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已打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一)心理发展的内涵1.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比较心理学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2.心理的种族发展指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发展心理学另一个分支叫民族心理学3.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二)心理发展的性质1.整体性2.社会性3.活动性4.规律性:1)普遍性和特殊性(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出生后第一年发展速度最快;婴幼儿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发展较缓;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加速发展期;青春期结束,心理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平稳发展;老年期下降。(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2.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3.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4.“关键期”问题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核心特点是发展性。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历程。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遗传决定论)1.心理发展受遗传因素决定的2.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3.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三、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社会学习论班都拉)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文化-历史论维果斯基)(一)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二)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三)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当走到发展的前面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时期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1)个体发育成熟(2)由一定的心理机能发展为条件,在某些心理特征开始形成而又尚未达到成熟时。六、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图式、同化、顺应、平衡)(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一、心理发展的连续论二、心理发展的阶段论三、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一)以认知结构为标准,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皮亚杰)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协调感知输入和运动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2.前运算阶段(2~6、7岁)•这个阶段,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功能,凭借心理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1)泛灵论(2)自我中心主义(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思维的不可逆性(5)缺乏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可逆性。着眼于抽象概念,仍需具体内容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2以后)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逻辑水平。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进行假设-借演绎推理。他既承认生物因素的影响,也重视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以人格特征为标准把个体一生划分为8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1)婴儿前期(0~1岁半),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1岁半~2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3)幼儿期(3-6岁),获得主动感(或叫初创性),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4)童年期(6~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5)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6)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品格。(7)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8)成年后期(50岁以后直到死亡),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内动力指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外动力指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劳伦兹动物心理实验“关键期”“关键期”引入儿童心理发展: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就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敏感期”较为恰当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指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是儿童行李某些方面发展迅速地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起来比较缓慢。改善环境对所有儿童的发展都有所帮助在2岁前,改善成长环境的儿童,获益较大尽管早期发展中个体对不利环境非常敏感,但早期也具有显著地复原力。不同的发展领域一致强调儿童早期发展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被公认是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二、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得以明确。儿童心理学诞生和演变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最初的适应能力来自无条件反射:1.第一类无条件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2.第二类无条件反射: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等(无生物学意义,4-6月自行消退)睡觉—觉醒时的活动(2-3小时)—啼哭三、新生儿的心理发生可以把新生儿期看做是心理发生的时期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新观点)意义:婴儿大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对婴儿身体和神经系统实施刺激,对促进其大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3.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4.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手的抓握和独立行走手的抓握要点: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动作发展遵循普遍的原则和顺序1.从上至下头尾原则2.从内至外近远原则3.从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大小原则。三单元婴儿的学习一、模仿学习(先天排定)二、条件反射学习方式(最基本)三、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方式(与生俱来)第三单元婴儿的认知发展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识记)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感知觉对婴儿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周围环境。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选择性的过程。(一)婴儿感觉的发展1.视觉技能的发展2.听觉技能的发展(二)婴儿知觉的发展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2.模式知觉通过“视觉偏爱程序”(范兹)揭示3.深度知觉2个月的婴儿也有反应意义: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后三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宝贵时期!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婴儿注意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婴儿注意的发展是从不随意注意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到手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二)婴儿的记忆从内容上分为: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表象记忆、词语记忆12个月前,主要是情绪记忆、动作记忆;12个月之后主要是表象记忆、词语记忆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9-12个月的婴儿能将食品、动物、交通工具分类,说明婴儿具有加工整合信息能力8-11个月的婴儿解决问题经历:1无效尝试2有效尝试3无须尝试直接成功。说明婴儿解决问题方法策略随月龄增长而发展。婴儿的发音(一)婴儿发音的阶段性1.简单发音阶段2.连续音节阶段3.学话萌芽阶段(二)婴儿发音的特点二、婴儿词汇的发展(一)词汇量的发展(二)掌握词汇的特点婴儿句子的发展(一)单词句到多词句(1.5岁左右)(二)简单句到复合句(2岁左右)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手势)(二)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婴儿几乎永远说他已经知道的东西(三)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重在言语的表达策略和技能儿童言语交往能力是先天的言语学习潜能和后天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语法的获得1.5-2.5岁是婴儿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左右婴儿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基本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影响儿童言语获得的因素(5点,了解)一)婴儿的气质类型1.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社交性(巴斯)2.三类型说: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托马斯和切斯)。贴近实际,具有代表性。(二)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1.气质的生物基础不断加强和巩固,增强其稳定性2.其稳定性是中等强度的三)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1.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2.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拟合优化”、“拟合劣化”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一)婴儿兴趣的发展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二)婴儿社会性微笑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分3个阶段:1.自发性微笑阶段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三)婴儿的社会性哭泣1.自发性的哭2.应答性的哭3.主动操作性的哭啼哭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四)分离焦虑1.最初阶段:哭,呼唤妈妈,拒绝、痛苦、求助2.第二阶段:失望、减少哭,出现感情冷漠3.第三阶段:企图适婴儿处于分离焦虑,其身心都会受到影响(五)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理解)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一)依恋的发展阶段(识记)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的反应。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的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3、特殊情感联络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情感依恋。4、互惠关系形成阶段:能接受母亲暂时的离开(二)婴儿依恋的类型(理解)1、安全型依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2、回避型依恋:与母亲之间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也称为无依恋婴儿。3、反抗型依恋: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亦称矛盾型依恋,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三)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1.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早期社会性依恋对日后人格特征有影响;婴儿同母亲形成依恋以及依恋的质量。直接影响婴儿的情绪情感、性格特征、社会性行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2.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1)反应性2情绪性(3)社会性刺激(一)婴儿的自我发展过程在8个月前尚无自我意识。1周岁左右,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表现在:把自己当作活动主体来认知;把自己与他人分开。2岁左右,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表现在:在照片、录像上能认出自己;用人称代词。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二)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式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意义:1.主导者他们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2.各种学习通过游戏活动进行3.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三、游戏的发展一)机能游戏二)象征性游戏三)规则性游戏四、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一)以主题游戏为主(二)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三)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四)游戏中富有创造性(五)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五、游戏的社会性发展三个阶段一)非社会性游戏二)平行游戏(三)社会性游戏1.协同游戏2.合作游戏六、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1.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精神寄托2.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3.幼儿之间社会交往的最好园地4.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一、幼儿记忆的发展(识记)(一)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发展迅速2.形象记忆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二)幼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