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生物工艺学定义:生物工艺学,也称生物技术,是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过程技术手段,按照设计改造生物体或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要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2.研究内容:在生物反应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工艺技术问题。以探讨生物产品生产过程中共性为目的,从工艺角度阐明细胞生长和代谢产物与细胞的培养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生产过程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3.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1).传统经验制造技术——天然发酵阶段特点:自然发酵、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经验丰富(2).纯种培养技术的成功——初级代谢产物生产阶段标志:了解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特点是:大多数为厌氧发酵过程的产物;产物的化学结构简单,初级代谢产物;其生产通常是在敞开环境中进行;生产过程简单,生产设备相对要求不高,规模一般不大。(3).搅拌技术成熟——好氧培养阶段标志:抗生素工业的通风机械搅拌罐的应用特点:产品类型多,不但有初级代谢产物,也出现了次级代谢产物,还有生物转化及酶反应等产品;技术要求高,主要使用纯种发酵,在发酵过程中通入无菌空气;规模巨大;技术发展快。(4).基因重组技术的成熟——现代生物技术阶段标志:DNA是遗传物质。4.生物技术的应用:农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化学冶金工业,能源工业,环境保护第二章5.常用工业生产微生物菌种:工业常用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6.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出发菌株-自然分离纯化-制备单孢子悬液-诱变剂处理-稀释涂平板-培养,计数-突变株分离-初筛-复筛-突变性能检测-筛选出高产菌株-保存7.初筛,复筛概念与筛选方法初筛:目的是删去明确不符合要求的大部分菌株,把生产性状类似的菌株尽量保留下来,使优良菌种不致于漏网。初筛工作以量为主,测定的精确性还在其次。初筛的手段应尽可能快速、简单。复筛的目的是确认符合生产要求的菌株,所以,复筛步骤以质为主,应精确测定每个菌株的生产指标。初筛选方法平皿快速检测法:纸片培养显色法,变色圈法,透明圈法,生长圈法,抑制圈法等复筛方法:(1)微生物初筛鉴定(——何属?何种?目的:预知微生物对人、动物或植物是否有致病性。但分类复杂。)(2)发酵培养基的选择(3)培养与发酵(4)抽提试验8.微生物杂交育种基本程序:选择原始亲本-诱变筛选直接亲本-亲和力鉴定-杂交-分离到基本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上培养-筛选重组体-鉴定9.什么是原始亲本,直接亲本?原始亲本是微生物杂交育种中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优质出发菌株,主要根据杂交的目的来选择.从育种角度出发。通常选择具有优良性状如产量高,代谢快,产孢子能力强,无色素,泡沫少,粘性小等发酵性能好的菌株为原始亲本。直接亲本微生物杂交育种所使用的配对菌株称为直接亲本。特点:经原始亲本菌株诱变而来;具有营养缺陷型标记或其他标记。10.孢子制备分为放线菌孢子制备,霉菌孢子制备,细菌培养物制备各自特点?(1)放线菌孢子制备琼脂斜面培养基、不丰富碳源和氮源,温度多数28°C,少数37°C,培养时间5-14天。(2)霉菌孢子制备以大米、小米、玉米、麸皮、麦粒等天然农产品为培养基。培养温度为25~28℃,培养时间为4~14天。(3)细菌培养物制备斜面培养基、碳源限量而氮源丰富,牛肉膏、蛋白胨常用作有机氮源。温度大多数为37℃,少数28℃,培养时间1~2天,产芽孢的细菌则需培养5~10天。11.影响孢子制备的因素及其控制。(1)培养基:构成孢子培养基原材料,其产地、品种、加工方法和用量。(2)培养温度和湿度:斜面孢子培养时,培养室的相对湿度对孢子形成的速度、数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真菌对湿度要求偏高,放线菌对湿度要求偏低。最适培养温度和湿度是相对的,培养温度、培养基组分不同也会影响到微生物培养的最适相对湿度。