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口腔单纯疱疹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皮肤黏膜病。临床上以出现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易复发。(一)病因单纯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的皮肤黏膜病。HSV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病毒。是发现最早的人疱疹病毒,20世纪初人们已明确认识到HSV及其引起的疾病。20世纪60年代发现自口腔HSV感染处分离的HSV接种到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的疱较小,而自生殖器感染处分离的HSV同样接种形成的疱较大,因此,当时将形成小疱的病毒称为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将形成较大疱的病毒称为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这两种病毒在生物学、血清学和致病性等方面有所不同。Ⅰ型单纯疱疹病毒,主要引起皮肤黏膜感染;11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者病损主要发生在生殖器和肛门。(二)临床表现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最常见的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损。以6岁以下儿童较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更多,因为多数婴儿出生后,即有对抗单纯疱疹病毒的抗体,这是一种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4~6个月时自行消失,2岁前不会出现明显的抗体效价。(1)前驱期: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发病前常有接触疱疹病损患者的历史。潜伏期为4~7天,以后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肉疼痛,甚至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下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唾液,拒食、烦躁不安。经过l~2天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附着龈和龈缘也常出现急性炎症。(2)水疱期: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皆可发生成簇小水疱,似针头大小,特别是邻近乳磨牙(成人是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更明显。水疱疱壁薄、透明,不久溃破,形成浅表溃疡。(3)糜烂期:尽管水疱较小,但汇集成簇,溃破后可形成大面积糜烂,并能造成继发感染,上覆黄色假膜。除口腔内的损害外,唇和口周皮肤也有类似病损,疱破溃后形成痂壳。(4)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病程约需7~l0天。但未经适当治疗者,恢复较缓慢。患病期间,抗病毒抗体在血液中出现,发病的14~21天最高,以后,抗体下降到较低的水平,虽可保持终生,但不能防止复发。少数情况,原发感染可能在体内广泛播散,在极少数病例,HSV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脑膜炎。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原发性疱疹感染愈合以后,不管其病损的程度如何,有30%~50%的病例可能发生复发性损害。一般复发感染的部位在口唇或接近口唇处,故叉称复发性唇疱疹。复发的口唇损害有两个特征:①损害总是以起疱开始,常为多个成簇的疱,单个的疱较少见。②损害复发时,总是在原先发作过的位置,或邻近原先发作过的位置。诱使复发的刺激因素较多,包括阳光、局部机械损伤,特别是轻度发热,如感冒等。在许多病例中情绪因素也能促使复发。复发的前驱阶段,患者可感到轻微的疲乏与不适,病损区有刺激、灼痛、痒、张力增加等症状。大约在10小时以内,出现水疱,周围有轻度的红斑。一般情况下,疱可持续到24时以内,随后破裂,接着是糜烂、结痂。从开始到愈合约10天,但继发感染常延缓愈合的过程,并使病损处出现小脓疱,愈合后不留瘢痕,但可有色素沉着。(三)诊断及鉴别诊断口腔考试网大多数病例,根据临床表现都可做出诊断。如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婴幼儿,急性发作,全身反应重,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和口唇周围可出现成簇的小水疱。疱破后,口腔黏膜形成浅溃疡,口周皮肤形成结痂。复发性感染成人多见,全身反应轻。在口角、唇缘及皮肤出现典型的成簇小水疱。口腔单纯疱疹应与以下疾病鉴别:1.口炎型口疮损害为散在分布的单个小溃疡,病程反复,不经过发疱期,溃疡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口腔内角化程度较差的黏膜处,不造成龈炎,儿童少见,无皮肤损害。疱疹性龈口炎与口炎型口疮的区别疱疹性龈口炎口炎型口疮好发年龄发行情况病损特点婴幼儿急性发作、全身反应较重1.成簇小水疱,疱破后成为大片表浅溃疡2.损害扁及口腔黏膜各处包括牙龈、上腭、舌、颊和唇黏膜3.可伴皮肤损害成人反复发作、全身反应较轻1.散在小溃疡,无发疱期2.损害多发于口腔的无角化黏膜3.