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三节荷马史诗(冀桐撰写)学习目标: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文学作品,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宝贵文化遗产,标志着古代希腊文学的杰出成就。本节要求对对史诗的跨文化比较意义有所了解,对荷马史诗的首创性质和史诗的多方面价值有较好的理解,对史诗描写的不同类型的形象的基本特征、史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有较好掌握。知识点:原生史诗与派生史诗、世界文学中史诗代表性作品“荷马问题”荷马史诗的人物形象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荷马史诗的价值意义辅助教学手段:向学生推荐电影《木马屠城记》或播放片断;在课件中配以相关图片。一、关于“史诗”中国古代文论中没有“神话”和“史诗”的概念。今日所言“史诗”,又称“英雄史诗”,译自西文epic一词,是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中的传统术语,指的是:在大范围内描述武士和英雄们的业绩的长篇叙事诗。是多方面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黑格尔认为,一个民族早期的伟大功业和事迹多为史诗性的,它们大半是对外族的征战,或是民族对外敌的防御战。古代史诗可划分出两种基本类型:1、原生史诗。即口耳相传于民间的集体性创作之史诗,也包括由某一个或多个文人加工整理过的民间史诗。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是现在知道的人类最早一部史诗,于公元前19世纪用楔形文字刻在12块泥板上。主人公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城邦的国王,是一位非凡的巨人,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起初对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并行使“初夜权”,肆意占有城邦的女人。老百姓苦不堪言,向天神乞求帮助。天神造出另一个巨人恩启都,来到人间与恩启都抗衡俩个巨人的争斗不分胜负,继而化敌为友。吉尔伽美什从此不再残暴,同恩启都一起杀妖怪立大功。但因拒绝女神伊斯坦尔的求爱而遭到报复。最后恩启都病逝。吉尔伽美什悲痛之余,开始思索生命的奥秘。他长途跋涉到天边去寻求永生。他侥幸得到不死之草,却在返途中不幸被蛇吃掉。他只好在死的威胁下回到城邦。史诗结束于吉尔伽美什同恩启都亡灵的对话。对话中了哀伤和地狱凄惨情景的描写。作品有一个隐性的象征结构层次:用来标志太阳的运行周期和曲线。全诗刻在12块泥板上,恰恰对应着巴比伦天文学的黄道12宫和历法中的一年12个月及一天的12个时辰。恩启都在病后12天死去,吉尔伽美什在第12块泥板上结束了他必死生涯的故事。由于太2阳在一天的中午时分达到曲线顶点,随后下跌,故主人公的命运也以第六块泥板为界,开始由喜转悲由盛到衰。在第11块泥板中,主人公侥幸得到不死之草,但不过像西沉的太阳的余辉,不久仍将坠入黑暗之中。到第12块泥板,主人公就只能如同行将隐没的落日,把注意力从充满生机的地上转向阴森凄惨的地下世界。但太阳还是要再升上来的,这样就寄寓了英雄再生的希望。古代许多民族都崇拜太阳,这不仅是因为太阳能给人类带来光明,还在于太阳体现了宇宙万物死亡再生的永恒规律。所以就出现了用太阳的原型来象征性解释人的生命现象,把“英雄”与“太阳”联系起来。古印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号称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共有18卷,10万颂(两行为一颂),比两部《荷马史诗》加在一起还长8倍。史诗的《摩诃婆罗多》中心情节是写争夺王位的战争。史诗的题目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婆罗多是古代的王名,他的后裔分为“持国”与“班度”两个家族(类似中国的炎黄)在王位的继承问题上发生分歧,经过一场18天的浴血奋战,“班度”族5兄弟取胜,其中的长子继承了王位。《罗摩衍那》相传为蚁蛭所作,如果确有其人,一定同荷马一样是史诗的最后改编加工者。成书过程自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故事、罗摩传。主人公罗摩被描写成全民族的理想化的英雄。基本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印度两大史诗同属印欧史诗,因此和荷马两大史诗在叙事套路及框架上更接近。