(3)培养时间和冷藏时间:孢子的培养时间及冷藏时间对孢子质量有重要影响,过于年轻的孢子经不起冷藏,孢子的培养时间应控制在孢子量多、孢子成熟、发酵产量正常的阶段终止培养。冷藏总原则是冷藏时间宜短不宜长。(4)接种量:制备孢子时的接种量要适中。因为接种量的大小影响到在一定量培养基中孢子的个体数量的多少,进而影响到菌体的生理状态。12.影响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1)培养基(2)培养条件(3)种龄,种子培养时间(4)接种量13.菌种退化的概念及其原因:菌种退化,群体中退化细胞在数量上占一定数值后,表现出菌种生产性能下降的现象。常表现为,在形态上的分生孢子减少或颜色改变,甚至变形,在生理上常指产量的下降。菌种退化原因(1)自然突变:较高的代谢繁殖能力导致大量基因突变,多数为负突变。(2)环境条件:如营养条件,环境温度也是重要的作用因素。14.菌种保藏的原理:根据菌种的生物、生理、生化特点,人工地创造条件,使菌种的代谢活动处于不活泼状态,生长繁殖处于休眠状态。第三章15.为什么要进行淀粉制糖?(1)许多微生物并不能直接利用淀粉;(2)有些微生物能够直接利用淀粉作原料,但必须在微生物分解出胞外淀粉酶类以后才能进行,过程缓慢,发酵过程周期过长,实际生产上无法被采用。(3)若直接利用淀粉会由于灭菌中高温导致淀粉变糊、结块,发酵液粘度增加,无法进行发酵16.DE值,DX值指什么?葡萄糖值---DE值工业上用DE值(也称葡萄糖值)表示淀粉糖的糖组成。糖化液中的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算)占干物质的百分率称为DE值。糖化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占干物质的百分率称为DX值。17.淀粉水解糖的制备方法有哪几类,其概念是什么?(1)酸解法又称酸糖化法,它是以酸为催化剂在高温下将淀粉水解转化为葡萄糖的方法。(2)酶解法利用专一性很强的淀粉酶、糖化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又称为双酶法或多酶法。(3)酸酶结合法酸酶法:先将淀粉酸水解成糊精或低聚糖,然后利用糖化酶水解其为葡萄糖。酶酸法:将淀粉乳先用淀粉酶液化到一定程度,再用酸水解成葡萄糖。18.淀粉水解中酸水解有3个反应,是什么?反应1:酶催化,淀粉水解成葡萄糖——主要反应反应2:酸、热作用发生的复合反应——次要反应反应3:分解反应——次要反应19.酸水解条件选择及其控制:1)淀粉的质量:酸水解法以酸为催化剂,无专一性2)淀粉乳浓度的选择淀粉乳浓度下降,DE值上升,副反应减少;浓度过低,设备利用率低。3)酸的种类和用量4)糖化温度、压力和时间5)淀粉中含蛋白质等杂质对糖液质量的影响6)糖化终点的控制和检查20.淀粉酶水解的的两个步骤:液化和糖化酶水解位置水解次序水解产物液化淀粉酶1,4糖苷键无先后次序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塘、异麦芽糖、低聚糖糖化糖化酶1,4和1,6糖苷键从非还原性末端开始葡萄糖21.糊化和老化的概念:1)淀粉的糊化:指淀粉受热后,淀粉颗粒膨胀,晶体结构消失,互相接触变成糊状液体,即使停止搅拌,淀粉也不会再沉淀的现象。2)淀粉的老化:分子间氢键已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形成新的氢键的过程,也就是复结晶过程。22.糖化的概念:利用糖化酶(也称葡萄糖淀粉酶)将淀粉液化产物糊精及低聚糖进一步水解成葡萄糖的过程。第四章23.培养基的概念,作用,要求?培养基:指一切可供微生物细胞生长繁殖和生物合成各种代谢产物所需的,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多种营养物质的混合物。作用:满足微生物生长、促进产物生成。基本要求:(1)满足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2)针对不同发酵规模的生产,有不同成分的培养基。24.微生物营养的五大要素:碳源,氮源,无机盐及微量元素,生长因子、前体、产物促进剂,水25.葡萄糖效应:又称葡萄糖阻遏或分解代谢产生阻遏作用。葡萄糖或某些容易利用的碳源,其分解代谢产物阻遏某些诱导酶体系编码的基因转录的现象。26.碳源的作用:提供微生物菌种的生长繁殖所需的能源和合成菌体所必需的碳成分;提供合成目的产物所必须的碳成分。27.氮源的定义,作用,类型?定义:指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的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作用:用于构成菌体细胞物质(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和含氮代谢物。