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课程性质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概念。三、课程设计思路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稳态与环境》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稳态与环境》必修三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奠定基础。”分析课程标准的上述表述,结合“具体内容标准”和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模块内容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一、在知识方面,本模块则侧重于使学生在个体和群体水平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可以理解生物个体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自我调节机制维持自身的稳态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又是怎样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本模块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稳态、调节和环境等生物学核心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二、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可以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整体性思维的习惯,初步学会建立数学模型,提高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这一表述明确指出了本模块在科学方法上的侧重点在系统分析和构建模型的方法。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本模块使学生了解人体的许多疾病都与内环境稳态的失调有关,能引导学生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及教学实施活动建议:第二章内容标准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列举其它植物激素;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活动建议:模拟尿糖的检测。调查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调查某种动物激素的应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第三章内容标准列举种群的特征;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阐明群落的演替。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第四章内容标准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活动建议: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第五章内容标准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活动建议: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搜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根据《标准》提出的六大“模块”为课程主线,我们采用的苏教版教材将《标准》确定的各模块的基本教学内容标准,转化为《高中生物》六册教科书的基本组成部分。提出六个模块的相关内容一一对应,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第四部分教材研读:本模块的内容包括植物激素的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五部分。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一、内容地位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是本教科书第一章的内容。本册教科书主要内容是关于生物与环境、生物个体的稳态。本章第一节提出了人类面临的问题:生物多样性丧失。通过“积极思维”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关注身边的生物,学会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关爱生命。而要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就需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生物与环境,生物个体的稳态的知识。如何学习呢?本章第二节以生物科学史上人类探索病毒的过程为例,概述了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本章对于本册教科书的学习既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作用,又有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生物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掌握学习本册教科书内容的相关方法。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都从科学家的探索中提出了一个方法:必修1的科学实验方法、必修2的科学思维方法、必修3的科学探究方法。第二章:本章内容与必修2中“细胞”的内容以及本册教科书中“生态系《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分子与细胞》统的稳态”等后续章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维持人体稳态的意义和部分调节过程的知识,了解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内容,还可以获得以激素的作用、调节方式及其在生产中应用为主的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了解以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特性及其作用为主的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第三章:本章内容与前后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在“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调查池塘生物群落的构成”和“观察小型环境中生物群落的变化”的活动及“不同生态位的植物结构是否有差异”研究性学习中,都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并能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在“调查池塘生物群落的构成”活动中,需要有关植物的结构和光合作用的知识做基础;本章讲述的种群、群落的知识,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态的基础。第四章:本章内容是在初中阶段生态系统的知识和高中阶段本模块中种群、群落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稳态。本章知识侧重于宏观方面,使学生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这就决定了生态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否则就会解体、崩溃。稳态是生态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靠的是生命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种群数量不断变化,群落也处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相对稳定,形成稳态。在群体水平上,本章主要阐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就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而言,本章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第五章:本章的内容是在初中阶段初步探究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高中阶段学习了本模块有关“生态系统稳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二、教学特点(每章的教学特点)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问题是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学生有切实的体会,而解决这些问题又有待于生物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环境保护意识与行动的增强。关于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和物种多样性减少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调动已有的知识或查找相关资料,课上相互交流来完成。教学难点是对学生查找到的资料的选择和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共同探讨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的活动。而本章第二节安排的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通过人类研究病毒的过程,教学生如何学习生物科学。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科学发展史、发现史、发明史入手,分析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从中概括出学习生物科学的方法。第二章:在第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提前安排好教科书中设计的4个“积极思维”活动、2个“边做边学”活动、1个“放眼社会”活动,要为这些活动的顺利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活动目标的实现。另外在第二节中,有2个“积极思维”活动;在第三节中,有1个“边做边学”活动;在第四节中,有2个“积极思维”活动、1个“边做边学”活动。这些活动的安排与开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作为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重视对学生进行整个活动过程的评价,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学到本章内容的知识目标,而且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够得到协同发展。本章内容属于宏观生物学,学生在生活中有接触,但没有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可从周围环境中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题或讨论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或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本章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种群的增长。对于这些教学内容,应当尽量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避免单纯地讲述概念。本章安排了7个活动,教师可根据各个活动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三章:本章旨在通过讲述生物群落的演替,使学生认识到群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讲述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使学生受到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第四章:本章内容涉及环境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教科书中探究性、实践性的活动较多,有1个“边做边学”活动、3个“积极思维”、2个“课题研究”和2个“继续探究”活动。在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认真探究,并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实验、调查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特别是在了解当地生态系统、积极投身于保护当地环境的活动时,需注重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本章内容含有大量的插图,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灵活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等多种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第五章:本章共有2个“积极思维”、1个“课题研究”、2个“继续探究”和1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认真探究。在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好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做介绍。在教学中,教师可酌情向学生介绍自己掌握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