华的哲学适应了当时人的情绪而受到极大欢迎,叔本华本人也因而声名大振。1858年,当叔本华70岁寿辰时,许多原来对叔本华投以鄙视目光的资产阶级著名人物都转而对他颂扬备至,把他当作“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哲学是一种悲观主义的唯意志论。他的著名论断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从这一命题出发,他认为主体是世界的基础,是一切客观存在的前提,世界是由主体和客体两个不可分的方面构成的,两者存则共存,亡则共亡,双方互为界限,客体的起处便是主体的止处。另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意志无处不在,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所以又可称作是生命意志。由于生命有欲求,而欲求是缺乏的,所以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欲求又是无止境的,所以痛苦也是无边际的。叔本华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悲剧。通过意志的本质是痛苦的观点,叔本华实现了从“意志的肯定”向“意志的否定”的过渡。所谓“否定”意志,就是在自身中抑制意志,他主张用佛教的办法。一、意志与表象1、世界二分为现象与意志。世界作为表象而存在,意志是世界的本体,现象是意志的客体化。2、意志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欲求和冲动,其基本特点是求生存,因此,可称之为生存意志。3、世界和人的本质都是意志。4、意志与理性的关系:意志高于理性,理性是意志客体化的表现,是实现意志的工具和手段。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人生就摇摆于痛苦与无聊之间。解除痛苦的途径:哲学、艺术、否定生命意志。其中,否定生命意志是最根本的途径。思考题1、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这句话?2、如何理解叔本华的生存意志?3、简述并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主要著作:《悲剧的诞生》(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快乐的知识》(188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91)《论道德的谱系》(1887)尼采简介弗里德利希•威尔海姆•尼采(FriedrichWilhelmNietzschel)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1844年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其父社会地位不高且早逝,但由于与包括普鲁士王弗里德利希•威廉在内的当权贵族有过较密交往,给整个家庭打下了贵族特权阶级的烙印。尼采自幼受父亲的思想影响,曾因其远祖为波兰贵族而自傲。1858一1864年,尼采在普福塔一所培养特权子弟的寄宿学校上学,热衷于希腊文化,对诗和音乐感兴趣。1864年进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入莱比锡大学学习语言学和神学。这时他已接触到叔本华的著作,并在其非理性主义的鼓舞下抛弃了从小接受的基督教。1869—1879年他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1880年,他由于厌倦教授生涯和疾病缠绕,遂辞去教职。在以后十年间,他到过瑞士、意大利和德国许多地方寻求医疗。这十年也是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精神病倾向日益明显的十年,然而又是他哲学思想趋向成熟的十年。1889年他完全疯狂,被送进疯人院,后来到魏玛休养,直至逝世。尼采的哲学活动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约为1870—1876年,这时他深受德国著名音乐家瓦格纳特别是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第二时期为1877—1882年,这时他受实证主义的影响,但并未具体接受实证主义。第三时期为1883—1889年,这时他力图摆脱以往哲学家的影响,创立自己的哲学。在尼采生命的三个时期,研究重点不尽相同。前期(1870—1876年)对古希腊悲剧和艺术进行研究,宣扬意志主义哲学,提出权利意志思想;受叔本华与音乐家瓦格纳的影响,同时又对他们思想中“危机、死亡和坟墓的气息”不满,开始寻求克服叔本华悲观主义的途径,提出了永恒轮回、重估一切价值的重要思想。中期(1877—1882年)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堕落价值观和一切虚伪文化,主张积极奋发之人生,主张张扬酒神精神。后期(1883—1889年)猛烈抨击基督教,宣扬超人思想,提出了其最为著名的反基督教道德和超人理论。他提出:上帝死了。进而提出:克服上帝死了这种虚无主义的状况,就需要人自己承担自己的命运。尼采的道德哲学主要表现为一种对道德现象作心理学解释的尝试,发现两种道德类型,或道德发生作用的机制:“主人道德”(力量和自我肯定)和“奴隶道德”(虚弱和顺从),用强迫的机制内化为良心,自称“敌基督者”。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反现代的。尼采的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快乐的知识》(1882)、《查拉图斯特拉如此说》(1883—1891)、《善恶的彼岸》(1886)、《道德的谱系》(1887)、《偶像的黄昏》(1888)、《瞧!这个人》(1888)等,后者是他的自传性著作。尼采曾计划写一部对他的哲学作总结性阐述的著作,书名几经变更,最后定为《权力意志: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但尼采未完成。在他死后,由他妹妹整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