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暑假数学单元备课序号:136年级:三年级上册单位:淄博师专附属小学姓名:董雪芹第几单元:第一单元《测量》电话:13583379025第一单元测量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2.质量单位:吨二、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2.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3.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三、教材设计特点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计量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4)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5)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以吨作单位。(6)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建议1.注重体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质量观念,如1毫米、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一些较小的单位,如毫米、分米,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活动直接感受,如用手势比划一下,直接用某个实物的长度来表示一下。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如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如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两个地点间的距离来感受1千米有多长,用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感受1吨有多重。2.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教材安排了许多先估测再实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质量观念。但估测能力并不能只靠几节课、几个题、关在课堂上就能够培养得起来的,需要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培养。课题一:毫米、分米的认识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知道它们间的关系,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因此通过设计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找一找、议一议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以及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等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与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使学生通过观察,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和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4.认识长度单位计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学生尺、米尺、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卡、线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学习毫米、分米产生的意义。1.导入: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2、估一估: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猜一猜数学书封面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填写在发给你的表格里。估计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1)学生估测(2)交流汇报估测结果:3、量一量:师引入:同学们对数学书封面的长、宽、厚估测出了不同的结果,那么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我们怎样来进行验证呢?(1)学生分组测量书的长、宽和厚度。(2)交流汇报测量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4、揭示毫米的产生:由于课本的长、宽和厚不是整厘米数,是否能用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表示呢?从而揭示板书“毫米”。二、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教学例1。(1)观察发现:看一看,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认真观察,把你发现的说出来,得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2)数一数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3)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4)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5)看图回答:(6)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2.认识分米。教学例2。(1)设疑激思:师让学生用毫米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让学生谈感受,从而揭示长度单位“分米”。A、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2)小组讨论回答:A、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剪下1分米的毛线并用手势表示1分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B、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4)E、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3.测量,做一做(第4页)三、巩固发展1、选择合适的长度在()里打对号。黑板的长是3厘米()3米()3分米();一条毛巾的长是7毫米()7厘米()7分米7米()。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房子的高是3();一枚5分硬币的厚度是2();铅笔盒的长是22();大拇指的指宽是12()。3、判断对错。4、小明的日记(找错误)。四、拓展应用:1、小组合作:从下列活动中任选其一进行测量并记录。A、教室中的任意物体B、小组成员每人的身高C、小组成员每人一步的长五、全课小结:让学生谈收获。课题二: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页千米的认识,第8页的例4、例5。设计理念: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通过具体的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2、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3、加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力求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通过“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便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用投影、挂图代替)。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2.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米?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米?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课件“认识千米”见课件展示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2.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3.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把课题补充完整)。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1千米=1000米)3.估想。(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4.记忆进率。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五、实践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汇报: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觉?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2.齐背“手指游戏歌”,加最后一句话“大哥二哥有秘密,这个秘密是1000。”七、课外实践作业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说一说。课题三千米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教学内容:千米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教材第8页例5。)教学目标:1、加深学生对千米的认识。2、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准备:小黑板等。教学过程:一、复习1、1千米=()米1000米=()千米7米=()分米3分米=()厘米4厘米=()毫米200毫米=()分米2、提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其中最小的长度单位是什么?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千米等于多少米?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5出示:3千米=()米(1)学生先独立思考说出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2)教师总结算法:我们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那么3000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3)出示5000米=()千米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算法。2、比较两题,总结算法。三、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中得题目。2、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二的第4题。引导学生观察图,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4、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课题四:吨的认识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展现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具体的问题中,明确1吨=1000千克,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学习目标:1、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能列举生活中大约重1吨的物品。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以及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