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龙城高中高二文科政治史复习第一单元测试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40道题,80分。1.《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A.郡县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行省制2.中世纪的西欧政治上是封建制度,即国王把土地分封赏赐给贵族,贵族再分封给自己的附庸,层层分封,形成不同的等级。由此可见中世纪西欧的这一封建制度类似于中国古代的A.中央集权制度B.宗法制度C.分封制度D.世袭制3.《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封建礼制4.下边是古代帝王家庙布局图,一般而言祖庙居中,二世称昭,三世称穆,四世称昭,互为昭穆。这可能与哪项制度有关()A.君主专制B.郡县制C.宗法制D.分封制5.史载,“(周)成王与(弟弟)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你)。’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尔。’史佚曰:‘天子无戏言……。’于是遂封叔虞于唐。”这则故事讲的()A.禅让制B.君主专制C.分封制D.世袭制6.分封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现象中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趋于崩溃的是:①“周郑交质,射王中肩”②“烽火戏诸侯”③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③④7.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有一位母亲舍身护婴,手机遗言:“宝贝,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种珍惜母子亲情的场景,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嫡长子继承制D.郡县制8.有学者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代。其中“封建时代”对应的是A.黄帝时期B.西周C.秦朝D.西汉9.“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但事与愿违,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的影响是A.权力世袭制度渐渐地消亡B.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生自灭C.贵族普遍地转化成为庶人D.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2014龙城高中高二文科政治史复习第一单元测试210.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行“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11.下面秦朝中央官制图反映的正确信息有()①以皇权为中心②“三公”共议国家大事,彼此牵制③丞相位高权重,是百官之首④“三公”直接管理地方事务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②④12.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3.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道:“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D.宗法制与郡县制14.“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B.皇帝独尊C.君权神授D.家天下1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C.敏锐的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本质区别16.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为基本准则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同意17.“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承者。”这套制度包括()①行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2014龙城高中高二文科政治史复习第一单元测试31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19.有学者将西汉对地方上的管制称之为“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制度是刘邦对前代的哪两种制度的综合()A.刺史制度郡县制B.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C.郡国并行制分封制D.分封制郡县制20.汉代一位皇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皇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B.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21.下面是高三文科某学生在一轮复习时归纳出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影响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B.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22.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还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23.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A.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C.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2014龙城高中高二文科政治史复习第一单元测试424.《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由此可见,中朝()A.创立于西汉B.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C.参与政事的决策D.长官亦为宰相25.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26.“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A.唐朝门下省B.宋朝中书门下C.元朝中书省D.明朝内阁27.“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A.推恩令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28.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科举制”相一致的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29.下面材料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30.下表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适应时代的需要B.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D.宋朝以文治国,重视科举取士3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B.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C.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2014龙城高中高二文科政治史复习第一单元测试532.为了解决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国家的分裂割据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是()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相似的职能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3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35.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能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军机处④刺史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36.易中天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中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甲同学: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A.乙丙对,甲丁错B.甲丙对,乙丁错C.丙丁对,甲乙错D.丙丁错,甲乙对37.一学生为写论文,认真研究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宰相制、明代的内阁制,还从图书馆借来《百年“文字狱”》等书。该学生要研究的主题是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C.中央监察制度的演变D.文臣地位的变化38.明清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39.“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