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复习重点生理名解1.内环境:只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是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成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3.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4.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5.阈强度: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强度或阈值。6.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或能使膜出现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负反馈的膜电位值)。7.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8.兴奋收缩耦联:将横纹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9.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10.血型:由血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决定的血细胞的抗原性质,称为血型。常用的有ABO型和Rh型。11.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2.射血分数﹕是指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13.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14.心指数﹕以单位体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15.房室延搁﹕由于房室结区的传导速度缓慢,且房室结是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唯一通道,因此兴奋经过此处将出现一个时间延搁,成为房室延搁。16.正常起搏点﹕产生兴奋性并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自律组织通常是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故窦房结是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17.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成为中心静脉压。18.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19.肺通气﹕是气体流动进出肺的过程,取决于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和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的相互作用,动力必须克服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20.用力肺活量: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为排除背景肺容量的影响,通常以第1.2.3秒末的FEV所占的FVC的百分数来表示。21.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值为0.84.(衡量肺换气功能最好的指标)22.氧离曲线: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浓度关系的曲线。表示不同PO2情况下,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情况。23.血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的氧饱和浓度。1gHb结合1.34ml氧。24.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缩引起的吸气抑制抑或兴奋的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缩反射。25.慢波:也成基本电节律,是指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自发地周期性地去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26.胃肠激素:消化道中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27.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液中的黏液与胃黏膜分泌的HCO3-共同覆盖在胃的表面形成一个屏障,它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受胃腔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228.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道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的引起胃头区肌肉的舒张称为胃容受性舒张。29.胃粘膜屏障:胃粘膜上皮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侧膜之间存在紧密连接,这种结构可防止胃腔内的H+向粘膜上皮细胞内扩散,称为为粘膜屏障。30.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的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这一作用成为神经的营养性作用。31.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32.氧热价:某种食物在氧化时,消耗1L氧气所产生的热量33.呼吸商:一时间内机体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或摩尔数之比,即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和吸收的O2的分子比34.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35.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36.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年人的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125ml/min37.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38.肾糖阈:当血糖了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为肾糖阈39.渗透性利尿:近端小管液中某些物质未被重吸收导致小管液渗透浓度升高可保留一部分水在小管内,使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释而浓度降低。因此,小管液和上皮细胞内的Na+的浓度梯度减小,从而使Na+的重吸收减少或停止。Na+的重吸收减少,小管液中较多的Na+又通过渗透作用保留保留相应的水,结果使尿量增多,Nacl排出量增多,这种情况称为渗透性利尿。40.球-管平衡:不管肾小球滤过率的增高或降低,近端小管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左右。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量不至于因肾小球的滤过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4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指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42.牵涉痛: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43.近点:(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指眼作充分调节时,能看清楚的眼前最近物体所在之处。44.视敏度: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称为视敏度,又称为视力,或视锐度。45.暗适应: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46.视野:用单眼固定的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47.听阈:对每一频率的声波来说,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48.耳蜗微音器电位: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所记录到的一种与声波的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称为耳蜗微音器电位。49.脊休克:当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断离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称为脊休克。脊休克产生的原因:(1)不是损伤本身引起的,因再次损伤不产生脊休克。(2)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大脑皮层、脑干网状结构、前庭核)的调节所致。50.肺牵张反射:指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的被牵拉的同一肌肉发生收缩的反射。它分为两种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51.激素:是指由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合成与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352.激素的允许作用:是指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其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备基础,这是一种支持性作用。53.下丘脑调节肽:由下丘脑促垂体区小细胞神经元分泌,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统称为下丘脑调节肽。54.碘阻滞效应(Wolff-Chaikff效应):血碘开始增加时(1mmol/L)即可诱导碘的活化和甲状腺激素合成,但当血碘升高到一定水平(10mmol/L)后反而抑制碘的活化过程,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这种过量碘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的效应称为碘阻滞效应。55.应激反应: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如创伤、手术、饥饿等)时,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迅速升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并引机体发生非特异性的防御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56.雌激素合成的双细胞双促性腺激素学说:LH刺激卵泡膜细胞产生雄激素(主要是雄烯二酮)。雄激素扩散到邻近的颗粒细胞,被芳香化为雌激素。芳香化过程在雌激素微环境下加快。这一微环境的形成又有赖于FSH对颗粒细胞的刺激。因此,卵巢雌激素的合成需要卵泡内膜细胞和卵泡颗粒细胞共同参与,称为雌激素合成的双细胞双促性腺激素学说。57.月经周期:月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约一个月出现一次,称为月经周期。58.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有胎盘绒毛膜组织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45000—50000,有两个亚单位组成。简答题一、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及其特点转运方式单纯扩散主动转运载体运输通道转运出胞入胞转运物质小分子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小分子非脂溶性大分子团块大分子团块转运特点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逆浓度差逆电位差利用生物泵耗能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顺浓度差顺电位差不耗能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相关解答题:1、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答:(1)单纯扩散: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Na+、K+、Ca2+、Cl-等带电离子。(3)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如Na+-K+泵、钙泵;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如Na+-Ca2+交换。(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2、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答:相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不同点:①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②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3、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答:(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4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传导的。(3)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结合配体的结构域位于质膜的外表面,而面向胞质的结构域则具有酶活性,或者能与膜内侧其它酶分子直接结合,调控后者的功能而完成信号传导。二、局部电流和动作电位的1、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区别1、局部反应及其产生机制阈下刺激不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动作电位,但它可以引起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局部反应产生的原理,亦是由于Na十内流所致,只是在阈下刺激时,Na十通道开放数目少,Na十内流少,因而不能引起真正的兴奋或动作电位。2、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的区别:局部反应动作电位刺激强度阈下刺激等于、大于阈刺激钠通道开放少多电位变化小于阈电位等于、大于阈电位不应期无有总和有无全或无无,电位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改变有传播电紧张性扩布,衰减性,不能远传局部电流形式传导,非衰减性,可以远传三、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课件内容:**[作用]:“出Na+入K+”维持细胞外高Na+和细胞内高K+。(形成势能贮备)*[特点]:3Na+换2K+!)四、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特点当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至神经末梢时,引起接头前膜电压门控性Ca2+通道的开放--Ca2+在电化学驱动力作用内流进入轴突末梢—末梢内Ca2+的浓度增加--Ca2+触发囊泡向前膜靠近、融合、破裂、释放递质Ach--Ach通过接头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终板膜)并与后膜上的Ach受阳离子通道上的两个α-亚单位结合—终板膜对Na+、K+的通透性增高--Na+内流(为主)和K+的外流—后膜去极化,称为终板电位(EPP)--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可以总和—临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产生动作电位。Ach发挥作用后被接头间隙中的胆碱酯酶分解失活。特点:1单向传递2时间延搁3一对一关系4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5课件:(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终板膜对Na+、K+(尤其是Na+)