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9地理土壤学第一章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单个土体: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聚合土体: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合和性状上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组成聚合土体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力。土壤的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过程,是其浓度降低、毒性减弱或者消失的性能。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土壤发生层(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面大致平行的物质及性状相对均匀的各层土壤;(土壤剖面的基本组成单位)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二、其他1、单个体图解(见课本P4)2、土壤系统界面的两个特点。一、是土壤系统在地表与大气圈、水圈、地上生物群落之间的界面比较清楚;二、是在地表以下,土壤系统与非土壤系统的界面是逐渐过渡的。3、土壤圈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关系1、土壤圈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物质迁移转化界面;2、土壤圈物质循环在全球物质循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在各圈层与土壤圈相互作用的界面形成了土壤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轮廓;4、土壤圈具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功能。4、土壤的自净能力包括哪些?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④生物自净第二章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粒级:把土壤颗粒中粒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粒归为一类,就为粒级土壤质地:土壤中各个粒级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灰分:从植物组织分解后,将以离子或离子团形式保留在土壤中,它们就是灰分元素,简称灰分。除C、O、H之外的元素基本都是灰分。9)腐殖质:是一类分子结构复杂、分子量较大到巨大有机化合物10)土壤结构:土壤原生矿物颗粒与次生矿物颗粒、其它土壤颗粒单元或土壤自然结构体相互组合重排的一种物理排列样式。土粒密度:指单位容积土壤固相颗粒的质量。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原状容积土壤中孔隙所占容积的百分数。二、其他1、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且水分与空气比例大约是各占一半;土壤固相占50%,其中矿物占45%,有机质占5%,22、原生矿物包括哪些矿物?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类、长石类矿物、云母类矿物、橄榄石类矿物、辉石与角闪石类矿物、氧化物类、硫化物、磷酸盐类3、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见课本)物理风化:指矿物只发生形状外观的变化,即只发生机械破碎,没有发生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的变化导致物理风化的成因:冷热剧变:岩石在长时间的太阳曝晒和雨水浇淋作用下,逐渐由大块变为小块,直至变成更小的颗粒状;物理风化包括:冰楔作用、盐晶生长、植物根系作用,冷热剧变。化学过程:化学风化指矿物在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矿物的作用过程。化学风化包括:溶解作用、水解作用、脱水作用、氧化作用、碳酸化作用风化:4、铝硅酸盐类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示意图(见课本P4)5、氮素循环的过程包括?(见课本P51)(1)土壤氮素输入(2)氮素存留与转化(3))生物吸收(4)生物归还(5)氮素散失6、土壤结构类型单颗粒状结构、团粒状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平板装结构、棱镜状结构(见课本P58)7、颜色标记(见课本P63)由色调、明度、彩度三部分组成8、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性土壤有机质是体现土壤与地球表面其它介质的两个最重要特征之一(另一特征是土壤交换性能);土壤有机质是土壤最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第三章为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土壤水分状况:是指周年内土壤剖面中各土层的含水量及其变化过程。是土壤水分循环过程的集中体现,是土壤水量平衡和土壤水文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土水势:是指单位水量从一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同温度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土壤溶液: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气体、溶质的总称。土壤分散系:当某种土壤物质微粒子分布在土壤液态水之中,就构成了土壤分散系有效水的下限:凋萎系数(当植物发生永久性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有效水的上限:田间持水量(土壤中毛管悬着水的最大含量)土壤有效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土水势包括:基质势、压力势、渗透势、重力势、总水势。(见课本P83)根据成土环境及土壤特征,可以将土壤水分状况划分为以下类型:①淋溶型与周期淋溶型②非淋溶型③渗出型3④停滞型⑤冻结型土壤水的类型通常按水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可以划分为土壤固体水,土壤液态水和土壤气态水。土壤水固态水化学结合水组构水结晶水冰液态水束缚水紧束缚水松束缚水自由水毛管水(部分自由水)悬着毛管水支持毛管水重力水渗透重力水停滞重力水地下水气态水水汽第四章土壤形成学说、成土因素学说是研究土壤发育与形成的学说土壤绝对年龄:从该土壤在当地的新风化层或新母质层开始发育的时刻算起,至被发现被研究的时刻为止,以年或年的整倍数为单位。土壤相对年龄:一种模糊的年龄概念,指的是个体土壤的发育程度或发育阶段,而不是其发生发育的实际年限。道氏函数与詹氏函数的异同。同:道氏函数和詹函数关系式中都包含了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因素异:(1)道氏函数没有地形因素。①道氏认为地形只对“隐域土”有重要意义;②他的成土因素函数主要阐述地带性土壤,即“显域土”的发生关系。(2)詹氏函数包括了五大因素,应用性更加广泛;(3)在詹氏函数的影响因素列表的后面,用省略号表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必要的其他因素6大成土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气候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物质迁移转化的方向和强度,1气温及其变化对土壤矿物的物理崩解、土壤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化学反应速率具有明显的作用,对土壤水分的蒸散、土壤矿物的溶解与沉淀、有机质的分解与腐殖质的合成都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制约土壤中元素迁移转化的能力和方式。