无皮肤损害2.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颜面皮肤和口腔黏膜的病损。水疱较大,疱疹聚集成簇,沿三叉神经的分支排列成带状,但不超过中线。疼痛剧烈,甚至损害愈合后在一段时期内仍有疼痛。本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生,愈合后多不再复发。3.手足口病是因感染柯萨奇病毒A16、A5、A10和肠道病毒EV71型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病。前驱症状有发热、困倦与局部淋巴结肿大,然后在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出现散在水疱、丘疹与斑疹,数量不等。斑疹周围有红晕,无明显压痛,其中央为小水疱,皮肤的水疱数日后干燥结痂。口腔损害广泛分布于唇、颊、舌、腭等处,初起时多小水疱,迅速成为溃疡,经5~10日后愈合。但根据国内外资料,与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EV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较大,病死率也较高,重症病例病死率可达10%~25%,应该引起重视。4.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A4所引起的口腔疱疹损害,临床表现较似急性痘疹性龈口炎,但前驱期症状和全身反应都较轻,病损的分布只限于口腔后部,如软腭、悬雍垂、扁桃体处,为丛集成簇的小水疱,不久溃破成溃疡,损害很少发于口腔前部,牙龈不受损害,病程大约7天。5.多形性红斑多形渗出性红斑是一组累及皮肤和黏膜,以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典型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黏膜病。诱发因素包括感染、药物,但也有些找不到明显诱因。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红斑及水疱。但疱很快破溃,故最常见的病变为大面积糜烂。糜烂表面有大量渗出物形成厚的假膜。病损易出血,在唇部常形成较厚的黑紫色血痂。皮损为常对称分布于手背、足背、前臂,损害为红斑、丘疹、水疱、大疱或血疱等。斑疹为水肿性红斑,呈圆形或卵圆形,可向周围扩展,中央变为暗紫红色,衬以鲜红色边缘,若中央水肿吸收凹陷成为盘状者,称为靶形红斑。(四)治疗1.全身抗病毒治疗(1)核苷类抗病毒药:目前认为核苷类药物是抗HSV最有效的药物。主要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和更昔洛韦。原发性疱疹性口炎:阿昔洛韦200mg,每天5次,5天为一疗程;伐昔洛韦1000mg,每天2次,10天为一疗程;泛昔洛韦125mg,每天2次,5天为一疗程。原发感染症状严重者:阿昔洛韦150mg/(kg·d)分次静脉点滴,5次为一疗程。阿昔洛韦对病毒DNA多聚酶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不良反应有注射处静脉炎、暂时性血清肌酐升高,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频繁复发(1年复发6次以上):为减少复发次数,可用病毒抑制疗法,阿昔洛韦200mg每天3次,口服;或伐昔洛韦500mg,每天1次,口服,一般需要连续口服6~12个月。(2)广谱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主要通过干扰病毒核酸合成而阻止病毒复制,对多种DNA病毒或RNA病毒有效。可用于疱疹病毒等的治疗。口服200mg,每天3~4次;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5~10mg,每天2次;不良反应为口渴、白细胞减少等,妊娠早期禁用。2.局部治疗口腔黏膜用药对原发性HSV感染引起疱疹性龈口炎是不可缺的,常使用的制剂有溶液、糊剂、散剂及含片。0.1%~0.2%氯己定溶液、复方硼酸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漱口,皆有消毒杀菌作用。体外研究认为氯己定液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的生长有抑制能力,浓度增高,抑制力越强,并对病毒的细胞溶解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体内试验认为0.2%的氯己定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3%阿昔洛韦软膏或酞丁安软膏局部涂擦,可用治疗唇疱疹。还可用溶菌酶片20mg、华素片1.5mg等含化,每天3~4次。唇疱疹继发感染时,可用温的生理盐水、0.1%~0.2%氯己定液或0.01%硫酸锌液湿敷。锌可抑制Ⅰ型单纯疱疹病毒DNA聚合酶,进而直接影响病毒的复制。抗生素糊剂,如5%金霉素甘油糊剂,或5%四环素甘油糊剂局部涂搽。3.支持疗法急性疱疹性龈口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必要时可采取卧床休息,供给足够的营养。消除继发感染和减轻局部症状。若有高热,严重的继发感染,应使用全身抗菌治疗,酌情予以对症处理。4.中医药治疗祖国医学认为急性疱疹性龈口炎属于口糜的范畴,是由脾胃积热上攻口舌、心火上炎或再兼外感风热之邪而致病。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相应地辨证施治。疱疹性口炎也可局部应用中成药,如锡类散、冰硼散、西瓜霜等。HSV-1引起的疱疹性龈口炎预后一般良好。但有极少数播散性感染的患者或幼儿可引起疱疹性脑膜炎。(五)预防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均因接触单纯疱疹患者引起。