同样是战争、英雄、美人模式,即“为失去一个女人而引起的战争”。不同的是海伦以美貌迷醉西方世界,悉多用美德来感动印度人民。后者更趋向伦理化,更严肃。盎格鲁.撒克逊——《贝奥武夫》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修纪》2、派生史诗。即由文人根据神话传说创作的史诗,未经口头流传的阶段,一开始就写成文字文本形式。派生史诗最著名的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创作的《埃涅阿斯纪》,又译《伊尼德》,是欧洲的第一部文人史诗。这部史诗在结构和情节上,明显模仿了荷马两大史诗。具体说,前六卷模仿《奥德修纪》,写海上漂流历险、爱情上的奇遇;后六卷模仿《伊利昂纪》,写由求婚引发的战争,写意大利王国的建立。此外还有作者不详的《罗兰之歌》、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等。3、对史诗概念的广义理解。泛指所有历史题材明确的叙事文学,包括诗体与散文体的叙事文学,如《战争与和平》、《三国演义》等被冠以“史诗”或“史诗性”的美称。英雄史诗在西方学术发展史上获得重要的理论价值,是从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开始的。他在《新科学》中提出“发现真正的荷马”的重要理论命题。将英雄史诗作为人类各民族历史上继神话时代之后一个时代的表征。用“英雄时代”来称呼这个时代,后人至今沿用不衰。现代历史学家、文学史家通常把各民族告别原始氏族社会的演进过程称为“英雄时代”。这个时代的普遍性标志是:战争成为时代的中心事件和历史的主旋律。战争中的英雄或领袖取代了以往神话时代的神灵,成为文学表现的中心。这种文学对象由神向人的过渡,标志着史诗发源于神话、又超越神话的基本特征。二、荷马史诗的情节内容《伊利亚特》荷马史诗的题材取自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伊(亚)战争。特洛伊是古代东方许多部族的3霸主,其王都建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的伊利昂。1873年6月德国考古学家施得曼挖掘出了古城伊利昂的遗址。并发现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间,该城至少被焚毁过9次,其中第7次被毁可能就是希腊联军和特洛伊人冲突的结果。根据史诗的描写,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仅在特洛伊城下就持续了10年的时间。战争的起因是“引起纷争的金苹果”,它直接和作品中三个重要人物发生联系:一是希腊联军的主将阿基琉斯。(阿基琉斯的身世、“阿基琉斯的脚踵”)第二、三个重要人物是海伦、帕里斯。(海伦的身世、丽达的故事、“引起纷争的金苹果”)特洛伊战争的爆发。战争的过程、史诗所截取的情节、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之战。全诗共15693行。关于对“引起纷争的金苹果”这一情节的理解。有人说“金苹果”象征财富和荣誉,几个女人都想争夺她,因为她是属于最美丽的女人的谁得到它自然就得到了一份荣誉。有人说她象征人的“情欲”,她外表美丽诱人,但可以挑起纷争,就和各种能满足人的感官的欲望一样。帕里斯把她判给爱神,正是受欲望驱使。有人说是财产和宝物的象征,古代部落战争大都是由争夺这些东西引起。《奥德赛》《奥德赛》描写了伊大嘉国王奥德修斯(又名俄底修斯)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回国途中在海上漂流10年的故事奥德修斯在食莲人王国。奥德修斯经过女巫塞壬岛。奥德修斯游历地狱。奥德修斯返回家乡并杀死求婚者和背叛他的奴隶。全诗12105行。三、关于荷马问题“分离派”认为,根本没有荷马其人,史诗是由后代文人拼凑而成。“统一派”认为,荷马确有其人,史诗的风格和结构是统一的。现代人类学的田野作业对史诗的产生及其原始功能提出了新的解释。美国学者米尔曼.帕里和阿尔伯特.洛德,针对欧洲史诗研究的难题——“荷马问题”,展开大规模的田野作业调查,在对上千部史诗作录音样本分析后,提出“口头程式理论”——史诗的流传主要是靠“行吟诗人”的传唱,演唱者按着一定的口头程式,在保持程式的基本要素(套语、主题或典型场景、故事套式)稳定的前提下,歌手可以添加即兴发挥成分。鉴于以上各点,我们认为,史诗是集体智慧和个人才能相结合的产物,荷马是史诗的作者,但不是唯一的作者。四、史诗的价值史诗是在“无师可法、无可借鉴”的条件下创作而成,因此在许多方面具有首创性质。1、认识价值:史诗所反映的时代被称作“荷马时代”,其认识价值不言而喻,不可低估。荷马史诗的社会容量相当大,广泛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生活的各个侧面,这个时期的史料主要来自史诗父系氏族4荷马时代,社会的发展处于原始制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社会经济出现土地占有不平等现象,史诗反映出氏族成员只有小块土地,富有的民族贵族则占有大片土地,但私有制还未出现。