2大气降水对矿物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水分是许多矿物风化过程与成土过程的媒介与载体。年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还决定着土壤中淋溶—淀积过程。一般情况下,土壤中有机质的累积过程强度随着区域降水量的增加而加强,但当降水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由于土壤水分过量导致土壤通气状况变差、土壤有机质累积,特别土壤腐殖化过程则明显受到抑制。3风对成土过程的影响是多样的。首先,风导致土壤表层粉粒大量流失,既土壤风蚀沙化。其次,风力堆积作用常造成土壤物质组成的变化。4、水文水具有很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分是许多矿物风化过程的媒介与载体;对生物而言,水的不可缺少性和重要性更加趋明显;主要表现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4生物生物生理活动不仅对土壤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土壤肥力、自净能里的形成中也起着决定作用。1植物在成土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圈的营养元素选择性的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合成有机质,从而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化学潜能并引入成图过程之中。而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及死亡之后,植物躯体代谢产物和残体又归还土壤,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这些有机物中所包含的矿质营养得到释放,其最终结果是造成土壤中矿质营养元素的相对富集和土壤性状的改善。2动物参与了土壤中有机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3微生物的作用:分解复杂有机质促使其矿质化及营养元素的释放;合成土壤腐殖质;加速无机物的转化。母质母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属于钝性的。1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到土壤的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成分。2非均匀的母质不仅直接导致土体的机械组成和化学组成的不均一性,而且还会造成地表水分运行状况与物质能量迁移的不均一性3母岩种类、母质的矿物与化学元素组成,不仅直接影响到土壤的矿物、元素组成和物理化学特性,而且对土壤形成发育的方向和速率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地形由于地形制约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地形的发育也支配着土壤类型的演替1地形决定着土壤水份状况2地形影响地表物质组成和地球化学分异过程时间土壤年龄越大,土壤发育经历的时间也就越长,其成土环境条件的变化也越复杂,其不仅具有反映现代自然景观的土壤特性,而且也具有反映过去景观条件的人为因素:人为活动作用的特点:1、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2、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社会性,即这种影响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关,尤其体现在不同生产力下,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会不同;3、人为活动对土壤发生发育的影响具有双向性。第五章腐殖质化过程:是指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变为腐殖质,并且这些腐殖质能够在土体表层积累的过程。泥炭化过程:是指有机质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形式在土壤上层不断累积的过程。矿质化过程: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态物质中所含有的碳、氮、磷、硫等元素被分解、氧化、转变为无机态物质的过程。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二、其他地表物质通过5种形式实现迁移转化过程:溶解迁移、还原迁移、配合迁移、悬浮迁移和生物迁移过程土壤形成的两个重要标志:其一是含腐殖质的结构层次的出现;其二是土壤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这决定土壤具有活力的机能—肥力和自净能力。5成土过程的特征:1、成土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过程2、土壤形成过程是在一定的空间条件下进行的3、土壤形成过程是个动态系统4、土壤是个远离平衡、复杂的开发系统土壤矿物迁移与转化过程:⑴淋滤作用(2)淀积作用(3)灰化作用(4)黏化作用(5)富铁铝化作用(6)钙化过程作用和脱钙作用(7)盐化过程和脱盐化过程(8)碱化过程和脱碱化过程(9)潜育化过程(10)潴育化过程(11)白浆化过程土壤剖面的重要形态特征1、有机质层(A)一般出现在土体的表层,它是土壤的重要发生层。依据有机质的聚集状可以分为腐殖质层(A)、泥炭层(H)和凋落物层(O)。2、淋溶层(E)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如灰化层、白浆层)E层区别于A层的主要标志是有机质含量较低,色泽较淡。3、淀积层(B)土壤物质积累的层次。该层常和淋溶层相伴存在,即上部为淋溶层,下部为淀积层。4、母质层(C)和母岩层(R)严格来说,母质层和母岩层不属于土壤发生层,因为它们的特性并非由土壤形成过程产生的;但是它们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对土壤发生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且它们之间的界限也是逐渐过渡常是模糊不清的。5、过渡层兼有两种主要的发生层特征的土层。第六章:诊断层:就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的特定层。①诊断表层是既包括狭义的A层,也包括从A层向B层过渡的AB层②诊断下表层包括发生层的B层和E层土壤发生学: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的科学。显域土又称地带性土壤:指受气候、生物因素直接影响,在陆地表面呈带状分布、与自然地理地带分布相一致的土壤。隐域土又称非地带性土壤:指在地区性因素(母质、地形、水文地质等)作用下,呈斑块状散布于地带性土壤之中的土壤土壤发生分类的不足表现在:①主观性与理论推理性强;②过分强调生物、气候等地带性因素;③强调中心概念,但土类界限较模糊;④发生分类缺乏定量指标。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系统(1992)分类原则和依据:(1)综合发生学原则(2)统一性原则(3)生产性原则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命名方式: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单元名称以土纲为基础,其前叠加反映亚纲、土类和亚类性状的术语,就分别构成了亚纲、土类和亚类的名称。土纲名称一般为3个汉字,亚纲为5个、土类为7个、亚类为9个汉字。6第七章按土壤景观特征可将14个土纲归并为:土壤形成发育主系列,即新成土-干旱土-均腐土-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过渡系列:新成土-雏形土-变性土;副系列:水成型的盐成土-有机土-潜育土;岩成型的新成土和火山灰土;人为土。典型灰土的土壤剖面构型为:O(暗色的枯枝落叶层)—A(暗灰色的腐殖质累积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