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图是某动物(2n=8)分裂后期细胞图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该细胞一定是第一极体B.图示结果是染色体结构变异造成的C.该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D.该动物的生殖细胞内有5条如图是某动物(2n=8)分裂后期细胞图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该细胞一定是第一极体B.图示结果是染色体结构变异造成的C.该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D.该动物的生殖细胞内有5条染色体陡变吧EDN生物2014-11-09优质解答A、该细胞是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B、图示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变异造成的,B错误;C、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故该细胞内有2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D、该动物的生殖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D错误.故选:C.杨伊凡481kHf2014-11-09考点解析本题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问题解析:图中细胞染色体数目是10条,着丝点分裂,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正常体细胞是8条染色体,此细胞一极有5条染色体,说明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细胞均等分裂,可能是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极体,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所以此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图中细胞染色体数目是10条,着丝点分裂,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正常体细胞是8条染色体,此细胞一极有5条染色体,说明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细胞均等分裂,可能是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极体,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所以此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2、神经元凋亡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细胞编程性死亡】(2012·安徽卷)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产生了过量的运动神经元,它们竞争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只有接受了足够量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元才能生存,并与靶细胞建立连接,其他的则发生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脊椎动物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只与一个靶细胞建立连接C.神经元凋亡是不受环境影响的细胞编程性死亡D.神经元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自动的细胞死亡【解析】细胞凋亡发生在生物体生长发育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一个存活的神经元含有很多突触,能与多个靶细胞建2立连接;从题干可知神经元的凋亡受“神经生长因子”这一环境因素的影响;细胞凋亡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D项符合细胞凋亡的概念。...解答本题时,若不知一个神经元有许多轴突末梢,可与多个靶细胞建立联系,会错选B项;未抓住题干信息,即运动神经元只有接受足够量的肌细胞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才能生存,否则会发生凋亡,会错选C项,从题干信息可见,细胞凋亡受环境因素(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这是凋亡的外因,其内因是受基因的控制。概念辨析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①有丝分裂、细胞分化不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而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因发生基因重组,导致子代遗传物质不同于亲代。②细胞衰老而导致的细胞自然更新是凋亡的一方面,除此之外,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凋亡实现的,如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③判断凋亡和坏死的主要依据是细胞死亡对机体是否有利,若细胞的死亡对机体是有利的,则为细胞凋亡,反之则为细胞坏死。3、死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致敏T细胞(也叫效应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细胞中时,致敏T细胞(效应T细胞)对抗原的直接杀伤作用及致敏T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统称为细胞免疫。吞噬细胞清除死亡细胞不算吞噬细胞可以非特异性地吞噬外来异物,不需要抗体参与,4、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B.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C.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D.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细胞之间的粘着性降低,因此它们易分散转移,A正确;B、由题意“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可知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B正确;C、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就不能使信息传到细胞核诱导靶基因的表达,就不能抑制靶细胞的不正常分裂,所以靶细胞不能正常凋亡,C错误;D、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D正确.故选:C.5、下列关于蛙胚胎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细胞分裂不断增加细胞数量,并在一定时期发生细胞分化3B.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不断分裂,但不发生凋亡C.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蛙胚的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D.发育过程中蛙胚从环境中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逐渐增加蛙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有丝分裂,细胞数量增多,再经细胞分化形成早期胚胎,A对;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不断分裂,同时也有部分衰老的细胞发生凋亡,如人早期胚胎有尾,指间有蹼,随着发育,这些结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由于蛙是体外受精,在由受精卵发育成胚胎过程中,有机物只来源于受精卵,而细胞要通过呼吸消耗有机物,因此有机物不断减少,因此C、D错。