类型:分为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两种。28.生长因子定义: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维生素等。只对于无法合成这些成分的微生物必不可少。29.培养基按纯度分为哪3种?按用途分为哪3种?按纯度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按用途分为孢子、种子和发酵培养基30.培养基成分选择的原则:(1)菌体的同化能力(2)代谢的阻遏与诱导(3)合适的碳氮比(4)Ph的要求31.正交试验的实质和步骤:实质:选择适当正交表,合理安排实验的分析事宜按结果的一种试验方法。步骤:(1)根据要求和客观条件确定因子和水平,列出因子水平表;(2)根据因子和水平数选用合适的正交表,设计表头,开始实验;(3)根据正交表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4)对实验进行分析,选出较优的实验条件及对结果有显著影响的因子。32.培养基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原料及设备的预处理;原材料的质量;发酵特性的影响;灭菌第五章33.灭菌消毒概念:消毒:杀死物体表面及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的营养体,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如对皮肤、水果、饮用水的消毒,啤酒、牛奶、果汁等消毒。灭菌:杀死任何物体内外的一切微生物的方法,灭菌后的物体不再有可存活的微生物。34.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度。致死时间:在致死温度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35.无菌检测的方式:无菌试验、镜检、试剂盒。无菌试验:肉汤培养法、双蝶法、斜面培养法。镜检:用显微镜观察取样中有无杂菌。试剂盒:快速高效检测手段。36.双碟的定义:在抗生素效价测定中,装有培养基和试验菌的玻璃培养皿称为双碟。分为底层(不含菌)和菌层第六章37.(1)呼吸强度(比耗氧速率):单位质量的菌体(以干重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的量mmolO2/(g干细胞·h)。用QO2表示。(2)耗氧速率: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消耗氧的量,以r表示,单位[mmolO2/L·h]。(3)临界氧浓度:在溶氧浓度低时,呼吸强度随溶解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溶氧浓度达到某一值后,呼吸强度不再随溶解氧浓度的增加而变化时的溶解氧浓度。用C临界表示。38.图文描述氧传递阻力与途径:氧从空气泡传递到低保过程中要克服的阻力:①从气泡中的气相扩散通过气膜到气液界面;②通过气液界面;③从气液界面扩散通过气泡的液膜到液相主体;④液相溶解氧的传递;⑤从液相主体扩散通过包围细胞的液膜到大细胞表面;⑥氧通过细胞壁;⑦微生物细胞内氧的传递;通常③和⑤步传递阻力最大,是整个过程的控制步骤39.双膜理论:在气泡与包围着气泡的液体之间存在着界面,在界面的一侧存在一层气膜,在界面的液体一侧存在一层液膜,气膜内的气体分子与液膜中的液体分子都处于层流状态,分子之间无对流运动,因此,氧分子只能以扩散方式借助浓度差透过双膜,另外,气泡内除气膜以外的气体分子处于对流状态,成为气流主体,在空气主流空间的任一点氧分子浓度相同,液体也如此。40.控制溶氧的工艺手段:(1).改变通气速率(增大通风量)(2).改变搅拌速度(3).改变气体组成中的氧分压(4).改变罐压(5).改变发酵液的理化性质(6)加入传氧中间介质传氧中间介质有:1)血红蛋白;2)烃类碳氢化合物(煤油、石蜡、甲苯与水等);3)含氟碳化物。第七章41.发酵染菌的概念,发酵异常现象发酵染菌:在发酵过程中,生产菌以外的其他微生物侵入了发酵液,从而使发酵过程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纯种培养。发酵异常现象:(1)溶解氧的异常变化(2)排气的CO2异常变化(3)其他异常现象(4)设备渗漏方面原因(5)空气过滤系统方面原因42.不同生产阶段染菌对发酵的影响种子培养期染菌:对整个发酵过程的危害极大。发酵前期染菌:严重干扰生产菌的生长繁殖。发酵中期染菌:干扰生产菌的代谢,影响产物的生成。发酵后期染菌:影响相对较小。种子带菌:将导致染菌范围不断扩大,使生产蒙受重大损失。空气带菌:使发酵大面积染菌。培养基或设备灭菌不彻底:一般不具延续性,使单个(批)发酵罐发酵失败。设备渗漏:染菌几率较大。43.杂菌检查的目的意义,方法。目的意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