社会组织细胞是父系氏族,若干氏族组成部落,几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还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军事民主制希腊联军就是由20多个部落组成,战后解散。部落的组织结构是军事民主制,重大事件必须召开公民大会讨论,并征求氏族长老的意见。史诗中,阿伽门农和帖雷马科就召开过这样的大会。家奴制阶段这时的富有氏族贵族开始拥有少数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奥德修斯就有50名奴隶搞家务。但这种奴隶还不是阶级制确立后的奴隶,他们和主人之间没有明显的阶级界限,贵族和家奴还同桌部吃饭。部落成员都具有崇高的道德观念,肯定劳动,热爱劳动。许多英雄人物同时也是劳动能手,奥德修斯还和求婚人比赛劳动,他结婚时的喜床就是他亲自做的。有的史学工作者把这个时期称为家奴制阶段,而阶级还未产生。社会大分工社会大分工正处于农业阶段。农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农作物有大麦、小麦,果木有葡萄、苹果,劳动工具多是铜制品,开始使用铁犁、铁耙。物物交换商品交换还是物物交换,以牛为价值尺度,一副铠甲值9头牛,一口锅值12头牛,一个女奴值4头牛,奥德修斯的老奶妈是用20头牛换来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组织,已确立了一夫一妻制,正在向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发展,妇女的地位比较低下。帖雷马科可以随意打断他母亲的话,并加以责备:“你还是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作你的事去吧……讲话是男人的事,首先是我的事,因为我是这家的主人。”阿伽门农的鬼魂对奥德修斯说:“不要知道什么就都告诉妇女……女人总是不可信赖的。”妇女被歌颂的美德是保持贞操,潘奈洛佩等候丈夫20年,被作为贞节歌颂的典型。男人却可以实行公开或秘密的多妻制,不受谴责。如《伊利亚特》里众将领分配女俘,《奥德赛》里奥德修斯在一个岛上和一个仙女同居了7年。说明了从那时起,就已经出现男女不平等,一夫一妻制仅仅是限制妇女的。2、史诗所包含的文化价值(通过史诗破解其中的文化密码)。史诗的价值观念:《伊利亚特》是世界文学中有关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它与其他有关军事题材的作品的战争观念不同。古今中外的其他军事题材作品,对参战的双方都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惟有《伊利亚特》例外。史诗把战争当做既光荣又有利的事业,对战争双方都作了热情的歌颂,没有涉及今人关于战争的道义是非观念,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首先,诗人对双方都采取称颂态度。他称赞双方将领都是“伟大的”、“高贵的”、“最最优秀的”,阿喀琉斯像“刚刚上升的太阳”,赫克托耳“所向无敌,意气风发”。诗人把双方的鏖战场面,描写得五光十色,没有半点贬责之词。其次,在人物语言里,双方都对自己的敌人竭尽赞颂之词。特洛伊老王钦佩阿伽门农是“神所祝福的幸运之骄子”。阿喀琉斯称赞赫克托耳是“贤明的”。其三,在人物行动中,双方没有战争的道义是非观念。交战双方在战场上握手言欢,互5赠礼物,并且让人人都知道。战后死者亲属还和杀人者一起喝交杯酒史诗对战争的描写折射出人类“野蛮时代”的气息和特性。这部“英雄史诗”的基本主题就是“英雄主题”英雄的“阳刚之气”弥漫于整个作品。《伊利亚特》歌颂战争中的英雄,《奥德赛》歌颂同自然斗争的英雄。英雄是完美理想的人,其最大特征是对荣誉的渴望和追求。他们都有“海盗式的粗犷”,表现出任性、粗暴乃至残忍。没有更多的道德伦理色彩。希腊文化的另一种精神:强烈的个体中心意识(对英雄的刻划,英雄的性格,把人的特性和欲望置于文学的绝对审美中心。)命运观念和悲剧意识:希腊人认为,人要受到另一种超自然力量——命运的制约,对命运的抗争是人生的全部意义。对命运观念和悲剧意识的认识:这是人的自由意志(自为存在)和决定论(自在存在)之间的永恒冲突。但这个深刻思想在远古希腊人那里尚未达到哲思的高度,它一般是由直观的意象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命运观念及其哲学上的表述,只有到了希腊“古典时期”才获得了抽象的概念形式。3、史诗的艺术审美价值(1)、史诗的叙事艺术:史诗标志着欧洲叙事文学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