单纯疱疹病毒可经口-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皮肤、黏膜、眼角膜等疱疹病灶处传染。单纯疱疹病毒的活动感染患者与无症状的排毒者,他们的唾液、粪便中皆有病毒存在。故本病患者应避免接触其他儿童与幼婴。复发性单纯疱疹感染的发生是由于体内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被激活以后引起的,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复发的方法,主要应消除诱使复发的刺激因素。第二节口腔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是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口腔黏膜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而使内脏、皮肤、黏膜被真菌感染者日益增多,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长期慢性口腔念珠菌病还有恶变的可能,应引起重视。口腔念珠菌病中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一)病因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酵母样真菌,有学者译之为假丝酵母菌。迄今为止已发现200余种念珠茵。但条件致病性主要有以下几种: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类星形变种、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乳酒念珠菌和l995年新发现的都柏林念珠菌等。其中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致病力最强,引起人类念珠菌病的主要是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高里念珠菌,占60%~80%。近年来报道,念珠菌感染菌种存在变迁趋势,引起念珠菌感染中非白色念珠菌增多,且在病灶中可存在多种致病性念珠菌的混合感染。发病机制和易感因素:虽然健康人可带有念珠菌,但并不发病,当宿主防御功能降低以后,这种非致病性念珠菌转化为致病性的,故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又称为机会性感染或条件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其毒力、数量、入侵途径与机体的适应性、机体的抵抗能力及其他相关因素。(二)临床表现1.口腔念珠菌病分型口腔念珠菌病分型尚不统一,可按病损特征及病变部位等分型,目前普遍采用Lehner(1966)提出的分型标准,即将口腔念珠菌病分为假膜型、萎缩型、增殖型念珠菌病,及与念珠菌感染有关的疾病如正中菱形舌炎、念珠菌唇炎等。(1)急性假膜型(鹅口疮):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新生婴儿最多见,发生率为4%,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鹅口疮病。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新生儿鹅口疮多在出生后2~8日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自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至扁桃体、咽部、牙龈。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而陈旧的病损黏膜充血减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全身反应一般较轻;但少数病例,可能蔓延到食管和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少数患者还可并发幼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2)急性萎缩型(红斑型):急性萎缩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成年人,常由于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而致,且大多数患者原患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肿瘤化疗后等。某些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天疱疮等,在大量应用青霉素、链霉素的过程中,也可发生念珠菌性口炎,因此,本型又被称为抗生素口炎。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成人急性念珠菌性口炎以舌黏膜多见,两颊、上腭、口角、唇等部位亦可发生。可有假膜,并伴有口角炎,但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呈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患者常首先有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口腔干燥,黏膜灼痛。(3)慢性肥厚型(增殖型):慢性肥厚型念珠菌性口炎又称念珠菌性白斑,可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由于菌丝深入到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