答案AA、胚胎发育是个体发育的一个阶段,在蛙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并在桑椹胚后细胞开始分化,故A选项正确;B、胚胎发育过程中,有细胞的分裂,也进行着细胞衰老和凋亡,故B选项错误;C.蛙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所需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受精卵,随分裂次数的增加,有机物的大量消耗,其总量不增反减,故C选项错误;D、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蛙胚从环境中获得的氧气,但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受精卵,故D选项错误.故选:A.6、基因型决定了表现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更仔细参阅:基因型又称遗传型,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据估计,人类的结构基因约有5万对.因此,整个生物的基因型是无法表示的,遗传学中具体使用的基因型,往往是指某一性状的基因型,如白化病的基因型是CC,它只是表示这一对等位基因不能产生酷氨酸酶.所以基因型是从亲代获得的,可能发育为某种性状的遗传基础.表现型是指生物体所有性状的总和.但整个生物体的表现型是无法具体表示的.因此,实际使用的表现型,往往也是指生物发育的某一具体性状.如体内不能产生酪氨酸酶等.表现型是生物体把遗传下来的某一性状发育的可能变成现实的表现.基因型、表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基因型、表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公式来表示:表现型=基因型+环境现以人类的优生为例,优生是生育在智力和体质方面具有优良表现型的个体,而表现型的优与劣是由基因型(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的.当然在中不同性状的发育与表现中,两者的相对重要性是不同的.人们可以应用这个关系的原理来防治遗传病,如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它是由一对隐性致病基因决定发病的,这个环境条件是体内有过量的苯丙氨酸.假若在食物中控制苯丙氨酸,食用含苯丙氨酸的量对人体来说是最低维持量的食品,致病的基因型就不能起作用,这时的表现型就可以是正常的,所以临床上可以通过食物疗法来治疗苯丙酮尿症.优境学就是利用环境条件,使优良的基因型(遗传基础)得到充分的表现,使不良基因型的表现型得到改善.4人类的疾病几乎都与遗传有关,也都受环境的影响,只是不同的疾病受环境与遗传两个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某些疾病明显地受遗传支配,而另一些疾病则受环境的显著作用.7、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牛群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每头母牛一次只生产l头小牛.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A、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无角牛杂交,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有角为显性;反之,则无角为显性B、自由放养的牛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说明有角牛为显性C、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有角牛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有角牛,则说明有角为隐性D、随机选出1头有角公牛和3头无角母牛分别交配,若所产3头牛全部是无角,则无角为显性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专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有角和无角是一对相对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要鉴定有角与无角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可通过杂交的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来加以分析确定(植物还可以通过自交的方法).解答:解:A、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无角牛杂交,由于显性基因可能为杂合子或纯合子,故后代中显性多于隐性;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有角为显性;反之,则无角为显性,A正确;B、由于两基因频率相等,自由放养的牛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说明有角牛为显性,B正确;C、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有角牛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有角牛,则说明有角为隐性,C正确;D、随机选出1头有角公牛和3头无角母牛分别交配,若所产3头牛全部是无角,不能判断无角为显性,因后代个体数太少,亲代测交也有可能为此结果,不能判断显隐性,D错误.故选:D.点评:这是一道考查综合分析、推理能力的开放性实验题型.主要考查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设计实验的综合应用能力.8、在阿拉伯牵牛花的遗传实验中,用纯合子红色牵牛花和纯合子白色牵牛花杂交,F1全是粉红色牵牛花。将F1自交后,F2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比例为1:2:1,如果将F2中的所有粉红色的牵牛花和红色的牵牛花均匀混合种植,进行自由授粉,则后代应为A.粉红:红色=1:15B.红色:粉红:白色=1:2:1C.红色:白色=3:1D.红色:粉红:白色=4:4:1假设红色是AA,白色是aa,F1是Aa,F2就是AA:Aa:aa=1:2:1,将AA1和Aa2混合,A基因频率2/3,a为1/3,(A+a)平方开方,A平方AA为49,a平方aa为1/9,2乘以Aa为4/9所以:D红色:粉色:白色=4:4:1。F2代的红色:粉红色是1:2,所以AA占1/3,Aa占2/3,所以A=2/3,a=1/3,F2代自由传粉,下一代中AA=4/9,Aa=2*2/3*1/3=4/9,aa=1/3*1/3=1/9,所以下一代中,红色:粉红色:白色=4:4:1.9、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Ⅰ随机交配、Ⅱ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Ⅲ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Ⅳ连续自交,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根据题意,这四种交配方案对应的曲线依次是:IV、Ⅰ、III、II。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这两者都不存在选择,所以不会发生进化,A和a的基因频率都不会改变,D项正确。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的F1代的Aa的基因频率都是1/2,所以I和IV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I是随机交配的结果,IV是自交的结果。曲线II和III在F1代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相同,这是由于自交和随机交配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Aa交配的结果后代(1/4AA+1/2Aa+1/4aa),淘汰掉aa则Aa的比例都是2/3,6也就是(1/3AA+2/3Aa)如果自交则其后代是1/3AA+2/3Aa(1/4AA+1/2Aa+1/4aa),淘汰掉aa以后,得到的后代F2是3/5AA+2/5Aa,Aa所占的比例是0.4。如果随机交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2/3A+1/3a)2,后代是(4/9AA+4/9Aa+1/9aa),淘汰掉aa,则F2是1/2AA+2/2Aa,所以从这里看以看出曲线II是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