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阅读教学建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阅读教学建议【课文处理】本单元共七篇课文,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都构成了深邃的意境。阅读本单元的文章,通过“诗意”的教学,力图使学生进入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审美想象空间,然后因人因地因情因景不同而使学生对本单元作品中的意境有着自己的领悟和再创造。精讲《新诗二首》、《荷糖月色》、《荷花淀》三篇文章,自读《日出》、《文学意境的特征》两篇。诗歌教学,可联系诗歌鉴赏的方法原则,通过抓住意象感悟意境。散文和小说教学,牢牢抓住词语的品读和关键语句的赏析,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鉴于本单元课文文学性很强,应该吧朗读吟诵、体验感悟的活动贯穿于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案选萃:《雨巷》龚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理解本诗所运用象征性意象构成意境的方法;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中朦胧、幽深而又凄婉的情境美。教学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情感把握。教学难点:1.体会意象创设意境的手法,了解诗歌意象与意境的内涵与区别。2.了解“丁香姑娘”形象的多元化阐释。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江南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心情也不由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或许会带给我们一种微妙的情绪,但又很难用语言传神表达,诗人戴望舒就成功做到了。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经典诗歌雨巷,去触摸诗人的心绪。二、走近“雨巷”,整体初步感知。1.学生散读,初步体验情致。2.听课文朗读录音,再次感受氛围。一首好诗总有最打动你的地方,读《雨巷》,是什么最搅动你的情思呢?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完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三、走进“雨巷”,深入品读赏析。这只是我们初步的体验,走进雨巷,仿佛就走进江南深巷水气氤氲的寂寥与伤感。如何进一步去鉴赏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引导为主)21、走近作者,了解时代,知人论世。(了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补充资料:黑暗的现实: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另外痛苦的心境可能还来自于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据说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2、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①穿插: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构成艺术作品意境的重要载体。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是真实事物的具体存在;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如果说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意象=物象乘以情思意境=意象+氛围②《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③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明确:一共是6个,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3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全词是:“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我: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那么我苦苦追求的是什么呢?是丁香一样的姑娘。这首诗歌写的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丁香”,“姑娘”,“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我”等意象反复出现,并感觉到在那朦胧飘忽,缠绵哀怨的意境中,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情绪——诗人寂寥,愁怨,梦一般飘忽不定的情绪。3。重点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多角度揣摩诗歌主题。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合作讨论)①明确:丁香姑娘——人生理想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理想的美好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②合作讨论“丁香姑娘”形象的多元化。(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丁香姑娘”形象的多元化阐释•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未得到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4•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可能是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留恋。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4.艺术特色(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说起《雨巷》,不能忘记叶圣陶先生的奖掖,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叶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语言音乐美)。下面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①韵脚舒缓悠扬②词语的反复③句式的复沓④诗节的复沓感觉流畅圆润,富于吟唱。(可播放《雨巷》这首歌)5.有感情地朗读。(个别学生与集体诵读相结合)让我们通过朗读,想象自己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戴望舒的忧郁和伤情。四、课堂小结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传输给我们,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它是读者心中永远的“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龚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②体会诗歌直观性描绘与虚拟性想像结合的手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虚实结合的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5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大家的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二、诵读感悟,赏析诗歌。1.学生散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初步感悟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内容?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来?明确: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等,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作者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3.学生自由诵读讨论,深入领会诗中表达诗情的手法。(四人小组研讨、交流。)思考:(1)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巧妙地将“乡愁”这一很抽象的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这首诗中,戴望舒又是使用了哪些对应物,分别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2)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构成了深邃的意境,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明确:(1)诗的前半部分,诗人把自己的忧愤情绪投射到许多的对应物上,如:荇藻和水的微凉,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诗人调动了多种感官来渲染对国土现状的感受,暗示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选用了“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太阳”和“春”等内容,,特别是“恋人的柔发”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